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姜偉
摘 要:雙語教學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論述了開展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可行性,并結合雙語教學實踐對高校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教材選擇、教學主體、教學模式及考核與效果評價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 雙語教學 全英型 中英混合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b)-0172-02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既懂專業(yè)又通英語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英語作為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在國際政治、經(jīng)濟貿(mào)易、文化、學術交流中廣泛使用英語。為應對這個時代發(fā)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人才,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4號)中的第八條專門談到了在高等學校推進雙語教學[1],該文件指出:“本科教育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yè)課教學。對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yè),以及為適應我國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專業(yè),更要先行一步,力爭在3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005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文件中,再次強調繼續(xù)深入進行雙語教學改革[2]。所謂雙語教學就是在一些非語言類課程教學中采用兩種語言進行教學的教學形式,在我國現(xiàn)階段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雙語教學實際上是指用漢語與英語交替進行的教學模式。
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生命現(xiàn)象本質的科學。這是一門生物學和化學之間跨學科的研究,其研究領域涵蓋了遺傳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等學科。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成為生物學的前沿與生長點,分子生物學及其相關技術被世界各國列為重點發(fā)展的高新技術領域[3],因此,從研究內容、課程特點以及在生命科學中的地位來看,分子生物學顯然適合開展雙語教學。根據(jù)筆者參與生物技術專業(yè)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工作的經(jīng)驗,下面談談自己在雙語教學中積累的體會和認識。
1 《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必要性
如上所述,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應對經(jīng)濟全球化和科技發(fā)展的挑戰(zhàn)、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采用雙語教學能夠讓學生掌握獲取最新分子生物學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在掌握學科前沿進展的同時,有效地提高他們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便于學生能更有效地進行學術研究和國際交流。
1.2 可行性
《分子生物學》的語言表述和詞義相對比較固定,各種語言對它們的理解、診釋比較一致。實踐證明,雙語教育不僅在加拿大、新西蘭、美國等雙語國家或多語國家獲得了成功,而且在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單語國家也獲得了成功。我國近10來年的實踐也有一些成功例子[4]。
1.3 《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目標
《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目標是雙重的,英語語言目標與專業(yè)知識目標是辯證統(tǒng)一的,而不是對立的。筆者認為《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目標,首先是以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為主,讓學生掌握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研究方法;其次是培養(yǎng)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學,主動學習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和能力。學習國外先進的理念、思維方式和前沿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再次是讓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的英文表述方式,培養(yǎng)他們在本專業(yè)領域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2 《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體會
2.1 教材選擇
我們選擇了《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第二版)及劉進元等翻譯的中文版作為教材,該教材是國外優(yōu)秀教材暢銷榜的上榜教材,其結構新穎、重點明確;圖表簡練便于記憶;英文語句自然、易懂,是提高專業(yè)外語水平的較好讀本,這兩本教材中英對照便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我們還選用James D.Watson等編寫的《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第六版)和朱玉賢主編的《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中文教材作為參考教材。
2.2 教師
在教與學的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選拔和培養(yǎng)合格的雙語教師,是雙語教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問題,雙語教師必須具備合格教師的基本素質,比如師德高尚、學業(yè)精湛對這門課程有充分的理解與掌握等等,此外還要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才能在教學上靈活自如,因此從事雙語教學的教師在課前應該認真?zhèn)湔n,做好每堂課的教學組織計劃,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吃透課程所有的知識點。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此外,由于雙語教學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精力,部分教師不愿意參與雙語教學課程,為使雙語教學改革能夠順利進行,各學校應完善相應政策和激勵機制,重視選拔和培養(yǎng)合格的雙語教師。
2.3 學生
