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燕青
摘要:宗教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當前形勢下,研究探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關系,挖掘并發(fā)揮宗教的正能量,為“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服務,具有重大意義。本文試從宗教與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等方面相適應的因素入手,探討宗教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宗教;社會主義;積極作用
我國是個多民族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國家,經過漫長的歷史的發(fā)展融合,宗教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我國現有各種宗教信徒超過一億。我國的宗教信仰往往與各種民間信仰緊密結合,對人民日常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研究探討宗教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挖掘并發(fā)揮宗教的正能量,對于正確引導各族群眾積極主動適應蓬勃發(fā)展的社會義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參與“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把他們的智慧力量凝聚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及現實意義。
一、發(fā)揮宗教在政治上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因素,為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服務
團結和依靠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在宗教方面的根本任務。1949年,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以后,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與其它民眾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江澤民同志說過:“廣大宗教信徒是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同全國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政治基礎。”[1]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宗教徒與廣大人民群眾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可能。建國60多年來,廣大宗教界人士與信教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愛國愛教,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積極主動加入社會主義建設大潮,并且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是宗教在政治上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內容?!保?]歷史證明,只有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才能國泰民安,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如果國家紛爭,民族分裂,只能喪權辱國,民不聊生。我國有56個民族,其中55個少數民族,大多數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有些少數民族幾乎全民族信奉宗教。在這些民族,宗教信仰已經深深植根民間,早已內化為宗教信徒的宗教情感意識,對信徒的思想行為方式產生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宗教問題往往與民族問題聯結在一起,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傷害這些信徒的民族感情和尊嚴,引發(fā)民族仇恨,甚至造成民族分裂的嚴重后果。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做好宗教工作就是加強民族團結。我們必須認真貫徹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堅持“政治上團結,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則,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增強少數民族群眾對黨和政府及其政策的信任,這對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具有重大意義。幾十年的實踐也證明,絕大多數的信教群眾是愿意維護民族團結,支持國家統(tǒng)一的,因為他們也希望在太平祥和的環(huán)境下生活,這也是宗教的積極因素的一個方面。
宗教是國際社會交往的紐帶,在促進國際交流、維護世界和平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在現階段,一些境外的敵對勢力一直企圖通過宗教問題對我國進行滲透,企圖干涉我國的內政。我們應當利用國際間的宗教往來,加強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工作,增進各國對我國的理解與信任,建立友好的國際關系,以抵制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的污蔑和滲透,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近年來,宗教界的國際交往活動更加活躍,在黨和政府支持下,我國有關方面熱情地接待了大批的外國宗教團體,同時我國也不斷派出宗教代表團訪問世界各國,出席各種國際宗教活動。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樹立我國對外的良好形象,國際社會各界人士進一步了解了我國的宗教實情以及我國正確的宗教方針政策,對我國更加信任友好。
另外,宗教也可以在促進祖國統(tǒng)一方面發(fā)揮作用。臺灣海峽兩岸交流中,宗教性元素是相當活躍的。近年來,兩岸不斷地有宗教團體互訪,特別是以媽祖文化為代表的宗教文化在兩岸間搭起心靈溝通的橋梁,推動著兩岸交流和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已經成為兩岸聯系感情的重要紐帶,這是其他交流方式難以達到也難以替代的。我們應當看到這一點,并且深入地靈活地運用宗教性元素,讓其在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方面發(fā)揮作用。
