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芳+徐霄俠
【摘 要】獨立院校中經濟困難學生比重較大且面臨的更大的貧富差距,現(xiàn)行的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以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為主,物質資助體系有待規(guī)范和加強,精神資助體系也尚未建立,建議完善物質資助體系,加強精神教育,將物質資助與感恩教育并行發(fā)展。
【關鍵詞】資助體系 精神資助 感恩教育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與增長,高等教育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由普通高等學院按照新的機制與模式創(chuàng)辦的獨立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占據的地位也愈發(fā)凸顯。獨立學院有利于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能夠更好地調動各方面加大教育投入的積極性,更快、更好地擴大本科層次高等教育資源。但與此同時,其民辦教育的形式必然導致學費遠高于普通院校,高昂的學費給獨立院校學生帶來了更大的貧富差距,經濟困難生群體也較為龐大。另一方面社會轉型帶來的一系列構建的失衡,家庭獨生子女教育,貧困大學生自卑、封閉的心理等一系列因素,導致感恩教育失衡,感恩意識的匱乏也成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這無疑為高校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感恩意識提出了現(xiàn)實要求。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現(xiàn)狀
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的資助體系是以國家助學金為基礎,根據《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fā)[2007]13號),從2007年秋季學期開學起,進一步建立我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新資助政策從完善制度入手,通過切實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的投入力度、建立新的國家獎助學金制度、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和學校從事業(yè)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助學經費等措施,大幅度擴大受助學生比例,切實提高資助水平。隨著資助政策和配套方法的落實,每年全國有20%的在校生會獲得國家獎助學金的資助。此外,部分企業(yè)、社會捐贈、校友資助等形式也為在校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幫助。特別是知名高校中校友捐款成立的獎助學金比例也越來越高,但是對于大多數獨立院校,建校歷史較短,校友比例較小,這方面的捐贈形式并不多見。
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 經濟困難生認定體系不科學
現(xiàn)在大多數高校對于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主要依靠的是學生生源地所開具的《家庭經濟困難調查表》,生源地民政部門或街道辦事處按照教育部、財政部于2007年6月聯(lián)合下發(fā)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中的規(guī)定,“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教育、財政部門參照本行政區(qū)域內各地(市、州)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確定各地(市、州)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開具證明。但是在民政部門或街道辦事處進行認定的時候缺乏準確的家庭財務狀況、收入情況的調查,此項調查也沒有可量化執(zhí)行的標準機制,所以《家庭經濟困難調查表》的開具并不具有嚴格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經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大部分高校現(xiàn)行的對于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中對于新生僅依靠生源地開具的調查表作為經困生認定的唯一依據,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準確衡量學生真實的經濟水平,致使部分真正有經濟困難的學生不能得到幫助,部分得到資助的學生缺乏感恩心。
2. 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中社會力量參與薄弱
目前主要的資助體系以國家提供的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為主,占學??傎Y助的90%以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問題,完全依賴國家和學校是不夠的,助學資金只有建立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基礎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問題[2]。目前國家對于社會各項資助引導不夠,沒有相關配套政策的制定,社會各界對于資助學校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在現(xiàn)行的經困生資助體系中,社會力量的參與程度嚴重不足。
在獨立院校中,經濟特困生并不能完全地解除高昂學費的后顧之憂,國家獎助學金并不能針對個別學生的特殊情況進行資助。如果加入更多的相對自由的社會力量則更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貧困學生的受教育需求。
3. 精神資助體系不完善
隨著整個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在獨立院校高昂的學費的壓力下,這種差距體現(xiàn)得愈發(fā)明顯。其中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經濟窘迫而產生了思想、道德和心理上的“精神貧困”問題,如缺乏感恩之情、自卑心理嚴重、人際關系僵化等[3]。受資助學生中的一部分認為國家的獎助學金是應該的,對國家、學校的資助缺乏感恩之情,經濟困難生存在的問題不止在于物質的匱乏,更嚴重的是精神世界的扭曲。而現(xiàn)行的高校資助體系并沒有把精神資助作為主要的方面,缺乏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的引導、支持和幫助機制,因此,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雖然獲得了物質上的資助,但卻很難實現(xiàn)真正的精神脫貧。
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和感恩教育并行的思考
我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雖存在較多不足,但其對促進教育發(fā)展,彌補教育差距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將資助體系與感恩精神教育相結合是建立合理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不論是對社會的穩(wěn)定、社會的發(fā)展,還是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都起到舉足重輕的作用。本文對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和加強感恩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1. 建立可操作、科學、客觀的經困生認定及資助體制
目前經濟困難生的認定以生源地開具的家庭經濟困難調查表為主要依據,缺乏一系列可操作、客觀的量化認定體制。建議以生源地、家庭收入、教育支出、健康狀況等因素為認定參數,制定一個量化的操作準則。同時為經困生建檔,每年對數據庫進行認定更新,確保每一份助學金都能發(fā)揮最大的作用。
2. 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單純的直接經濟資助不利于學生感恩心理的培養(yǎng),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資助體系,更有利于學生自身的物質水平、精神水平的提高。學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資助。學??梢栽O置相應的經困生服務機制,鼓勵學生參加勤工儉學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勞動報酬。加強學生的服務意識,將感恩教育與資助并行發(fā)展,在為學生提供資助的同時,讓學生在工作中增長社會經驗和自身競爭力。
3. 加強感恩教育,物質資助與精神資助并行發(fā)展
第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多經困生有明顯的自卑心理和人際交往困難情況,因此對經困生的資助還應包括心理資助。學校應系統(tǒng)地為經濟困難的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改變經濟貧困的同時避免成為心理貧困,通過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心理健康講座等方式,增強經困生的心理健康調試能力
第二,深化感恩教育。加強感恩教育的宣傳引導工作,“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高校思政教育更應該注重感恩教育。在各項工作中貫徹“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明確資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資助體系要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才能使資助工作不僅僅停留在物質資助的層面,達到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經濟上脫貧、精神上解困”的目標。
總之,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在此過程中,除了要注重經濟的支持,解除經濟困難學生的后顧之憂外,在獨立院校中更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真正地幫助學生在物質、精神兩方面脫貧。
【參考文獻】
[1] 劉寧,姜召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M].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11).
[2] 潘四群.“大眾化”背景下高校貧困生資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12).
[3] 赫崇飛,王繼輝,彭勃.高校被資助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及對策探析[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4] 曾杰,李應建,余家鵬.關注特殊群體,加強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5] 包玉山.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構建[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1).
[6] 李艷艷.對獨立院校貧困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幾點思考[J].出國與就業(yè),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