熊莉
[摘要] 目的 探討個性化護理聯(lián)合健康教育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該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所接收的小兒手足口病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平均分成兩組,即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guī)性的護理,而觀察組患者則實施個性化護理與健康教育,并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密切的觀察。結果 觀察組中有46例痊愈,12例有效,總有效率為96.7%,而對照組中有29例痊愈,23例有效,總有效率為8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皮疹消退時間為(3.3±1.6)d與疾病痊愈時間為(7.3±1.2)d,而對照組為(5.8±2.6)d、(11.8±2.3)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小兒手足口病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且加強健康教育,對降低手足口疾病的發(fā)病率,縮短治療的時間極為有利,值得大力推廣。
[關鍵詞] 小兒手足口??;個性化護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7(c)-0147-03 手足口?。℉FMD)是一種以手、足以及口腔黏膜皰疹為臨床主要特點的疾病,疾病的潛伏期一般在4~6 d,通常多發(fā)于2~10歲的群體[1]。該疾病主要的傳播途徑為呼吸道或飛沫傳染,所以極易傳播,在醫(yī)院中也極易出現(xiàn)交叉感染,因此,強化醫(yī)院內(nèi)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具有極為重大且現(xiàn)實的治療意義。該研究對該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接收的120例小兒手足口病患者進行護理,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接收的小兒手足口病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7例,女43例,年齡在2~10歲之間,平均年齡4.5歲,體溫在38.5~40 ℃?;颊叩呐R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在手掌、臀部或者是足底發(fā)現(xiàn)皰疹、丘疹,并且在皰疹的附近存在炎性紅暈,另外有個別患者存在食欲不振、咳嗽。將全部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60例與對照組60例,觀察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在2~8歲之間,平均年齡4.2歲,體溫在37.5~40 ℃。對照組男27例,女33例,年齡在2~10歲之間,平均年齡4.6歲,體溫在38.6~40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guī)性的護理,應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細菌繼發(fā)感染,每次餐后應用溫水漱口,口腔有糜爛時可涂金霉素、魚肝油,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愈合。患兒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應寬大、柔軟,經(jīng)常更換。床鋪應平整干燥。剪短患兒指甲,必要時包裹患兒雙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嬰兒,應隨時清理患兒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干燥。皰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龍膽紫或抗菌素軟膏。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等度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患兒多飲水,如體溫超過38.5 ℃,可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退熱劑。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腦和心臟的特性,可引起腦膜炎、心肌炎等并發(fā)癥,故家長應嚴密觀察孩子的病情變化,發(fā)現(xiàn)患兒有高熱、劇烈頭痛、嘔吐、面色蒼白、哭鬧不安或嗜睡時應立即到醫(yī)院就診。
觀察組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與健康教育,具體的護理措施為:
1.2.1 個性化護理 ①心理護理:根據(jù)患者的性格特征,護理人員應當用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與患兒交流,關心、關懷患者,以有效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使患者能夠盡可能快的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提升治療的依從性。②口腔與飲食護理:保持患者口腔的清潔,在飯前與飯后,護理人員可以用溫開水(淡鹽水)漱口,對于疼痛感極為明顯、有較多口腔皰疹或者是不會漱口的患者,可以給予康復新液,口含,3次/d,這樣能夠降低疼痛感,并且加速口腔黏膜創(chuàng)面的愈合[2]。對于手足口病患者,應當多食用容易消化、含有高蛋白且較為清淡的食物,且少量多餐,禁止食用容易過敏的食物,例如海鮮等。③發(fā)熱護理:一般情況下,患者多是中等及其以下熱度,所以應當要求患者多喝水。通常不需要對患者進行特殊處理,定時對患者的體溫進行測量,溫度在38.5 ℃以上時,應當依據(jù)醫(yī)生的叮囑給予羚羊角口服液(國藥準字Z33020503,規(guī)格:每支裝5 mL)治療,口服,5 mL/次,2次/d。亦或者是采取物理降溫的方式。
