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馳+黎敏++梁飛雁
[摘要] 目的 探討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治療方法及治療效果,為當前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治療工作提供借鑒。 方法 將我院在2014年7月~2016年6月這段時期內收治的84例手足口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先后將其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2例)。對照組采用利巴韋林等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予熱毒寧治療,比較兩組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不良反應及療效。 結果 對照組患兒顯效13例、有效21例、無效8例,有效率80.95%,觀察組顯效15例、有效25例、無效2例,治療有效率95.24%,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皰疹消失(3.21±0.65)d、退熱(2.35±0.86)d及住院時間(4.32±1.32)d均明顯少于對照組的(4.55±0.76)d、(3.62±0.69)d、(5.78±1.51)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率7.14%與對照組的2.3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給予患兒熱毒寧、利巴韋林及常規(guī)治療的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的療效性及安全性,縮短治療時間,促進患兒的康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 小兒手足口病;熱毒寧;利巴韋林;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72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27-0065-04
手足口病是一種多發(fā)于5歲以下小兒的流行性傳染疾病,影響患兒的健康發(fā)育,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2014年我國丙類傳染病發(fā)病例數(shù)為412.32萬例,死亡例數(shù)為624例,其中,小兒手足口病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占丙類傳染病的首位,因此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1,2]。近年來小兒手足口病的高發(fā)與肆虐,給廣大家長的育兒工作敲響了警鐘,也給當前的臨床醫(yī)學帶來的一定的考驗。如何提高當前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成為眾多醫(yī)療工作者在工作中的熱議話題。本文對我院在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治療方法進行研究,為當前的臨床治療工作提供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在2014年7月~2016年6月這段時期內收治的84例手足口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先后將其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2例)。納入標準:符合衛(wèi)生部在2010年制定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中對小兒手足口病的相關診斷標準[3];對研究中所用藥物無過敏反應;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研究同意進行本次研究;患兒手、足、口部等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皰疹、潰爛,并伴隨高熱、疼痛、食欲不振等癥狀。排除標準:心、肝等功能不全患兒;治療依從性差,無法聽從醫(yī)囑完成研究的患兒;手足口病重癥患兒。其中,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8個月~4歲,平均(2.26±0.85)歲;病程2~5 d,平均(2.84±0.58)d;體質量10~23 kg,平均(14.74±2.73)kg;體溫37.8°C~39.8°C,平均(38.5±0.3)°C。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8個月~4歲,平均(2.34±0.72)歲;病程2~5 d,平均(2.71±0.62)d;體質量10~25 kg,平均(14.62±2.48)kg;體溫37.7°C~39.8°C,平均(38.3±0.4)°C。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體質量、體溫等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對照組 該組患兒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給予患兒利巴韋林[生產(chǎn)企業(yè):上?,F(xiàn)代哈森(商丘)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033]靜脈滴注,按患兒的體重給藥,將10 mg/kg利巴韋林溶于濃度為5%的100~250 mL葡萄糖溶液中,每天1次;如患兒的血常規(guī)顯示白細胞數(shù)量增多,則在上述治療基礎上使用適量的抗生素,如口腔潰瘍、皰疹患兒則在每次進食前后可給予生理鹽水漱口;如患兒口腔疼痛則給予適量的康復新液涂在患處;如患兒出現(xiàn)高熱癥狀則給予物理降溫與布洛芬(生產(chǎn)企業(yè):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00089)治療。
1.2.2觀察組 該組患兒在對照組患兒的治療基礎上再給予熱毒寧注射液(生產(chǎn)企業(yè):江蘇康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50217)治療:將0.6~0.8 mL/kg的熱毒寧注射液溶于濃度為5%的100~250 mL葡萄糖溶液中作靜脈滴注,每天1次。兩組患兒均接受為期3~7 d的治療,在治療期間均按時、按量用藥,同時保持飲食的高蛋白、清淡原則。
1.3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觀察兩組患兒皰疹、高熱癥狀消失時間,統(tǒng)計患兒住院時間,時間越少說明患兒的療效越佳;統(tǒng)計治療過程中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率,不良反應率=不良反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療效評定
