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鴿
【摘要】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千變?nèi)f化,卻不離其宗。對于問題導入,好的問題導入,舉一反三,能發(fā)揮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加深記憶,并且打開學生的學習思路,其好的引導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教學;問題導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如果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教學中好的問題的設(shè)置與導入,就奠定了一堂成功課堂?!皢栴}導入”顧名思義,問題的設(shè)置,在教學中就是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一種教學導入方式。在中學課堂上,特別是語文課堂上,更需要成功的問題導入。
問題的導入不是信手拈來的,也不是照搬照抄來的。而是經(jīng)過自己縝密的思維,盡量做到科學的問題設(shè)置。首先通過自己的認真?zhèn)湔n,讓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通過自己的思考,想得到學生什么樣的答案,想培養(yǎng)學生什么樣的思維,經(jīng)過長時間的思索形成一系列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順著文本的邏輯性,把問題從淺到深,逐步地顯現(xiàn)出來。還得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水平,同樣的問題,不同的問法,都會得到學生不同的反應(yīng)。羅列、整理、修改、再修改等等,好的問題才會成型。所以問題的設(shè)置很關(guān)鍵,學生會不會答,會答到什么程度,教師又應(yīng)該怎么樣進行引導,這里充滿了機動性和靈活性。這也是對教師素質(zhì)的一種考驗。
好的問題設(shè)置,引導著學生去思考,然后慢慢啟發(fā)他們有了自己的認識,做到舉一反三。例如在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的教學中,我用高一學過的辛棄疾的詞《永遇樂 京口北顧亭懷古》導入,一是對以前學習知識的復習,二是讓大家對辛棄疾這個愛國詞人有一個準確的定位,進而拉近學生對《青玉案·元夕》的認識。
欣賞詞作首先從學生的初讀和品讀入手,一步一步讓學生頓悟。初讀,讓學生自己領(lǐng)悟,這首詞上闋和下闋分別在寫什么?很簡單,學生都能回答出來。問題一定從簡單處入手,否則有些學生在課堂剛開始跟不上思路,就會走神、瞌睡,甚至厭惡這門課程。
語文這門課程的特殊性就在于逢人必會,緊接著這首詞重點是寫上闋的景象還是下闋的人?這個問題讓學生去慢慢思考,隨后他們點出了這首詞的主旨句“夢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問題順勢而下,既然是寫人,為什么作者在上闋花了這么多筆墨寫元宵景象呢?這個景象和下闋的人有什么聯(lián)系?(我想讓學生明白“反襯”這種寫作手法)引導學生思考:原來上闋熱鬧非凡的景象是在反襯下闋人物的孤獨。學生明白了這是寫作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這樣的手法自己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寫作中用到,更加襯托出自己內(nèi)心真正要塑造的物象。
順著思路再接下來提問:那么尋找的這個人在哪里?作者在著力刻畫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呢?問題問到這里的時候,學生已經(jīng)從詞表面上理解了這個人物形象,在傾城狂歡的元宵節(jié)上,作者尋找的“這個人”竟然在燈火冷落處,傳達出這個人的形象是孤獨、寂寞的。如果整首詞就緊緊停留在這個表面,挖出了塑造的人物形象,那這首詞就根本還沒開始賞析,仍然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為什么作者要塑造這樣一個孤高、淡泊的女子形象呢?這就必然要“知人論事品詩詞”了,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辛棄疾的人生經(jīng)歷(①辛棄疾起義南歸時期。曾率領(lǐng)2000多人起義抗金,后投奔耿京為首的抗金農(nóng)民義軍。②輾轉(zhuǎn)任職時期。南歸后,在歷任地方官期間為北伐積極做好準備,表現(xiàn)出非凡的軍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擊,被罷職。③被貶家居,反復起用時期。被罷職,閑居在信州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勢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辭世。)學生們這個時候終于恍然大悟:原來詞中元宵節(jié)的熱鬧場面就是當時南宋朝廷不思進取,偏安江南一隅,“西湖歌舞幾時休”的真實寫照,而那個孤高、淡泊的女子恰恰就是詞人不與當朝者同流合污的寫照,“那個人”表現(xiàn)了詞人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恰恰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這個時候同學們的表情告訴了我,這時他們才真正讀懂了這首詞,才真正理解了當時的辛棄疾。沒想到表面上讀起來的一首愛情詞,竟然有這樣深奧的含義在里面。這樣的問題導入,整個課堂學生都在由淺入深的進行思考。他們不僅有一種收獲感,而且培養(yǎng)了一種探究的思維,為他們在寫作中打開了一種思路,也為他們以后遇到的詩詞,會做到知人論詩,深入探究,打下基礎(chǔ),從而得到分析到位之后的一種成功感和愉悅感,樹立起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探求的意識,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一堂好的課堂不是教師多么的妙語連珠、口若懸河,而重要的是看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思考,是否有所收獲。而好的課堂問題導入是成功教學必備的基礎(chǔ)。
可見,語文課堂上好的問題的導入,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它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它培養(yǎng)了學生愛思考的習慣,激發(fā)了他們分析和探究問題的興趣。引導學生做一個想思考、能思考、會思考的“大活人”。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