二、發(fā)揮宗教與社會主義經濟相適應的因素,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宗教作為社會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形式,它不能脫離或超越社會的發(fā)展而存在,它也是由所存在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而且它也會反作用于其經濟基礎,也會隨著經濟基礎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宗教從多個方面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產生影響。首先,“作為意識形態(tài),宗教通過對信仰者的生產與消費觀念的影響間接地作用于經濟發(fā)展。”[3]各大宗教大都提倡誠實守信、以和為貴、克勤克儉、,這種理性的道德規(guī)范,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yè)的知名度、產品的品牌有著積極的作用。如道教堅持以尊道貴德、知和貴生、誠信不欺等為價值理念。伊斯蘭教主張“兩世吉慶”、“耕耘今世如永生,力行善功如即亡”,這就是要求穆斯林在現世就要努力工作,不僅為自己爭取幸福生活,同時也為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做貢獻。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也響應其要求,積極投身經濟建設,興辦了許多的經濟實體,其中不乏成功的企業(yè),如青海三絨集團、興旺集團、平安鋁業(yè)公司等都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影響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fā)展,提高了廣大穆斯林群眾的生活水平。
其次,宗教徒也是人,也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一分子,他們的生活也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條件,他們必然都會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而與全國人民一道,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另外,宗教自身的研究宣傳、人員培訓、社會服務等運轉也需要經費,所以一些宗教團體興辦了宗教經濟,如有些宗教組織經營神具、神像、經書、素食店、旅游紀念品以及宗教用具等。改革開放后宗教經濟進一步活躍,一些宗教團體和組織開辦培訓班、藥堂診所甚至宗教房地產等經濟開發(fā)。這一方面增加了宗教組織以及宗教界人士的經濟收入,解決了他們的經濟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了社會。
再次,許多宗教的教堂、宮廟、寺院等,不僅是自身的活動場所,而且因其獨特的建筑藝術、雕刻繪畫藝術、名勝古跡以及圣潔清靜的環(huán)境而成為旅游勝地?!白怨琶缴肌保g接地說明了現在大多數風景名勝區(qū)都有著名的宗教活動場所,如馳名天下的五岳,以及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等都建有許多宗教活動場所。許多風景名勝還因為是宗教活動場所而得名。如上海的城隍廟、西藏大昭 寺、泉州的開元寺等。有些景區(qū)更是開發(fā)了宗教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等,這些宗教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為宗教積累了資金的同時也發(fā)展了當地的旅游經濟,為地方增加財稅收入,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要補充。
最后,宗教在慈善公益事業(yè)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慈善是宗教的立教之本,各大宗教中都有關于慈善的經典理論。比如,佛教提倡“慈悲為懷”、“普渡眾生”;道教提倡“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濟世利人”;伊斯蘭教提倡“普慈特慈”;天主教和基督教提倡“作光作鹽、榮神益人”等??傊鞈懭?、扶危濟困、積德行善,樂善好施等是宗教界的共識。在現實生活中,宗教界也積極通過救災、扶貧、助學、贈醫(yī)施藥等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為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如汶川地震后,海內外宗教界積極捐款捐物,總數達上億元,還派出了救援隊和醫(yī)療隊赴災區(qū)開展救助工作。在我國現階段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宗教慈善無疑起到了積極的補充作用。
三、弘揚宗教在文化上與社會主義文化相適應的因素,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服務
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吸收了人類文明歷史上的多種文化遺產,早已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與中華民族的道德、藝術、文學、教育、民俗、建筑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要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新文化,也需要批判地繼承和發(fā)揚宗教文化,吸取其中有益的因素,以充實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新文化。
首先,宗教與社會主義文化相適應首先是表現在道德上的相適應。
“宗教道德在宗教文化中是最具現實意義的?!保?]在古代,宗教和道德原本是二合一的。正如包爾生所說的“風俗需要神靈的核準,宗教和道德的命令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法典,虔敬和道德被看作同一個東西。”[5]“宗教道德是建立在世俗道德基礎上的被神學升華了的一種道德觀。”[6]對我國甚至全世界都影響深遠的三大宗教中,它們的許多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異曲同工之處。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劉元龍說:“崇尚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是各大宗教的基本思想和價值追求。如佛教講求‘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道教提倡‘齊同慈愛、濟世利人,伊斯蘭教主張‘兩世吉慶,天主教、基督教倡導做鹽做光、榮神益人等,這些教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相融相通的特點?!保?]基督教道德的“摩西十戒”,除了前“四戒”,后面的“不可不敬神的代表、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證、不可意愿他人妻、不可貪念他人財物”等“六戒”提出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倫理道德要求,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的倫理道德要求是一致的。
總之,所有的宗教道德中規(guī)勸人們離惡向善,勸導人們走上文明之路的內容,都有利于我們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對我們的和諧社會建設起著積極的作用。
