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基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不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多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使他們主動產生學習愿望,并有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對學生的學習應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歷史 課堂教學 定位
新課改是對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一次挑戰(zhàn),自新課改實施以來,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多樣化課堂教學模式引發(fā)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一輪改革浪潮。面對新課改,作為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的效率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一名堅持在教學一線的歷史老師,本人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大膽嘗試和探索,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較好地體現了歷史教學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統(tǒng)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更新教育觀念,準確理解教學目標
教師要真正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有效指導課堂教學。學生是歷史學習的主體,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fā)展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會學習歷史”。認識主體就是要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改變“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認識主體還要突破以教材為中心的舊觀念,全面了解學生,結合學生實際,按照學生發(fā)展的需要,調整教材內容,刪繁就簡,以保證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尊重主體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民主學習氛圍。發(fā)展主體,探索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其中最關鍵的是采用主體性教學模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目標是歷史教師教學活動的核心,也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新課標確定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體現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學的前提是有全面合理的教學目標。然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并沒有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他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特別重視三維目標中的后兩項,對“知識與能力”目標卻不敢深化,似乎強調了知識就不符合新課標要求,重視能力就會落入傳統(tǒng)教學的俗套。事實上,新課程并不排斥或貶低知識本身。恰恰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獲得更多的知識。知識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永遠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學生發(fā)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因此,準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
二、激發(fā)學史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就變成一種愉快的事情,學生會把學習之苦轉化為追求成功之樂。在學習中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在充滿興趣的課堂輕松、愉快地獲取新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緊扣高中生求新、好奇與渴望成功的心理,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諸如曹操、朱元璋等歷史人物,杯酒釋兵權、長平之戰(zhàn)等歷史事件,三顧茅廬、齊桓公納賢等歷史故事,李白、蘇軾的詩詞名句等激趣素材,運用故事軼聞、演示活動、設疑導思、探索討論等多種激趣方法,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史興趣,使其“親其師,信其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教學中還要借助現代化教學技術,把投影、錄像、計算機等輔助教學手段引入歷史課堂之中,用有聲、有色、有形的手段來表現有血有肉的歷史內容,把歷史教學從多“靜態(tài)”轉向多“動態(tài)”。這種教學最適合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也能使歷史教學化繁為簡,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通過運用電腦技術動態(tài)地演示諸如紅軍長征的線路圖等歷史事件和歷史知識,不僅可使傳統(tǒng)教學中難以表達的內容生動有趣、形象直觀地再現,加深學生對歷史概念、歷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等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三、積極展開課堂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新課程改革打破了學科的封閉性,促進各學科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并攜手聯(lián)合加快學科教育在學生身上的整合作用。這就要求歷史課堂教學的模式進一步改革,從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化,進一步沖擊傳統(tǒng)的、教師一味講述教材的“復印機式”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討論的情景,鼓勵學生爭論,教師及時點撥,可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 知識在討論中豐富增長,又可以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開闊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如對于紅軍長征的討論,教師拋出論點“長征是大逃亡”“長征是勝利大逃亡”,學生通過討論對黨內“左”傾錯誤的危害、遵義會議在黨歷史上的地位、革命火種的保留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學生也學會了從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問題的思維方法。因而以師生共同討論為主的模式越來越多地被采用,且效果很好。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體現了歷史教育的主旨和目的,是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四、充分利用歷史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教材里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從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綜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討論。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習題為范例,仔細講解教給學生做題方法。第一步要先讀懂材料,最大限度獲取信息。第二步,與課本相關知識鏈接。第三步弄清設問,列好提綱。第四步,用學科規(guī)范語言闡釋成要點。
總之,中學歷史教學的根本是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是現行高考制度的要求,也是科學發(fā)展觀中人本教育的體現。高中歷史教師要通過更新教育理念,優(yōu)化教學過程,切實改進和優(yōu)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人文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這是時代賦予歷史教師的使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