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儉
摘 要: 城市流動兒童作為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特殊人群,近年來人數(shù)呈明顯上升趨勢,本文從城市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性和親子關系入手,探討城市流動兒童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為解決城市流動兒童問題提供政策支持。
關鍵詞: 城市流動兒童 社會適應 親子關系
1.城市流動兒童增長迅速
根據(jù)馬潤生學者關于城市流動兒童的定義,城市流動兒童一般指戶籍在農村,年齡在6~14周歲,在農村生活過一段時間后隨父母遷入城市尚未取得城鎮(zhèn)戶口的在城務工農民子女[1]。這一群體是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出現(xiàn)的特殊人群。1985年中央1號文件為農民工進城打開了大門,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和城市化發(fā)展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1995年流動人口達到8000萬,適齡流動兒童約300萬,到2000年我國流動人口總量為102297890人,其中學齡流動人口達到878萬人[2]。根據(jù)全國婦聯(lián)課題組在2013年5月發(fā)布在人民網(wǎng)上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截至2010年0~17歲城鄉(xiāng)流動兒童規(guī)模為3581萬,在2005年基礎上增加了41.37%,且有繼續(xù)增長的趨勢。由此可見,從1995年開始城市流動兒童人數(shù)上升趨勢逐年增加[3]。
2.城市流動兒童現(xiàn)狀
城市流動兒童作為與留守兒童一樣特別需要社會關注的弱勢群體,在很多問題上存在巨大窘迫的生存現(xiàn)狀,其社會交往現(xiàn)狀及親子關系沖突特別應該引起關注。
2.1城市流動兒童的社會交往現(xiàn)狀。
兒童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只有獲得社會的認可并獲得良性社會交往,兒童才能健康成長。我國流動人口與同為經濟發(fā)展中國家的印度流動人口在居住環(huán)境上具有巨大差異。印度的流動人口大多聚集在一起,在城市周邊形成了很多流動人口聚集地,城市流動兒童基本與自己在社會屬性上相同的兒童生活在一起,拋開較惡劣的物質條件,在生活中受歧視的可能性不大,社會交往與社會認同感較好。我國城市流動兒童,基本與城市兒童雜居在一個區(qū)域。據(jù)調查,78%的城市流動兒童生活在“純外來人口的家庭”中,也就是生活在城市的各種租用房屋中[4]。這種居住模式,雖然流動兒童生活在較完整的家庭中,但他們“孤立”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之中,很難與外界交流,尤其與本地兒童交流。據(jù)調查62%的流動兒童好友也是流動兒童,80%以上的流動兒童對城市同齡兒童持否定態(tài)度,一半以上的流動兒童對生活的城市沒有認同感。另一項調查顯示,盡管75%的城市流動兒童生活在城市的時間遠超過生活在農村,甚至一出生就在城市,但只有6%的城市流動兒童認為自己是城市人,且在絕大多數(shù)城市兒童眼中流動兒童與他們的父母一樣都是外地人[5]。
2.2城市流動兒童的親子關系。
據(jù)《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研究指出,在全國城市流動兒童中學齡前流動兒童增幅為38.59%,義務教育階段流動兒童增幅為30.83%[6]。這兩個增幅加大的年齡段兒童,恰好處在兒童親子關系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研究表明,0~3歲是依戀關系的形成期,也是我們常說的親子關系發(fā)展的關鍵期。學齡前城市流動兒童,無論是出生在城市還是后來來到城市,在依戀關系的形成上都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城市流動兒童父母面臨經濟與福利制度、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壓力,因此大量精力要花在打工賺錢上,在兒童的照料方面很難投入大量精力。兒童離開自幼生長的環(huán)境來到陌生的城市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壓力,父母對于很多兒童來講不亞于陌生人。在沒有構建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上,無論是兒童還是兒童父母都面臨巨大的溝通壓力?,F(xiàn)實中,一方面作為流動兒童的父母,很難接受兒童在農村形成的不良生活、學習習慣,往往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模式,容易加大與兒童之間的沖突。另一方面,流動兒童在面臨城市生活環(huán)境、同齡城市兒童歧視等多種條件下,本身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加之作為父母的教育者對于很多兒童來說基本屬于陌生人,因此在與父母交往時常常采取離家出走等過激的反抗方式,加深與父母之間的沖突。
3.改進措施
3.1消除制度、經濟與社會文化的排斥。
隨著城市流動兒童人口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流動兒童來到城市。我國特有的戶籍制度,決定了戶籍不同待遇不同。絕大多數(shù)城市,基本都規(guī)定本地區(qū)教育機構在完成本地區(qū)義務教育階段兒童的接受任務后,可接受跨地區(qū)或城市流動兒童。但現(xiàn)實是在完成基本人數(shù)后,教育機構所剩名額寥寥無幾,因此城市流動兒童的受教育權利很難得到保障。其次,文化之間的沖突,很難使城市流動兒童真正融入城市,因此實現(xiàn)城鄉(xiāng)一體化是消除城市隔離的關鍵。
3.2建立社會關愛體系,幫助解決親子關系問題。
由于城市流動兒童父母受受教育程度、經濟壓力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面對兒童教育問題上往往難以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手段,加劇親子矛盾。因此,發(fā)展社會關愛體系,采用家長教育、社區(qū)服務等多種途徑和手段,幫助城市流動兒童父母掌握科學合理的育兒觀念,將有效緩建親子關系問題,促進城市流動兒童更好地成長。
城市流動兒童是我國特有的弱勢群體,利用政策引導、政府介入、社會關愛等多維手段,改善城市流動兒童的生存現(xiàn)狀,消除城鄉(xiāng)、戶籍、身份等多方面歧視,幫助流動兒童健康成長,將有效促進我國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馬潤生.城市流動兒童的社會認同困境及對策[J].山東省團校學報,2008(1):16-18.
[2]段成榮,梁宏.關于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問題的調查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5(1).
[3][6]全國婦聯(lián)課題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R].人民網(wǎng),2013-05-10.
[4]段成榮,周皓.北京市流動兒童少年狀況分析[J].人口與經濟,2001(1).
[5]郭良春,姚遠,楊變云.公立學校流動兒童少年城市適應性研究—北京市JF中學的個案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