測量患者的口腔溫度,根據(jù)患兒的皰疹消失、退燒等情況將本次研究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3個評定標準[4],其中,①顯效:患兒接受3 d的治療后,體溫恢復至正常范圍(口腔溫度36.2℃~37.3℃),水泡消退、皰疹結癡、潰爛處皮膚愈合且未出現(xiàn)新皰疹;②有效:治療后,體溫基本恢復正常范圍(口腔溫度36.2℃~37.3℃),水泡、皰疹、口腔潰瘍明顯好轉且未出現(xiàn)新皰疹;③無效:治療3 d后,體溫未恢復正常范圍(口腔溫度36.2℃~37.3℃),水泡、皰疹、口腔潰瘍無明顯好轉甚至出現(xiàn)新的皰疹。治療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使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文中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分別采用“[n(%)]”、“(x±s)”表示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療效比較
對兩組患兒顯效、有效及無效例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兒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13例、21例、8例;觀察組患兒顯效、有效及無效分別為15例、25例、2例。觀察組患兒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癥狀消失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兩組患兒的皰疹、高熱癥狀消失的時間,記錄其住院時間,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兒皰疹消失、退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統(tǒng)計兩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并分析,所有患兒均完成研究,均未出現(xiàn)因不良反應而退出研究的情況。研究中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患兒均未進行對癥治療,在治療結束后癥狀均自行消失,不影響本次研究。其中,對照組患兒在用藥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腹瀉1例,不良反應率為2.38%;觀察組患兒出現(xiàn)腹瀉2例、皮膚瘙癢1例,不良反應率為7.14%。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5,P=0.31)。
3討論
3.1小兒手足口病的治療要則
針對于當前高發(fā)病率的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治療方法,臨床醫(yī)療工作者紛紛進行了較多的臨床研究,并獲取較多的研究成果。從流行病變學方面看,小兒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柯薩奇病毒等多種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傳染病,其臨床表現(xiàn)為手、足、口等部位出現(xiàn)皮膚皰疹、潰瘍并伴隨發(fā)熱、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嚴重者會引起腦膜炎、腦干腦炎、心肌炎等神經(jīng)、循環(huán)、呼吸系統(tǒng)的損傷[5,6]。藥物是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主要方法,而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是給予患者清熱、抗病毒、抗感染等藥物,從而阻止病毒對患兒機體的侵害,改善患兒的癥狀[7,8]。針對于患兒的臨床癥狀給予相應的對癥治療,如患兒白細胞數(shù)量升高則給予抗生素,口腔潰瘍、皰疹患兒則使用生理鹽水漱口,口腔疼痛則給予康復新液涂在患處,高熱癥狀則給予物理降溫與布洛芬退熱處理[9,10]。上述均為小兒手足口病的基本治療方法,為增強其治療效果通常還需聯(lián)合抗病毒、抗感染等藥物的治療。此外,作為一種高發(fā)的傳染性疾病在臨床中除了治療之外,還要預防疾病的傳播,因此在小兒手足口病的治療中需要縮短治療療程,加快患兒的康復,減少傳播源,避免疾病的擴散。當前臨床上抗病毒、抗感染等藥物相對較多,但是在兒科疾病的治療中不僅要求藥物的療效性也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11,12]。因此在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治療中要求安全性與療效性的統(tǒng)一,在該原則下,臨床上可應用治療的藥物并不多。
3.2利巴韋林的應用價值
臨床上,中、西醫(yī)均有針對該病的治療藥物,由此也引發(fā)了人們對于中西醫(yī)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高低的討論。隨著對該病治療藥物的研究、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利巴韋林、熱毒寧在該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較佳的療效性與安全性,因而被廣泛用于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治療中。其中,利巴韋林是一種對單純皰疹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種病毒具有抑制作用的西藥制劑。該藥物在手足口病臨床治療中起主要作用的成分是一種類似于嘌呤RNA的核苷酸,進入人體后可對RNA的代謝過程具有良好的阻止能力,因而可阻止病毒在患兒機體的復制,從而破壞病毒的生長環(huán)境[13,14]。此外,該藥物不會給患兒帶來嚴重的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符合小兒用藥的安全性要求。同時該藥起效較快,可在較短的時間內控制患兒的病情,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其對病毒腺普激酶的依賴性導致在使用藥物治療的過程中患兒出現(xiàn)耐藥性,從而降低治療效果。此外,大劑量長期給藥會給患兒帶來貧血、白細胞減少、膽紅素升高的不利情況[15,16]。因此針對利巴韋林的耐藥性、給藥劑量帶來的不良反應問題,在臨床治療中需要控制給藥劑量與給藥的時間,同時在用藥的過程中加強對患兒生命體征的觀察,從而保障患兒用藥的安全性、科學性。
3.3熱毒寧的應用價值
中醫(yī)在該病的治療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中藥的應用有利于實現(xiàn)療效性與安全性的統(tǒng)一。在中醫(yī)觀點中,手足口病歸屬于“溫病”、“時疫”的范疇內,主要是由于患兒同時受到內外因的影響導致的。其中,內因為患兒肺氣失宣、心火熾盛,外因則為疫毒的入侵,主要的病位在于心、肺、脾三個部位,因此中醫(yī)的臨床治療主張以清熱解毒、理肺健脾為主[17]。臨床上,較為常用的中藥為熱毒寧注射液,其主要成分為金銀花、梔子、青蒿等多種中藥的提取物,因而患兒耐受性較好。在上述組成熱毒寧注射液的藥材中,中藥梔子含具有抗感染、抗病毒作用的梔子苷、去羥梔子苷物質,可有效改善患兒發(fā)熱、咳嗽、皰疹等癥狀;青蒿其有效成分為具有抗炎、抗菌、鎮(zhèn)痛、免疫作用的青蒿酮、倍半萜內酯、黃酮,因而可有效抑制病毒的侵蝕,增強患者的免疫能力;而金銀花具有肝寒清熱而不傷胃的特質,可起到清熱、解毒的功效,降低患兒的體溫,消除炎癥反應,提高患兒的預后情況[18]。多種中草藥同時發(fā)揮作用可有效緩解患兒的疼痛情況,效果佳,易于被患兒、家屬所接受。同時作為一種藥性溫和的中藥制劑,與西藥相比該藥物的安全性較高,不會給患兒帶來嚴重的不良反應,符合兒科安全用藥的基本要求,因而受到廣大家長的一致好評。臨床上采用利巴韋林、熱毒寧及常規(guī)治療手段聯(lián)合治療的方式能避免利巴韋林、抗生素的大劑量給藥、耐藥性問題,增強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此外,聯(lián)合用藥的方式還可增強藥物抗病毒、消炎效果,加快患兒皰疹、皮膚潰爛的愈合,縮短患兒的臨床治療療程,較快地恢復患兒的健康。因此,在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治療中建議采用利巴韋林、熱毒寧及常規(guī)治療手段聯(lián)合的方式,實現(xiàn)臨床用藥的優(yōu)勢互補、增強療效的目的。