1.2.2 健康教育 ①采取發(fā)送宣傳冊或者是一對一健康教育的方式,向患者家長詳細說明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xiàn)、流行機制以及防控對策等知識。②護理人員應當及時告知家長手足口病并非是終身性的免疫性傳染病,可能會感染進而再次發(fā)病,手足口病有很強的傳染性,傳播速度極快,且潛伏期比較短,一般是通過密切的接觸而傳播,因此,家長應當引起重視。一旦和手足口病患者接觸后,出現(xiàn)哭鬧不安、頭痛以及發(fā)熱等情況,那么就應當及時送醫(yī)。③應當告知家長必須密切注意患者的個人衛(wèi)生,并且要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患者在打噴嚏與咳嗽時,應當教導其用手掩蓋住口鼻[3]。另外,應當保持室內(nèi)通風,確?;颊哂谐浞值乃邥r間,同時強化患者的營養(yǎng),以便有效提升患者機體的抵抗力。
1.3 評價標準
將患者皮疹的消退時間與疾病痊愈時間作為評價的指標[4]。其中,痊愈:連續(xù)3 d體溫測量顯示為正常,臨床癥狀消失;有效連續(xù)3 d的體溫測量趨于正常,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效:患者的體溫異常,且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改善。
1.4 統(tǒng)計方法
使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①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情況分析:見表1,觀察組的總有效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手足口疾病是一種病毒性疾病,且有極強的傳染性,尤其是在5周歲以下的兒童。兒童一旦患者手足口疾病,且沒有及時送醫(yī)就診,致使病情加劇,將造成患者中樞系統(tǒng)病變,且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例如呼吸衰竭[2]。因此,進一步加強對患者的有效治療與護理,極為關鍵。由于口腔和咽部也有疹子,孩子會感到口腔和嗓子疼痛,特別是皮疹破潰后,口腔黏膜和咽部會形成很多小潰瘍,因此孩子開始拒絕喝水、吃飯。在得病期間,少吃些飯,問題并不大;可是少喝了水,就影響了退燒的效果。孩子拒絕喝水,口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清理??谇粌?nèi)的細菌就會在潰瘍面上附著、生長,出現(xiàn)繼發(fā)性細菌性口咽感染[3]。endprint
劉庭英等[4]調(diào)查顯示,大多數(shù)兒童家長能知曉手足口病的一般知識,但對手足口病的病原體、傳染源、傳播途徑、常見癥狀,治療等缺乏了解。本次調(diào)查有67.86%不知道手足口病的傳染源;63.57%不知道手足口病的傳染途徑;42.14%知道手足口病的常見癥狀;僅有25%誤認為手足口病有特殊治療方法。通過健康教育,干預組人群的相關知識掌握正確率顯著上升,知曉本病為嬰幼兒常見傳染病,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非終身免疫,可多次感染[5-6]。能引起高度重視,因此一旦發(fā)現(xiàn)感染上手足口病者應將患兒隔離,以免傳染他人引起該病流行蔓延。預防本病的傳播流行主要是及時發(fā)現(xiàn)并隔離患兒,對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潔具等進行消毒處理,切斷傳播途徑[7]。加強對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的宣傳教育[8],因此在醫(yī)院開展健康教育形式主要選用大多數(shù)兒童家長樂于接受的發(fā)放健康教育資料、電子大屏幕滾動播出的疾病防治知識及醫(yī)護一對一的講解,內(nèi)容包括手足口病的病原體、傳染源、傳播途徑、常見癥狀,治療及預防等,特別是針對兒童自身衛(wèi)生習慣的健康教育,向各位家長強調(diào)鼓勵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是預防該病的基本保證,希望在手足口病相關知識知曉率提高的同時,能夠?qū)Νh(huán)境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起到一定的干預效果。
在該次研究中,筆者對觀察組患者采取個性化護理結合健康教育的措施,獲得了較為理想的護理效果,觀察組患者的皮疹消退時間為(3.3±1.6)d與疾病痊愈時間為(7.3±1.2)d,而對照組為(5.8±2.6)d、(11.8±2.3)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6.7%)明顯高于對照組(8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小兒手足口病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且加強健康教育,對降低手足口疾病的發(fā)病率,縮短治療的時間極為有利,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艷清,楊陽.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與健康教育[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15(2):252-253.
