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琨+楊曦
摘要: 高等教育的關鍵是人才的培養(yǎng),而人格思想教育尤為重要。孟子關于性善論、舍生取義、與人為善等思想,深刻影響了千百年來的中華民族,其思想對當今大學生人格道德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孟子;人格思想;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055X(2014)03-0141-04
一、前言
高等教育的關鍵是人才的培養(yǎng),而人格道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育尤為重要。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fā)展,因此,如何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現(xiàn)代人才,是高等學校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大學生素質(zh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其人格是否健全。所謂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zhì)、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也是個人的道德、思想、靈魂、行為、態(tài)度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的具體統(tǒng)一,它是一個人較為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表現(xiàn)[1]。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當代大學生人格狀況主流是好的,但在秉持應有的道德標準上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人格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愛國奉獻意識在大學生心目中漸漸淡化,社會責任感淡薄,價值取向趨于功利化,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zhì)缺失,意志力薄弱,心理狀態(tài)失衡脆弱等。大學生的人格道德水平整體上與社會的角色期望差距較大,因此,注重對高校大學生進行人格道德教育,不僅十分必要,同時也非常重要。孟子關于性善論、舍生取義等人格思想,深刻影響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對當今人格道德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高校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過程中,應認真了解并科學運用孟子思想,汲取其人格思想中的精華,塑造培育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努力幫助大學生成長為獨立自尊、意志堅強、銳意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具有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素質(zhì)社會合格人才。
本文從“性善”和“義利”兩個基本點分析孟子思想的時代意義,并論述其對塑造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當代大學生的價值。
二、孟子思想的兩個基本點
孟子學富五車,不僅善辯,還以“好辯”著稱?!睹献印る墓隆酚涊d:“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笨梢?,孟子的“好辯”是時代和社會背景使然。
(一)“性善”之辯與愛心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不忍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保ā睹献印す珜O丑篇上》),仁、義、禮、智皆由不忍之心擴展而來,因此,人人都可以為成堯舜,“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薄睹献印す珜O丑篇上》?!靶陨啤薄ⅰ靶詯骸敝q,由來已久,無論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孟子和荀子都是透過人性來勸人向善。關于“性善”的解釋主要有兩種,其一是謂人性皆善;其二是謂人性皆有善。陳澧曰:“孟子所謂性善者,謂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謂人人之性,皆純乎善也”(《東塾讀書記·卷三》)。所謂人性皆有善是說人人都有仁、義、禮、智四項“善端”,能夠擴而充之則人人可以為善甚至成為圣人。說到底,勸善才是孟子性善論的本義?!叭酥愑谇莴F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離婁下》)。在現(xiàn)代社會里,如何才能喚起人們?nèi)ァ皭骸贝妗吧啤蹦??最簡單的辦法是喚起人們的同情心,有了同情心,我們心底的“良心”自然就會蘇醒。
孟子重視仁政,強調(diào)民眾的作用,“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保献印るx婁章句上)。其實行仁政也不難,只要喚回人人皆有的不忍人之心,人人就有了為之善心。從善心擴展出去,可以成就大愛,就可以成為圣人。所以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所以只要有不忍人的善心,人人都可以為成堯舜??鬃拥恼嗡枷胫饕墙⒂谫F族階層,而孟子則偏向于平民百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二)“義利”之辯與和諧
義利之辨是一個艱深的哲學問題,也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一般認為“重義輕利”過于理想化,難以推行。其實在實際生活里,囿于種種可以理解的原因,要求我們?nèi)艘蝗哼€沒有進化到能夠完全消滅獸性的動物,達至“先義后利”的境界,猶緣木而求魚,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特別是作為普通百姓的我們,能輕易放棄“利”嗎?所以廣義的說,孟子強調(diào)的是“先義”而已,要求人們不要忘義,并沒有要求人們忘利?!爸亓x”只是在爭取個人利益的過程中行義、不見利忘義?!跋攘x后利”并非要人不言利,而是勸人行義。其中心目的是以義為中心,實行“仁道”,反對“霸道”。孟子對當權者的“義利”要求是嚴格的,因為一國之君有責任保社稷,為臣民謀福祉。若與他國爭利則易起戰(zhàn)端,使民不聊生,尤甚者,更令生靈涂炭。若與民爭利則民不富裕,尤甚者,致“民無恒產(chǎn)”。所以孟子對國君(當權者)的要求是狹義的,是要求必須做到的。不然,“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跽戮渖稀罚┢浜蠊麑⑹菄粐傩赵庋?。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孔子明王道,干(謁)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保献永^承孔子思想并發(fā)展出一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周游列國,揚“仁政”、“王道”思想,可惜始終不受重用?!疤饭唬河嘧x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v觀人類歷史,“王道”一直處于“莫能用”的尷尬境地,其根由不外乎是“利”字而已。為政者若忘記了為民請命,為社稷勞心的責任,將嚴重傷害社會的和諧,愿天下肉食者以孟子為師銘記“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的教誨,從商者銘記“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的教誨,則天下平矣。
三、孟子思想對當代大學生人格塑造的借鑒和作用
(一)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奉獻精神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孟子倡導“以德服人”、“與人為善”、“仁者愛人”、“仁者無敵”、“大公無私”的精神,幾千年來,這些精神始終是我們社會道德宣傳的主旋律。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人與人之間增進了謙讓和友愛,減少了爭執(zhí)和冷漠,才使得社會更加文明和諧?,F(xiàn)代社會,物質(zhì)文明在帶來舒適生活的同時,其消極影響也慢慢凸顯出來,部分大學生自私自利、貪圖享樂,缺乏社會責任感。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響應時代呼喚,提倡奉獻和責任,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自覺承擔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的歷史責任,做一個有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人。
(二)有助于培養(yǎng)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zhì)
孟子倡導誠信的人格品質(zhì),認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則。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重承諾、守信義、誠實無欺的道德傳統(tǒng)。 但當今社會“誠信危機”愈演愈烈,作為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誠信問題已受到輿論的廣泛關注。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日趨嚴重,誠信觀念迷茫、學業(yè)誠信缺失、經(jīng)濟誠信缺失、交往活動、求職過程中的誠信缺失等等,這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之一。針對這一現(xiàn)狀,剖析原因,將孟子的誠信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有助于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zhì)。孟子人格思想把誠信作為自我修養(yǎng)和與人交往的準則,這對培養(yǎng)大學生誠信的優(yōu)良品質(zhì)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三)有助于發(fā)揚相互關愛精神建立和諧人際關系
