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萍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性。根據(jù)《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綜合性、開放性和活動性等特點,要求教師必須充分開發(fā)、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積極地走進社會去獲取有效的教育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皷|亞文化之都”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品德教學走向多元,走向開放,走向厚重提供了選擇空間,將它融入到品德課程,為品德與社會教學提供源源不絕的活水。
關鍵詞:課程資源 高效課堂 品德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064-01
1 泉州獨具特色的“東亞文化”積淀豐富,符合品德教學需要
“東亞文化”是自古以來勤勞務實、勇于開拓的泉州人,在這座城市創(chuàng)造的瑰寶。2013年8月26日,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結果揭曉。福建省泉州市從10個入圍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唯一當選城市,與韓國光州和日本橫濱共同成為首屆“東亞文化之都”。
1.1 “東亞文化之都”匯集著地方文化的精華
(1)人文特性顯著。
泉州是我國著名的僑鄉(xiāng)和臺胞祖籍地,地處福建東南部,與臺灣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呈現(xiàn)“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同時泉州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泉州從唐·貞元八年(792年)歐陽詹“溫陵甲第破天荒”以來,歷代泉籍和居泉文人騷客為泉州留下不少寶貴的文學財富,如韓僵《清源山南臺巖》等。泉州茶文化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石雕文化更是出神人化,如五代九日山石佛、宋代老君巖石雕,從宋代朱熹《石佛巖》到當代郭風《泉州日記》都展示了泉州石文化藝術瑰寶“奇巧疑天工”的神奇魅力。
(2)宗教多元化顯著。
泉州歷來就有海納百川的氣魄,特別是在宗教方便尤為突出,有佛教圣地“開元寺”,伊斯蘭教圣堂“清凈寺”,摩尼教遺址晉江草庵等。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稱泉州為:“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p>
(3)最具特色的戲曲。
具有泉州特色的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晉江布袋戲均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中梨園戲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2009年南音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被譽為“中國音樂活化石、中華民族音樂的根”。
(4)具有獨特的海洋文化。
泉州位于東南沿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以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培養(yǎng)了民眾不畏艱險、勇闖風浪的海洋文化性格,使泉州成為著名的僑鄉(xiāng)。它在面向外部世界的同時,也吸納外來的文化,形成兼容并包的局面。在海洋精神的催化下,帶動了一批又一批人在海外扎根拓展,形成僑鄉(xiāng)特有的海外文化。僑鄉(xiāng)的歷史就是探索外面世界的歷史。
1.2 “東亞文化之都”具有很高的品德課程資源價值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中,我們嘗試將“東亞文化”融入到品德課程,基于“東亞文化之都”的品德課程資源所具有的社會功效與學校教育價值,其主要表現(xiàn)為:
(1)“東亞文化之都”作為地方性品德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
地方性文化資源以其“近、熟、親”的特點,在品德教學中具有獨特價值?!皷|亞文化之都”反映的是泉州的歷史文化、科學教育、風土人情等方面的成就,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因而作為課程資源與師生們的生活經(jīng)驗有直接關聯(lián),容易獲得共鳴感。在教學實踐中,把“東亞文化”的特殊性與教材的普遍性實現(xiàn)有機結合,根據(jù)課程目標需要可以組織學生適時地走出課堂和學校,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豐富學生的知識,提升學生的家鄉(xiāng)自豪感。
(2)“東亞文化之都”作為綜合性品德教育資源的價值探尋。
“東亞文化之都”涉及到泉州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于歷史、人文、經(jīng)濟、社會等各方面,知識涵蓋面涉及到人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有領域?!皷|亞文化之都”凝聚了泉州歷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交相輝映的成果,“東亞文化之都”所具有的綜合性特點,為品德課程實現(xiàn)“從文本課程到實際課程的轉化”提供了優(yōu)質資源的支撐。
2 “東亞文化之都”品德課程資源在品德課堂中的應用
根據(jù)教育學理論的“近體原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縮小教與學之間的差異,使得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滿意的教育教學效果。因而教科書中的絕大多數(shù)事例與學生的空間距離遠,直觀性差,學生的情感和興趣不易被激發(f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依托有效的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本地區(qū)的社會資源,挖掘素材,將其轉化為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有效教育資源?!皷|亞文化之都”為品德課導入創(chuàng)設情景提供素材,為教學過程提供佐證,為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場景,為實踐性作業(yè)提供題材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例:二年級上冊《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之《我的家鄉(xiāng)特產(chǎn)多》一課,教材中呈現(xiàn)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圖片,有新疆吐魯番的葡萄、廣西北海的珍珠,還有河南洛陽的唐三彩等。雖說教材圖文并現(xiàn),但這些對于生活在臨海的孩子來說,有些可能看過或嘗過,但印象并不深刻。在《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一課中,課前我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收集泉州各個縣地區(qū)地方的特產(chǎn),并讓學生把這些帶著濃濃鄉(xiāng)土氣息的家鄉(xiāng)特產(chǎn)請進課堂,讓學生互相看一看,摸一摸,甚至親自嘗一嘗。源和堂蜜餞、永春老醋、德化瓷器、安溪的鐵觀音、清源茶餅、深滬魚丸、泉港浮粿等匯聚一堂,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中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這些特產(chǎn),更接近于家鄉(xiāng)的現(xiàn)實生活。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設計生動活潑、朗朗上口的“廣告語”來給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作一個推介,運用恰如其分的“解說詞”來介紹其特點。在自我創(chuàng)編的真切體驗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展示,熱愛家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引發(fā)孩子們去調查生活中實實在在、觸手可及的沿江特產(chǎn)。這樣拉近了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的距離,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激發(fā)出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老的絲綢之路》一課,老師將“鄭和出使西洋”等故事引入課中;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中的一些名勝古跡:“泉州城南城門遺址、泉州德濟門遺址、泉州清凈寺”等作為拓展延伸內容。
3 結語
把“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引進品德課堂,同時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拓展,增強了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極大豐富了學生學習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品德課程的實施更容易做到與生活世界的聯(lián)系。使學生在品德課教學中感知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感知家鄉(xiāng)的精深博大,感知應該怎么做人、怎么生存、怎么競爭乃至怎么影響社會等。我將繼續(xù)收集、開發(fā)更多更新的“東亞文化”,挖掘其品德教育的價值,為對學生進行品德課程學習服務,為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