[2] 費玉麗.小兒手足口病68例的觀察與護理[J].吉林醫(yī)學,2013,34(36):7739.
[3] 郝興梅,郝雪梅,郝陽生,等.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及策略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3(2):248-249.
[4] 劉庭英.35例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與健康教育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6):252-253.
[5] Stamm berger HR,Kenney DW.Paranasalsinuses:Anatomic terminology and nomencla ture[J].Ann O to Rhinol Laryngol,2011,167(suppl):7-16.
[6] Worm ald PJ.Theaggernasicell: the keytounderstanding the anatomyof the frontalrecess[J].O to 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1,129:497-507.
[7] Choibi,Leeh J,Hanjk,et al. Detectionofhy pervascularnodularhepatocellur carcinomas:valueoftriphasichelicalCT compared withiodizedoil CT[J].AJR,2010,157(2):219-224.
[8] Khanma,Combscs,Bruntem,et al.Positrone mission tomogra physc anningintheev aluationofhe patocellularcarcinoma[J].Ann Nucl Med,2009,14(2):121-126.
(收稿日期:2014-04-27)endprint
劉庭英等[4]調(diào)查顯示,大多數(shù)兒童家長能知曉手足口病的一般知識,但對手足口病的病原體、傳染源、傳播途徑、常見癥狀,治療等缺乏了解。本次調(diào)查有67.86%不知道手足口病的傳染源;63.57%不知道手足口病的傳染途徑;42.14%知道手足口病的常見癥狀;僅有25%誤認為手足口病有特殊治療方法。通過健康教育,干預組人群的相關知識掌握正確率顯著上升,知曉本病為嬰幼兒常見傳染病,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非終身免疫,可多次感染[5-6]。能引起高度重視,因此一旦發(fā)現(xiàn)感染上手足口病者應將患兒隔離,以免傳染他人引起該病流行蔓延。預防本病的傳播流行主要是及時發(fā)現(xiàn)并隔離患兒,對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潔具等進行消毒處理,切斷傳播途徑[7]。加強對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的宣傳教育[8],因此在醫(yī)院開展健康教育形式主要選用大多數(shù)兒童家長樂于接受的發(fā)放健康教育資料、電子大屏幕滾動播出的疾病防治知識及醫(yī)護一對一的講解,內(nèi)容包括手足口病的病原體、傳染源、傳播途徑、常見癥狀,治療及預防等,特別是針對兒童自身衛(wèi)生習慣的健康教育,向各位家長強調(diào)鼓勵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是預防該病的基本保證,希望在手足口病相關知識知曉率提高的同時,能夠?qū)Νh(huán)境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起到一定的干預效果。
在該次研究中,筆者對觀察組患者采取個性化護理結合健康教育的措施,獲得了較為理想的護理效果,觀察組患者的皮疹消退時間為(3.3±1.6)d與疾病痊愈時間為(7.3±1.2)d,而對照組為(5.8±2.6)d、(11.8±2.3)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6.7%)明顯高于對照組(8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小兒手足口病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且加強健康教育,對降低手足口疾病的發(fā)病率,縮短治療的時間極為有利,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艷清,楊陽.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與健康教育[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15(2):252-253.
[2] 費玉麗.小兒手足口病68例的觀察與護理[J].吉林醫(yī)學,2013,34(36):7739.
[3] 郝興梅,郝雪梅,郝陽生,等.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及策略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3(2):248-249.
[4] 劉庭英.35例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與健康教育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6):252-253.