3.4 本院研究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比較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治療有效率95.24%,高于對照組患兒的80.9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皰疹消失時間(3.21±0.65)d、退熱(2.35±0.86)d及住院時間(4.32±1.32)d均明顯少于對照組的(4.55±0.76)d、(3.62±0.69)d、(5.78±1.51)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率7.14%,與對照組患兒的2.3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本研究中的治療有效率、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不良反應率研究結果與馮永清[19]、張翠平[20]的研究基本一致,并無較大差異,提示當前臨床聯(lián)合用藥可提高治療效果,有效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縮短治療療程;同時,常規(guī)治療手段、利巴韋林、熱毒寧聯(lián)合治療的方法不良反應率較低,也說明利巴韋林、熱毒寧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應用于兒科臨床治療中。中醫(yī)藥在小兒手足口病的治療中均有一定的優(yōu)勢,因此在該病的臨床治療中可采用聯(lián)合治療的方式,實現(xiàn)二者的優(yōu)勢互補,增強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給予患兒熱毒寧、利巴韋林及常規(guī)治療的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的療效性與安全性,縮短治療時間,促進患兒的康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俊華. 小兒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研究現(xiàn)狀[J]. 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16,48(2):141-143.
[2] 徐敬,陸敏櫻,童琦. 小兒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及預防[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5):16-1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J]. 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2(7):586.
[4] 張國柄. 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特點及診治探討[J]. 臨床醫(yī)學,2014,34(1):88-89.
[5] 和勝芳. 小兒手足口病的傳染預防及控制策略分析[J]. 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4,11(19):55-56.
[6] 周獻梅. 小兒手足口病臨床治療與分析[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32):66-68.
[7] Li S,Cai C,F(xiàn)eng J,et al. Peripheral T lymphocyte subset imbalances in children with enterovirus 71-induced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J]. Virus Research:An l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Virology,2014,12(4):84-91.
[8] 馬金霞. 喜炎平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 中國處方藥,2014,12(7):67-68.
[9] 林呼,溫利輝,徐金苑.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手足日病臨床研究[J]. 世界中醫(yī)藥,2016,11(3):440-442.
[10] 顧亮,陳慧超. 喜炎平聯(lián)合常規(guī)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 中國藥師,2014,17(6):1010-1012.
[11] 劉輝. 重癥小兒手足口病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法[J]. 醫(yī)療裝備,2016,29(10):120.
[12] 鄒志寶. 心肌酶譜、高敏肌鈣蛋白在小兒手足口并發(fā)心肌炎的診斷[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35(20):2760-2764.
[13] 周惠卿,譚永紅. 熱毒寧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87例臨床觀察[J]. 北方藥學,2014,11(4):34-35.
[14] 劉兵兵,華麗霞,董艷,等. 喜炎平與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和安全性的系統(tǒng)評價[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9):231-236.
[15] 郭洪新. 喜炎平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52(4):48-49,52.
[16] 劉金鳳. 熱毒寧注射液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并發(fā)細菌感染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 25(23):2588-2590.
[17] 慕永平,陳曉蓉,張愛軍,等. 熱毒寧注射液治療兒童手足口病的隨機對照研究[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9):1209-1212.
[18] 孫長江,毛金龍. 熱毒寧注射液輔助治療小兒手足口病32例[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95(7):100-102.
[19] 馮永清. 熱毒寧聯(lián)合利巴韋林配合抗生素治療小兒手足口病33例臨床分析[J]. 醫(yī)學信息,2014,27(2):471.
[20] 張翠平. 利巴韋林聯(lián)合熱毒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分析[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6,10(7):137-138.
(收稿日期: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