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關鍵詞〕 中學語文;課外閱讀;寫作;有效
結合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8—0051—01
語文,是每個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的必學課程,教育部在制定相關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中學語文中除課本中必學的知識外,要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課外讀物,課外閱讀量在每個學年應有定量的累積,學會閱讀并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一定技巧,以達到閱讀所帶來的知識及文化素養(yǎng)。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目標是以不斷加強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核心,而新課程標準則逐漸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通過課內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外閱讀量的積累疊加,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核心,使學生能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能力及素養(yǎng)得到全面的提升。
我國目前學校語文教學對課外閱讀依然呈現出消極的情況,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現階段學生對于語文等基礎課的學習,基本上都是為了應對所有的考試,很少有學生能空余出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很多學生買了相關的閱讀書籍也因為需要做教師課后布置的作業(yè)而無法空出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其次,中考高考這些重大考試都是用分數決定好學校的去留,學生為了能上一個好學校,始終會專注于試卷中的相關課本知識,久而久之對課外閱讀失去了興趣。再次,教師對于課本內容過分的強調,學生自己在選擇課外讀物時沒有一個好的方向去甄別對自身有益的課外書籍,導致選擇良莠不齊,很多家長也一心希望學生能考出好成績,所以對于課外讀物持消極的態(tài)度,僅僅是關注如何在考試中提高成績。因此,語文學習如何從課本知識過渡到課外閱讀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問題。筆者認為,語文教育要突破傳統(tǒng)方式,應將課外閱讀和寫作結合在一起,以課外閱讀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以寫作為目的指導課外閱讀,從而改變現階段中學生缺乏閱讀能力的現狀。
1.以寫作為指導和目標,促進課外閱讀。
閱讀可以提升對知識的吸收,寫作是知識拓展后的表達,而表達是否到位,顯然可以檢驗閱讀是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課外閱讀多,學習能力強的人,寫作水平往往也很好,而相反閱讀量少的人,缺乏對素材的積累,寫出來的文章就缺少了思想內涵。因此,以寫作來促進課外閱讀是必要的。第一,擴大課外閱讀,重視語言的積累。語言的運用與表達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語文書中能學到的知識都是少量的,所以每個中學生應在課外空余出部分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日積月累學生則能擁有豐富的閱讀量,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起到了一個好的提升作用。第二,區(qū)分精讀與泛讀,重視精讀經典。供中學生選擇課外閱讀的書籍很多,但是在精讀與泛讀之間應該有一定的選擇,不是所有有益的書籍都精讀,這樣不僅浪費時間,閱讀量的提升也很緩慢,所以對于經典讀物的閱讀很必要,教師應給學生一個良性的引導。可以泛讀類的書籍,教師應指導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文學情操等。推薦簡短散文類的小文章,不僅花費時間短,模仿寫作的難度低,也更適宜中學生的理解與分析,從而達到課外閱讀的最佳效果。
2.以課外閱讀為基礎進行寫作并搜索到適宜的信息是中學生語文學習中必要的能力。
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尤其對于中學生來說,對文章的理解力比小學生要高出很多,課外閱讀量大,學生積累的素材也就多,寫作的時候不會因為沒有知識的來源而沒法下筆去寫。閱讀是對頭腦內知識的輸入,而寫作就能看做是信息的輸出。所以,課外閱讀量是寫作的基礎,只有積累一定的課外閱讀知識,才能更好地補充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以課外閱讀為基礎的寫作需要做到如下兩方面:首先,精練語言文字,注重詞的表達。寫作的基礎就是語言文字,能夠在不同的文章中運用恰當的語言文字是檢測寫作能力的重要方面。我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不同于英語的學習,不是利用語法知識以及表達方式來形成完整的句子,而是通過大量的文字閱讀,在語言的寫作運用中掌握實際的用法,以此更多地精練文字的含義,更準確地用詞語表達出意義。其次,構建清晰框架,展現文章脈絡。寫作層次因語言文字積累量而不斷提升,一篇好的文章,不僅僅是有華麗的辭藻映襯,更多的需要有明確的思想以及清晰的脈絡,表達事物的起因經過結果,所以,設計一個好的篇章結構,是寫好文章的前提。教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精讀與泛讀所帶給學生的寫作思路與技巧,幫助學生提高構建文章結構的能力。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