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田生
摘 要:一直以來,不少教師對詩歌的傳授僅局限于背誦、默寫,而忽視了對詩歌的理解和欣賞。這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在語文能力上的進一步提高,也違背了新課程理念中“以人為本”,“師生互動”的宗旨。因此,對學生進行自主、有效的詩歌欣賞訓練,全面提高學生對詩歌的欣賞力,既是必要的需求,更是現代形勢的需要。本人從事語文教學有一定的時間,對詩歌的教學也進行了一些嘗試,發(fā)現用“四步”教學法,能比較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賞詩能力,現把它寫出來與大家共勉。
關鍵詞:語文能力;以人為本;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298-01
一、讀一讀
語文教學,特別是詩歌教學,朗讀尤為重要。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唯有認真、有感情、流利地朗讀出來,才有可能領悟其韻味,也才能了解詩歌寫了什么。因此,有感情的朗讀是欣賞詩歌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把所要學習的詩歌讀熟,且?guī)缀跻_到能背誦的程度,千萬別忽視了朗讀的重要性。
二、品一品
通過朗讀,了解了詩歌的大致內容后,就必須仔細地品味一下詩歌中所寫景、物的特征。很多詩歌,詩人都是通過抓事、景、物的特征來傳達自己的某種信息。只有把握了詩歌中事、景、物特征,才能分析它所含的意境。教學時,讓同學們找出詩歌中所寫的事、景、物,及其特征。如馬致遠的《秋思》,朗讀完后,讓學生把詞中表示事、景、物及其特征的詞找出來,同學們應該能很快找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等詞。
三、析一析
詩歌的靈魂在于其意境的深遠,猶如萬物之靈在于其眼睛。一個沒有靈魂的人不能稱之為人,至少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同樣,一首沒有意境的詩不能稱之為詩,至少不能算是一首完美的詩。透過現象看本質,幫助學生認真分析詩歌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挖掘詩歌的意境是最為關鍵的一步。還是以《秋思》為例,同學們找到這些事景物后,啟發(fā)他們想想詩人為什么要把這兩組截然不同的畫面放在一起,有何用意?
四、悟一悟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學習詩歌必須注意其內在聯(lián)系。詩人寫詩,不是為寫詩而寫詩,絕大多數是為了抒情或表達某種愿望,而他們的這種意思又寄寓在這些事、景、物中。只要告訴和引導學生如何把它們串成一個整體,并找出他們的傳神之句,那么對詩歌主旨的領悟也就水到渠成。自然,其詩歌的主旨也就躍然于紙上?!肚锼肌分性娙藢戇@些事、景、物是為了襯托下一句‘斷腸人在天涯,即在如此恬靜的畫面下,思家之情油然而生,可詩人卻只能在夕陽下騎著一匹瘦馬在異地的古道上奔波,有家而沒能回,至此,詩人寫這一首詞的用意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學習詩歌、欣賞詩歌,如然從以上四步來設計、完成,時刻注意以學生為本體,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那么同學們對詩歌的興趣自然就會越來越高,能力也會隨之越來越強。
當然,詩歌教學是一個難點,以上方法也只是一種嘗試,要想徹底解決詩歌欣賞的問題,全面提升同學的詩歌欣賞水平,還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