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紅
【關鍵詞】圖形表象 空間觀念 遷移對比 操作感知 抽象概況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4A-0038-01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把原來的“空間與圖形”板塊改為“圖形與幾何”。課標進行這樣的修改并不是簡單的名稱上的改變,而是一種教學理念的轉(zhuǎn)變。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圖形是學生在學習幾何知識中最能夠直接感受到的,是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更是形成空間觀念的基礎。因此,在圖形與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要關注小學生對圖形表象的正確建立,并以此為切入點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提升。
一、通過遷移對比,形成圖形表象
建構主義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的過程是原有的知識不斷同化新知識的過程。在小學幾何與圖形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從學生大腦中原有的圖形表象出發(fā),通過遷移對比形成新的圖形表象,讓幾何與圖形的課堂教學更高效。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上冊《射線的認識》時,筆者先在屏幕上出示一條直線和一條線段,并讓學生說一說直線和線段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筆者在總結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得出“直線沒有端點,不可以度量,而線段有兩個端點,可以度量”這一結論,并讓學生明白線的判斷可以通過端點、能否度量兩個要素進行判別。接著,筆者再在大屏幕上出示一條直線,在直線上點上一個點,并設問:“直線上的這個點把直線分成幾部分?每一部分能稱它為線段嗎?它與線段有什么區(qū)別?與直線又有什么不同?”由于前面通過直線與線段的對比,學生知道了可以通過端點、能否度量兩個要點來判別線的特征,所以很快知道了直線上的這個點把直線分成兩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個端點,是不可以度量的。此時,筆者再引出射線的概念,并再一次讓學生根據(jù)端點、能否度量兩個要素說一說射線與直線、線段的區(qū)別,學生很容易就形成了射線這一圖形的表象。
二、引導操作感知,強化圖形表象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特別強調(diào)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做數(shù)學”進行有意義的數(shù)學學習。在幾何與圖形教學板塊,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操作中進行相關圖形的學習,在操作中感知圖形的特征,從而強化圖形的表象。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數(shù)學下冊《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中的認識正方形時,筆者先給學生出示手絹、生字卡等物體,并以生字卡為例把生字卡的四邊印畫在黑板上,引出正方形。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正方形邊與角的特征,筆者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正方形紙片。有的學生通過對邊折、對角折發(fā)現(xiàn)正方形有四條邊,四條邊都相等;有的學生通過對邊折、對角折發(fā)現(xiàn)正方形的四個角相等。這樣,他們通過動手操作感知到了“正方形有四條邊,這四條邊都一樣長;有四個角,這四個角也一樣大,并且都是直直的角”的特征,從而在腦海中強化了正方形這一圖形的表象。可見,引導小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進行基本幾何圖形的學習,能夠有效地讓學生感知圖形的基本特征,從而在大腦中強化圖形的正確表象。
三、注重抽象概括,深化圖形表象
幾何圖形的認識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而抽象的知識需要多次反復地感知,才能實現(xiàn)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zhuǎn)化。當學生對圖形的表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抽象概括的方式對已經(jīng)形成的圖形表象進行深化。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認識三角形》時,當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三角形這一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征后,筆者給學生出示了各種形狀、各種大小的三角形,讓他們觀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別在角內(nèi)寫上角的名稱,然后在小組中,把同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類,看可以分成幾類,然后讓小組匯報。學生得出了三種情況:“三角形的角有一個鈍角、兩個銳角的”“有一個直角、兩個銳角的”及“三個都是銳角的”。筆者追問:“還有沒有其他的情況呢?”引導學生通過用小棒操作,讓學生知道不可能再有其他類型的三角形。然后筆者再請個別小組把他們組中的三角形按這三類分好,貼在黑板上,讓學生對第一類三角形命名,再通過比較分析,得出“鈍角三角形”這個既簡單又能突出這類三角形特征的名稱。最后讓學生利用這一命名的方法,給另兩類三角形起名,并得出如右圖所示的三角形分類圖。
以上案例中,學生根據(jù)一定的標準從一定的規(guī)律,以三角形為載體,通過動手操作進行了一次邏輯思維訓練,然后通過閱讀課本和觀看電腦演示,系統(tǒng)地整理已學的知識,再讓他們在組內(nèi)說說學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或通過看三角形的其中一個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學生對三角形的特征更為明晰。(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