孟子關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思想, 意思是“尊敬自己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長輩;愛護自家的兒女,推廣開也去愛護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兒女?!币簿褪钦f要像尊重自己家的老人一樣尊重別人家的老人,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別人家的孩子。在孟子看來, 人應當做的就是推廣愛使之及于更遠的社會成員。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善推其所為”。 尊老愛幼是人的善良本性,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華民族千百年來都傳承著這一美德, 其中,既有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楷模,又有清代的聞名天下的“千叟宴”表達對老人的關懷與尊敬。當今社會我們更應該這樣相互感染,社會風氣就會變得更加和諧。當代大學生學習這種“相互關愛”的精神,更有利于與家庭、同學和社會之間的溝通交流,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游刃有余,并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
四、結合孟子思想,引導當代大學生塑造理想人格
(一)堅持批判性繼承和弘揚孟子思想
要實現(xiàn)孟子人格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首先要客觀地對待,批判地繼承,堅持繼承和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方式,既繼承了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又對其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毛澤東在評價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時說:“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边@也是我們現(xiàn)在借鑒和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指導原則。批判繼承孟子思想,就是要用現(xiàn)代社會的思想道德觀念對傳統(tǒng)思想作出新的闡釋,依據(jù)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突出時代主旋律。孟子人格思想內(nèi)涵深刻,寓意深遠,但孟子人格思想畢竟受時代、階級等因素的制約,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因此我們在繼承和發(fā)揚孟子人格思想時,要注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于不合時宜的,要堅決擯棄,繼承精華的時候要用現(xiàn)代的思維去解讀。因此摸索一套符合時代特征和社會要求的道德理論體系,以此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應會收到較好的效果[2]。
(二)積極構建健全的高校道德教育體系
當下,高等教育在傳授專業(yè)理論的同時,應結合傳統(tǒng)文化開展形式多樣的道德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和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平臺,從中汲取營養(yǎng),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逐漸完善人格特質(zhì)。孟子思想中的仁愛、無私奉獻、誠信等人格精神,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高校構建良好的道德教育體系,一方面要重視傳統(tǒng)道德文化教育,結合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構建高校道德教育體系。這是高校德育的當務之急。另一方面要加強學科建設,廣泛開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課程,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以傳統(tǒng)文化嶄新的內(nèi)涵武裝思想頭腦、陶冶道德情操、提高綜合素質(zhì)。
(三)引導大學生努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方面,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等重要思想為指導,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堅定信念,增強責任心和使命感,從根本上解決人格發(fā)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加強大學生自我修養(yǎng),教育引導他們積極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過程中,內(nèi)因起著關鍵性作用,因此特別要重視加強大學生自我修養(yǎng)。首先要深化思想認識,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自覺性。其次,在實踐中錘煉品格,正如,孟子注重內(nèi)心的修養(yǎng), 提出“反省"、“知恥”的修養(yǎng)方法[3]。再次,要有道德自律的精神,即在沒有任何監(jiān)督的情況下,仍努力按照道德規(guī)范去做人做事,做到道德自律,實現(xiàn)人格的完善和提升。
(四)充分發(fā)揮教師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示范作用
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老師,學生也會在接觸過程中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孟子提倡教師“中道而立,能者從之”的導向作用,以及教師的人格感召力和行為示范作用。也就是說,教師除了講授之外,更多的是以身教來熏陶、啟迪學生心智。教師在教學中表現(xiàn)出的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刻苦鉆研的精神、穩(wěn)重果斷的處事方法,都會使學生受到熏陶,達到人格教育潤物無聲的效果。
因此,教師要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觀念、新知識,掌握本專業(yè)中最新的學術信息,認真鉆研業(yè)務,做好學生專業(yè)方面的導師,激發(fā)大學生在專業(yè)方面的興趣,同時要熱愛自己的事業(yè),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熱情,關心、愛護學生,使學生通過教師的愛學會去關心他人[4]。
參考文獻:
[1]華敏,夏立軍.論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缺陷與重塑[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5):9-10.
[2]杜繼艷.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與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06.
[3]王艾.孟子人格思想與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D].濟南: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0
[4]羅寧.孟子理想人格思想的美學意蘊[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文化與新聞傳播學院,2009.
The Significance of Menciuss Philosophical Concepts i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YANG Kun, YANG Xi
(1.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2.Schoot of social Sciences,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Shanxi,China)
Abstract: Talent cultivation, especially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Mencius had enormous influence on generations of Chinese through his articulation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s, such as innate goodness of the individual, sacrificing life for righteousness and showing good will towards others. Today his thoughts still could be of great reference towards building moral character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Mencius; moral characte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責任編輯:鄧澤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