[5] Stamm berger HR,Kenney DW.Paranasalsinuses:Anatomic terminology and nomencla ture[J].Ann O to Rhinol Laryngol,2011,167(suppl):7-16.
[6] Worm ald PJ.Theaggernasicell: the keytounderstanding the anatomyof the frontalrecess[J].O to 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1,129:497-507.
[7] Choibi,Leeh J,Hanjk,et al. Detectionofhy pervascularnodularhepatocellur carcinomas:valueoftriphasichelicalCT compared withiodizedoil CT[J].AJR,2010,157(2):219-224.
[8] Khanma,Combscs,Bruntem,et al.Positrone mission tomogra physc anningintheev aluationofhe patocellularcarcinoma[J].Ann Nucl Med,2009,14(2):121-126.
(收稿日期:2014-04-27)endprint
劉庭英等[4]調(diào)查顯示,大多數(shù)兒童家長能知曉手足口病的一般知識,但對手足口病的病原體、傳染源、傳播途徑、常見癥狀,治療等缺乏了解。本次調(diào)查有67.86%不知道手足口病的傳染源;63.57%不知道手足口病的傳染途徑;42.14%知道手足口病的常見癥狀;僅有25%誤認為手足口病有特殊治療方法。通過健康教育,干預組人群的相關知識掌握正確率顯著上升,知曉本病為嬰幼兒常見傳染病,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非終身免疫,可多次感染[5-6]。能引起高度重視,因此一旦發(fā)現(xiàn)感染上手足口病者應將患兒隔離,以免傳染他人引起該病流行蔓延。預防本病的傳播流行主要是及時發(fā)現(xiàn)并隔離患兒,對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潔具等進行消毒處理,切斷傳播途徑[7]。加強對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的宣傳教育[8],因此在醫(yī)院開展健康教育形式主要選用大多數(shù)兒童家長樂于接受的發(fā)放健康教育資料、電子大屏幕滾動播出的疾病防治知識及醫(yī)護一對一的講解,內(nèi)容包括手足口病的病原體、傳染源、傳播途徑、常見癥狀,治療及預防等,特別是針對兒童自身衛(wèi)生習慣的健康教育,向各位家長強調(diào)鼓勵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是預防該病的基本保證,希望在手足口病相關知識知曉率提高的同時,能夠?qū)Νh(huán)境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起到一定的干預效果。
在該次研究中,筆者對觀察組患者采取個性化護理結合健康教育的措施,獲得了較為理想的護理效果,觀察組患者的皮疹消退時間為(3.3±1.6)d與疾病痊愈時間為(7.3±1.2)d,而對照組為(5.8±2.6)d、(11.8±2.3)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6.7%)明顯高于對照組(8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小兒手足口病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且加強健康教育,對降低手足口疾病的發(fā)病率,縮短治療的時間極為有利,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艷清,楊陽.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與健康教育[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15(2):252-253.
[2] 費玉麗.小兒手足口病68例的觀察與護理[J].吉林醫(yī)學,2013,34(36):7739.
[3] 郝興梅,郝雪梅,郝陽生,等.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及策略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3(2):248-249.
[4] 劉庭英.35例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與健康教育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6):252-253.
[5] Stamm berger HR,Kenney DW.Paranasalsinuses:Anatomic terminology and nomencla ture[J].Ann O to Rhinol Laryngol,2011,167(suppl):7-16.
[6] Worm ald PJ.Theaggernasicell: the keytounderstanding the anatomyof the frontalrecess[J].O to 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1,129:497-507.
[7] Choibi,Leeh J,Hanjk,et al. Detectionofhy pervascularnodularhepatocellur carcinomas:valueoftriphasichelicalCT compared withiodizedoil CT[J].AJR,2010,157(2):219-224.
[8] Khanma,Combscs,Bruntem,et al.Positrone mission tomogra physc anningintheev aluationofhe patocellularcarcinoma[J].Ann Nucl Med,2009,14(2):121-126.
(收稿日期:2014-04-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