其次,宗教與社會主義文化相適應表現在宗教的音樂、文學、藝術等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養(yǎng)料。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基督教的《圣經》、佛教的《大藏經》、道教的《道藏》這些宗教典籍,理論內涵廣博而深厚,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傳世經典和文化瑰寶,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宗教的神話傳說、建筑、神跡等常常給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靈感與激情,帶來藝術內容和形式上的變化。如我國的四大石窟,可以說是我國最大的藝術寶藏,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tǒng)技法和審美情趣,在我國的藝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由于宗教與社會及其文化相適應的原因,我國宗教在其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與我國文化的發(fā)展相互交融,密切相連?!保?]研究和挖掘其中的積極因素,對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公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調動和發(fā)揮宗教界在文化繼承和研究方面的積極性,具有非常獨特的作用。
四、發(fā)揚宗教中有關生態(tài)倫理的有益思想,為社會主義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服務
越來越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威脅著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近年來,中央從我國的國情出發(f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作出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宗教的生態(tài)倫理中,“萬物有靈論”和“自然神論”對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世界各大宗教都認為萬物是神創(chuàng)造的,要求人們善待自然萬物,做到與自然“和諧共生”。如道教的“天人合一”觀和基督教的“神人合一”觀一樣,都追求人與天,人與神的和諧,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佛教的“緣起論”認為世界萬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成,是互為條件,互相依存、不可分離的。所以佛教提出“依正不二”的理念,這就是要求人們正確處理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由于宗教認為“自然環(huán)境是神圣的創(chuàng)造,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宗教教義認為保護和管理自然資源是人的神圣使命?!保?]所以佛教有“不殺生”及素食教規(guī);伊斯蘭教的“齋月”戒律也是關心愛護人和動物的宗教行為;基督教講的“愛鄰舍”等推廣到生態(tài)領域,就是要求我們愛與我們人類相鄰的自然環(huán)境。這些理念對引領信教群眾保護環(huán)境,愛護和珍惜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具有積極作用。
另外,宗教要求人們清心寡欲,忽視物質和感官享受,堅守清靜恬淡的精神生活境界對我們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社會也是非常有利的。如道教宣揚“反樸歸真”、“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就是要求信徒堅持平凡樸實,減少私念,克制欲望。佛教認為“三毒”即“貪”、“嗔”、“癡”是引起人生“煩惱與痛苦的根源,主張“不視聽歌舞,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等。宗教徒的這種不以欲煩、不為物累的精神境界在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現代社會,對生活消費觀念異化了的當代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理想追求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這對于我們今天大力提倡的節(jié)約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為子孫后代留下必要的生存發(fā)展資源,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
總之,宗教作為人類信仰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我們要高度重視這種信仰的力量。在我們攻艱克難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們要根據宗教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在注重宗教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宗教中存在著某些消極落后的思想,我們不能忽視其消極影響。對于那些消極因素,我們應該在“積極引導”上下工夫,充分發(fā)揮宗教教職人員的積極作用,引導他們科學釋經,對宗教思想的有些具體內容做出有利于社會進步的解釋。只要我們因勢利導地開展工作,就能夠使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江澤民.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1993年11月7日[A]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倪培強.發(fā)揮宗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J]. 世界宗教文化,2008(1)第6頁.
[3]李寒穎.發(fā)揮宗教界在促進經濟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J].世界宗教文化,2012(6).
[4]呂有云,蘇孔孝,王佩玲.論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2(3).第15頁.
[5]包爾生.倫理學體系[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354頁.
[6]張志篷.宗教道德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探討[J].理倫探索,2007(4).第32頁.
[7]周芳.發(fā)揮宗教正能量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中國民族報》,2014-03-18.
[8]倪培強. 發(fā)揮宗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世界宗教文化,2008(1)第8頁.
[9]張志篷.宗教道德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探討[J].理倫探索,2007(4).第33頁.
(作者單位:中共莆田市秀嶼區(qū)委黨校,福建 莆田 3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