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斌
摘 要:挖掘教材文本中文化因子,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讓學生感受美術文化,塑造學生文化素質高塔,就能助力學生成才。
關鍵詞:美術教育;文化內涵;素養(yǎng);成才
美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形式,同樣具備文化傳承特征。新課改對美術教學寄予更多期望,這是對美術教育重要性給予肯定。學生在美術學習中,不僅能夠受到美術藝術熏陶,還能夠增加文化教育的厚重感,對提升自身文化內質發(fā)揮重要促進作用。美術教育是完善與深化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文化教育全面發(fā)展不可替代的一個部分。因此,正確認識和深入理解美術教育在文化發(fā)展中的價值與關聯(lián)性,是美術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的學科理念。
一、挖掘教材文本中內隱文化因子,激發(fā)學生欲望
美術教育沿襲傳統(tǒng)教學做法比較普遍,只是針對學生動手能力基本技法進行培養(yǎng),往往忽視學生的思想內質教育,忽視教育本職功能。特別是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挖掘不夠,造成教育的缺失。注重對教材文本文化教育因素的挖掘利用,學生在美術課堂學習中,在獲得技能技巧提升的同時,還能夠獲得精神教育和文化品質教育。學生在具體學習實踐中,還能夠了解美術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以及美術與各個社會領域的關系。中華民族有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學生在學習美術時能夠領略民族文化的風采,接受文化教育的洗禮,這也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使命和責任。
美術教學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教育活動,內含豐富,外延深遠。美術教學中的文化元素呈現(xiàn)多元化和時代性,傳統(tǒng)文化領域的絲綢織染、陶藝等,還有現(xiàn)代文化中的造型藝術、工藝設計等,另外,像民間剪紙、剪貼等藝術形式,都體現(xiàn)著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美術教學中,要善于挖掘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內質特征,用豐富的文化元素帶給學生更多營養(yǎng)。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并根據學生實際制定教學方案,這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新課程改革對美術教育進行資源優(yōu)化組合,把相關課程內容分為不同學習領域,可以給學生開辟良好學習渠道,像設計與應用、欣賞與評述、綜合與探索,都能夠將美術學習系統(tǒng)化。這些教學形式,都和美術文化有更多契合度。教師實施教學行為時,要根據教材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將美術教育與文化熏陶相結合,讓教育積極因子都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促進美術課堂教學的內質升華。如嶺南版美術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獨具魅力的面具”一課,先復習人面部的五官比例圖,然后把學生上次用16開紙臨摹的人面部的五官比例圖作業(yè)一一分發(fā)下去,要求學生用手把作品上眼睛、鼻子、嘴巴和外輪廓線撕去并蓋在臉上,檢查作業(yè)比例是否標準。接著設問,“如果你必須戴上自己親手設計的面具參加一個盛大的化妝舞會,你會設計一個什么樣的面具?”然后展示多款色彩鮮艷的面具,學生看到、體會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的教法和教具,對激發(fā)學生強烈求知欲可以發(fā)揮重要促進作用。“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旦點燃學生學習熱情,就可以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會主動去探尋思考,贏得教學主動權。
二、在美術教學中感受美術文化,塑造文化素質高塔
美術文化在自身數(shù)千年的形成演變、吐故納新的歷史中,產生了獨特的社會價值和人文魅力。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教材文本的解讀,讓學生參與到美術作品的制作當中,并從具體操作中獲得文化熏陶。像制作陶器,就可以讓學生親手去實踐,從材料的準備到整個制作過程,教師要根據教材制作方法,讓學生感知原始制作和現(xiàn)代工業(yè)的差異,并從中獲得文化要素的影響。這些陶器中的制作工藝,包含厚重的歷史文化內質,每一個時代都有相關的制作方法,每一歷史時期,也都有講不完的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滄桑巨變,當然都與文化緊密相連。在實踐中,學生感知的不僅是一種制作工藝的變遷,同時也能夠清晰地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脈搏。像“面與色的美感”這篇教材,就飽含許多現(xiàn)代立體構成藝術。這種現(xiàn)代抽象藝術如果僅僅讓學生欣賞,自然不能掌握其精髓內涵,如果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在制作實踐過程中,用不同感官接受美術文化信息,所獲得的藝術感染和思想教益,當然也是大不相同的。學生通過嘗試不同材料去表現(xiàn)面與色的構成,就可以制作成一幅美術作品。因為在具體操作中,通過不同組合不同拼搭,讓學生認知什么是組合的美,也體會到什么叫空間的美。這種美感是建立在學生思想認知的基礎之上。因此,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技術感覺,而應該是一種意識反應,是文化素質層面上的認知提升,因為學生從這些美術作品中,從親身體驗中,和美術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實現(xiàn)感知共鳴。這種共鳴使得學生能感悟到美術作品所傳遞的文化信息。
三、美術學科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歷練學生文化素養(yǎng)
美術課只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部分,學生在美術課程學習中,要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化因素影響,更需要其他教學因素的參與配合。
美術學科與校園文化建設有太多的共性特征,加大校園文化建設中美術參與力度,對大幅度提升校園文化建設水平,對支持學校文化氛圍構建,都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像校園中的文化長廊建設,各個展覽視窗中的雕塑。美術畫、攝影圖片等,都離不開美術因素的滲透參與。這也是美術的學科優(yōu)勢。抓住美術學科中的美育特質,就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讓學生沉浸在快樂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并從美術的有形藝術的感染中培養(yǎng)學生的無形意識和文化品質。美術學科給校園的每一寸土地裝點上文化色彩,教師要讓美術教學的每一分鐘都充滿文化教育因子,學生就會在充滿文化氛圍中的校園中獲得文化充電,提升自身文化品質。
美術文化是人類文化中一種生活與情感結晶的真理性藝術,是人類文明的巨大財富與驕傲。愿美術教育為學生鋪設一個廣闊的文化教育平臺,使學生認識到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差異,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社會文化的獨特貢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
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謝方.中學美術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qū)文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