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彥璋
摘?要:中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加強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要。長期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顯性教育為主,而忽視了隱性教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單純的顯性教育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因此我們要注重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新模式。
關鍵詞: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隱性教育;結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系統(tǒng)的育人工程,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是兩種最基本的模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單純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都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探討構建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新模式、新途徑。
顯性教育就是在公開的場合,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明確教育內(nèi)容、教育目標,傳達知識性、理論性和認知性的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模式。多采用理論學習、開會、談話等教育意圖明顯的策略和方式。顯性教育注重外適性,即教育對象的外在要求,而忽視了內(nèi)適性,即教育對象自身對道德的內(nèi)在需求,致使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者注重灌輸,而忽視誘導和激發(fā)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隱性教育是指在宏觀主導下通過隱目的、無計劃、間接、內(nèi)隱的社會活動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的教育過程。它實現(xiàn)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滲透教育過程于休閑逸致間,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價值、道德、態(tài)度、情感等產(chǎn)生影響。隱性教育注重教育主體的平等性、互動性,教育過程的隱蔽性、滲透性,教師傳遞信息方式的隱蔽性;注重教育途徑的廣泛性、多樣性和教育內(nèi)容的豐富多樣性。它不僅包含學校的硬件環(huán)境和精神文明建設,還包括中學生有機會參加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等。
隱性教育的愉悅性彌補了顯性教育直白說教的不足,而顯性教育的目的性、組織性和整體的可控性又彌補了隱性教育的隨意性和隱含性的不足。因此,時代呼喚兩者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兩者結合的方式有:
1.強化顯性教育中的隱性滲透,構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融合式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課教師應采取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結合的方法教授學生;其他的科目中也隱藏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善于挖掘自身所教授學科中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例如語文教師在講授課文時,著重強調(diào)具體有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熱愛祖國的文章,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2.強化中學文化的育人功能,構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陶冶式教育模式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陶冶式教育的重要載體,是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最好形式。其主要措施有:美化校園環(huán)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重視輿論導向,加強校風建設。美的事物、美的情境可使人賞心悅目、身心愉快,并自覺約束不合乎道德的行為。
3.注重學生的主體經(jīng)歷和平等地位,構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角色體驗式教育模式
在新形勢下,對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講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力戒空談說教的簡單粗暴,并在工作方法上不斷創(chuàng)新:由顯性教育向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結合轉(zhuǎn)變。
4.注重家庭教育中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保證和必要補充,它對子女潛移默化的影響極大。
5.強化學生的主體實踐,構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開放式教育模式
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公益勞動、軍訓、校外的考察參觀、志愿服務、掛職鍛煉、社會宣傳等。開放式教育模式中,教育者的“幕后策劃”顯得尤為重要。積極利用社會實踐活動開放自由、愉悅輕松的特點,把教育意圖隱含其中,遴選教育載體,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把控教育過程,精心組織,細心安排,使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有所感悟。
6.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構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網(wǎng)絡教育模式
網(wǎng)絡時代的中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生動活潑的信息影響、熏陶中學生,使其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的過程。一方面,網(wǎng)絡技術的運用為顯性教育提供了現(xiàn)代化的手段。另一方面,網(wǎng)絡化教育模式也克服了隱性教育的局限性,在網(wǎng)絡活動中,師生的互動參與和信息的即時快捷對學生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師生共同參與活動。
參考文獻:
[1]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教師·下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