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峰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具有發(fā)展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功效,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啟蒙教育,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綜合素質,進而逐步形成科學世界觀的重要使命。課堂教學是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主要途徑,努力引導學生將科學探究活動擴展到課堂以外,使課堂、課外、生活、社會有機結合,讓學生獲得更多學習知識,探究科學的機會。
關鍵詞:科學課 課程資源 自制教具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b)-0235-01
小學科學課程具有發(fā)展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功效,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啟蒙教育,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綜合素質,進而逐步形成科學世界觀的重要使命。那么如何學好這門課呢?下面來談談我在小學科學教學的幾點做法和體驗。
1 努力發(fā)掘地方課程資源,盡可能地充實科學課教學內(nèi)容
農(nóng)村小學雖然沒有城市中優(yōu)良的科學教育資源,但農(nóng)村的孩子天天與鳥獸蟲魚為伍,日日與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內(nèi)涵一點也不比城市的孩子遜色。科學課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聯(lián)系他們豐富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發(fā)揮孩子們豐厚的感性認識的優(yōu)勢來服務教學,自覺充實教學內(nèi)容,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每當春暖花開的陽春三月,我總會帶領學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學課中,放飛在花的海洋里,觀察各種各樣植物的花。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指導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構造,進而認識到完全花與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區(qū)別。在小蟲子特別多的五、六月份,我還會和學生們一起捉小蟲子,一起觀察昆蟲。而每當在金秋十月的收獲季節(jié),我則發(fā)動學生到大自然中廣泛收集各類植物的果實,然后帶到課堂中觀察,采用浸泡、解剖、嘗味等多種實驗方法來豐富、增進、完善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科學課中的很多內(nèi)容,都可以隨時而擇、因地而棲。
2 就地取材,配合相關教學內(nèi)容開展教師自制教具,發(fā)動學生制作學具活動
我經(jīng)常自己制作實驗教具,這樣不但解決科學課教學儀器的短缺問題,而且為學校充實了大量的教具、學具,也推動了科學課教學器具的更新?lián)Q代,極大地提升實驗教學的開設率。
比如,五年級下冊在做斜面的實驗時,用簡單機械實驗盒里的滾筒,由于其質量較輕,用彈簧秤托著在斜面上運動,受到的摩擦力很小,彈簧稱的讀數(shù)很小,不利于學生讀數(shù),我就動員學生自己動手做個滾筒,就是往空的小型旺仔牛奶瓶里罐入100 g的沙子,再用鐵絲做個拉環(huán),用透明膠封好口子,就可以當作滾筒使用,這樣實驗的讀數(shù)差別很大,學生容易分析實驗的結果。
再如,在學習人的呼吸時,學生往往難以想像肺在呼吸過程中的變化以及橫隔膜位置的變化,這就要教師借助于合適的教具來突破教學難點,我利用玻璃瓶和Y形管、氣球等材料制作了“人的呼吸模擬演示器”教具,感覺效果很好,就是在Y形管的2個接口各裝上一個氣球,這就相當于人體的左右肺,把Y形管的另外一個接口裝根較長的管子,相當于人體的氣管,再找一個大的食用油的瓶子,去掉瓶子的底部,這個瓶子相當于人體的胸腔,把裝好的Y形管從底部塞進瓶子,密封好瓶口,然后用塊較大的氣球皮將瓶底蓋住,用透明膠密封好,這塊氣球皮相當于人體的橫膈膜,將氣球皮一拉,人體的胸腔擴大,人體內(nèi)外產(chǎn)生氣壓差,人體吸氣,肺部變大,進行氣體交換;再將氣球皮一抵,人體胸腔縮小,就是呼氣,肺部變小。這些材料很容易找,我就動員每組學生制作一個。在學生了解了各個呼吸器官名稱之后,請同學們分組利用學具進行實驗,研究肺是怎樣吸進和呼出空氣的,學生通過觀察、親自動手實驗很容易的解決了教學難點。
教具要不斷有新創(chuàng)意,可以說它是自制教具的靈魂。如,四年級上冊金屬導熱實驗教具誕生,就是孩子們上了《食物的營養(yǎng)》后的啟發(fā):“豬油是脂肪,有點粘粘的,燒一燒會融化……”。課后,我們突發(fā)奇想,用豬油代替凡士林進行實驗,用火柴棒蘸少許常溫下已凍結的豬油,然后依次往鐵絲上粘。輕輕一點,果然粘在了上面,方法簡單、操作方便。用食用油代替凡士林,不僅解決了材料難以尋找的麻煩,而且效果相當明顯, 很有創(chuàng)意。
我們要提倡學生做有心人,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如酸奶瓶,飲料瓶,小玻璃瓶,各種包裝盒等。收集一些種子,樹葉,紙樣,小昆蟲,制成標本進行展示。鼓勵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尋找科學,發(fā)現(xiàn)科學,探究科學。運用生活化的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小學儀器、材料緊缺的現(xiàn)狀,激發(fā)學生變廢為寶的樂趣,使我們的科學課有更多的探究材料,實驗材料,讓我們有更多的探究機會。
3 鼓勵學生自己寫科學日記、心得
一切創(chuàng)造都源于實踐。學生是科學課堂的主人,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體。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親手操作實驗器材,用各種器官去感知實驗現(xiàn)象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過程;而且要鼓勵他們自己寫實驗日記、心得、方案。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過程,自己體會實踐過程的艱辛,自己享受實驗成功后的喜悅。只有讓學生從頭到尾經(jīng)歷實驗的全過程,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才能得到開發(fā),創(chuàng)造能力才會得到培養(yǎng)。
4 課外延伸,學以致用
掌握科學知識必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我提倡把所學的科學知識學以致用。例如,在學習了《人的一生》后,同學們知道自己正處于“青春期”,所以對自己身體的變化不再緊張,能夠合理飲食,加強鍛煉,把自己充沛的精力用到學習中來。在學習完《擺的秘密》后,清明吊秋千時,故意增加了繩子的長度,這樣蕩起來就會慢,就像在飛一樣,很是愜意。從而使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每當學了新知識,孩子們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和一些奇特的問題。當我也不知道答案時,孩子們則和我一起到處查找資料或請教別人。孩子們“逼”著我做教學中的有心者,我也“逼”著他們做學習中的有心者,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課堂教學是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我努力引導學生將科學探究活動擴展到課堂以外,使課堂、課外、生活、社會有機結合,讓學生獲得更多學習知識,探究科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