學生的外語水平和接受雙語教學的能力直接影響雙語教學實施的效果,一個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要使教學有成效,除了教師努力,還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否則很難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學生能否在雙語課堂學到東西,直接影響其參與雙語教學的熱情。反過來學生參與熱情的高低,也必將會影響雙語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由于大學生已經(jīng)是一個比較有自己思想的群體,不少雙語教學模式還提倡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5]。
2.4 教學組織
2.4.1 教學模式
盧維奇把雙語教學模式分成四個等級:(1)超高級,即全英型,采用英文教材,教學過程全部在英語環(huán)境中進行;(2)高級,即中英混合型,以英文講授為主,輔以中文,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為主;(3)中級,即半英型,以中文講授為主,穿插英語教學;(4)初級,即術語引導型,專業(yè)術語和章節(jié)標題用英文板書,其他內容用中文講授[6]。有時人們錯誤地認為授課過程中英文講授的比例越高越好。比如教學剛開始時學生的聽說能力較差,如果教師一開始就用全英文講授,學生會因聽不懂而產(chǎn)生厭學情緒,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首先我們應該摸清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據(jù)此來確定初期中英文講授的適宜比例,然后隨著教學時間推移,視學生的學習情況再逐步加大英文講授比例。我們在一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學習情況和課堂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主要采用了中英混合型及半英型兩種教學模式。endprint
2.4.2 重視安排預習與復習
分子生物學因比較抽象被學生認為是較為難學的一門課程,為了提高雙語教學的效果,我們會將精心制作的PPT提前轉發(fā)給學生,每次課后,在安排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時,要求學生課后復習已學的知識點并預習相應的中文和英文內容,將整理的新內容中會涉及到的專業(yè)英語詞匯發(fā)給學生,上網(wǎng)查詢相關資料,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每次課前都會以提問討論的形式,檢查復習和預習的效果,這樣還可了解學生預習時遇到的難點并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內容。
2.4.3 課堂活動的組織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jù)學習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論文閱讀討論,針對知識點的Presentation等課堂活動,小組討論主要討論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教師點出的重要知識點,論文閱讀討論的是閱讀論文的收獲及教師針對論文提出的一些問題,針對知識點的Presentation是安排學生以3~5人為一個小組,針對教師列出的一些知識點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在課堂上的演講,讓學生自己當老師,發(fā)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性,教師從中也可以換位思考,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思維方式,改進教學方法。
2.4.4 教學工具的運用
由于實際教學學時的限制和分子生物學內容的繁多,我們應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參考國外多種原版教科書及電子圖書,非常系統(tǒng)地制作了全部教學內容的多媒體課件和模擬動畫等。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信息量大、形象生動,教學內容盡可能包含分子生物學教學大綱所有知識點,并根據(jù)自己的科研及查閱最新文獻的情況將分子生物學相關的前沿知識融合在其中。這些課件提高了教學效率,提高了課時利用率,解決了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在教學過程中還輔以參觀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動手實驗等多種方式,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分子生物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5 采用多種方式考核雙語教學效果
我們一致認為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如何主動學習,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在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方面,我們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養(yǎng),考核中平時成績占10%,小組討論10%,論文閱讀討論占10%,聽學術報告匯報5%,Presentation占15%,期末考試占50%,期末試題命題中英文形式的命題考試占50%~80%,考慮到學生英語表達及寫作能力有限沒有要求學生只能用英文進行回答,但是對用英文回答的學生適當加分給予鼓勵。
3 結語
雙語教學是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是高校應對經(jīng)濟全球化和科技發(fā)展的挑戰(zhàn)、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的需要,也是貫徹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的客觀需求。因此,高校、高校教師、大學生應該從戰(zhàn)略的高度來認識雙語教學改革的重要性。這項教學改革,高校必須有全面長期的規(guī)劃,建立完善各項政策和激勵機制,教師積極參與,探索更好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努力成為合格的雙語教師,學生克服畏難心理,主動參與到這項對自身有利的教學改革中。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2001-08-2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Z].2005-01-01.
[3] 廖靜,張雯,王玉鳳,等.分子生物學雙語課程的教與學[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3(4):20-22.
[4] 張淑紅,劉凱,張運峰,等.八所重點院校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與探討[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2):123-125.
[5] 賀根和,葉九根,郭小華,等.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中“雙主體互動”教學模式構建策略初探[J].河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1,15(3):148-149.
[6] 盧維奇.高校化學專業(yè)基礎課程英漢雙語教學初中級階段的模式[J].廣東化工,2004(8):49-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