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東
摘 要: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在新大綱頒布后,充分考慮學生認知規(guī)律與學習特點,在課程設置上體現了精講、多練的“做中學,做中教”思想。但由于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等因素,課堂教學未得到深化。本研究通過采用課前學案導學,課堂交流引導,以及課后釋疑評價為主線的策略實施,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有效教學;學案導學教學法
1 現狀:制約有效教學的瓶頸
中職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計算機解決工作與生活中實際的問題的能力。圍繞著該目標,每個計算機教師都會對計算機教學有著不同的理解,也會對計算機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有著不同的把握,呈現多樣性。但需要關注的是教學的好壞并不取決于教學內容有多少、形式是否花哨新穎,而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因此,作為職校的計算機教師必須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這堂課教學有效嗎?”“對學生專業(yè)成長有幫助嗎?”“有沒有比更好的教學方法了?”因此,有效教學要求教師掌握有關先進的教學理念,以便面對具體的情景做出決策。目前的實際教學過程中以下狀況中制約著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有效開展:
⑴學生能力差異大,信息素養(yǎng)普遍低。進入中職學習的學生自制能力有別于普高生,對于游戲、網絡的誘惑往往抵御能力較差,學生娛樂應用大于利用計算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需求。同時,來自于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不同生源對計算機的操作能力的差異,使計算機老師開展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受到了一定制約。
⑵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成效不明顯。雖然計算機教師有著相比其他學科先進的教學設備,但是在教學中并未合理運用。在課程設計時,部分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引用的圖像、視頻等是為了實現情境教學而建立的情境,不利于學生的感知、探究,導致不僅不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反而適得其反。
⑶教學方向不明確,評價方式單一化。目前對中職學生計算機教學質量檢測的手段主要為“自評+抽測”的形式。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傾向于考試要點的教學,而非針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進行培養(yǎng)。且學生的計算機學科成績總以量化的形式出現,沒有將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僅單一反饋了學生的部分能力。
2 理論:支撐我們研究的基礎
⑴有效教學:有效教學就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通俗的講是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組織,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所預期的最佳效果。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的有效教學,可理解為教師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結合本校各專業(yè)所需的職業(yè)知識和技能,使每個中職學生在計算機操作能力、專業(yè)能力、職業(yè)道德三個方面都得到適合自己程度的進步和發(fā)展。
⑵學案導學教學法:“學案導學”教學法是一種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益的教學模式。在中職的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在課前可根據教師設計的學案,通過“微課”視頻等方法了解任務中所涉及的操作技能,然后根據學案要求完成相關任務的準備,在課堂中學生可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師生共同研究學習,從而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這種教學方法,在日常的計算機教學中獲得很好的實效。
3 策略:通向有效教學的途徑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是任務驅動教學法,但中職課堂40分鐘的時間卻是有限的,多講少做、少講多做都存在著弊端,要提升計算機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抓取教材中的重難點,引導學生延伸學習時間完成特定的任務。在研究開展實踐中,通過精心設計導學案,引導掌控課堂教學,多元化評價學生能力,極大的提高中職計算機教學的有效性。
3.1 有效準備:教學設計加導學學案
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yōu)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而計算機課程在機房內實施時更需要有清晰、科學的三維目標,圍繞目標確立重點難點,根據特點選擇教法,這樣的計算機課堂教學才會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在教學中一般對教學設計進行如下有效準備:
為彌補課堂時間短、學生層次差異等導致課堂效率不高的情況,導學學案的使用就有很重要的價值。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配合教師合理的評價過程中,為學生提供開放式的學習時間和空間。一份成功的導學學案能幫助學生在課前利用網絡、微課等掌握基礎技能,在課堂中輔助教師引導課程任務的推進的,并在課后提供多元評價。因而,導學學案的合理應用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任務2.1“認識計算機硬件”教學中,部分職高學生雖然對裝機感興趣,但缺乏耐性逐一了解硬件的名稱、參數,更不用說財會、幼師等專業(yè)的女生。因此,對該教材涉及的順敘式知識結構進行改編,將導學案的主線設計為“根據自己需求(游戲、工作),配置一臺性價比較高的電腦。”
由于任務知識性強,教師可提示學生在家中或課前利用網絡(http://zj.zol.com.cn/)進行模擬攢機并利用“微課”完成導學案。學生在未來可能購買計算機的動力下,會主動通過導學案中學習目標、任務描述、任務準備、任務實施、知識拓展、任務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循跡緩緩推進整個學習。
3.2 有效掌控: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
研究中采用的“學案導學”教學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主導的特點。計算機教師在課堂中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支持者和評價者,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才能深入學生的每個學習環(huán)節(jié)。為有效的掌控課堂,作為計算機老師要關注三個方面:
①知識任務的組織:教師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應進行適當的啟發(fā)、輔導,而不是盲目去搜尋問題答案,即通過導學案中一系列的“任務”去驅動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中的矛盾,促使學生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將原本很枯燥的知識通過游戲、競賽等具有挑戰(zhàn)性的形式加以展現,以形象、生動的微課、教學軟件取而代之,使學生在完成過程中不由自主的去查閱、學習相關知識。
②教學活動的組織:在40分鐘的機房課堂中,計算機教師應有序的組織學生討論導學案中的有關任務,簡化對在課前已了解的簡單概念與操作的講解,將重點放在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中遇到的問題中。對計算機這種重實操的學科來講,引導學生展開互相協作、討論交流,師生對任務實施形成共識,更能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使之成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在機房中教師可以根據任務的大小難易對學生進行分組協作,以2~4人為限。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教師依據學生能力等因素可有梯度的進行微調,以提高協作學習的效果。
③課堂時間的組織:雖然在課堂教學之前對各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已預設,但計算機機房授課的特點是可變因素較多,這就需要教師以宏觀的角度把握課程的節(jié)奏。教師要少講、精講,這能使學生操作的時間在整堂課的2/3左右,在做中教、做中學。整個授課過程力求讓學生多想多問、主動參與,始終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實際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過程當中,如果由知識點構建的任務選擇不恰當,則會降低課堂教學效果。如在《計算機應用基礎》的第3章WINDOWS操作系統知識中。原教材中對于文件與磁盤管理的也是基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但知識點多,任務也比較小,完成起來讓人覺得不順暢,且對學生的完成程度難以評價。原教材教學內容規(guī)劃總覺得比較難以講清,總結問題所在:一是內容比較瑣碎,很多操作學生在平常的計算機操作中已經會用,學生操作能力層次參差不齊;二是講解比較呆板,通常是老師講某項菜單功能,學生再進行相應操作,過程比較程序化;三是評價比較困難,講、練過程中很難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是否跟著做,是否已經學會。
3.3 有效學習:釋疑評價多元反饋
利用學案導學實踐中僅對重、難點和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點撥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論是學生提出的“笨”辦法還是“獨辟蹊徑”的方法,都給予表揚與鼓勵,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其次,由于中職的計算機課程操作性強,不能僅以生硬的用分值來評價學習情況,否則會讓學生感覺到本次學習任務已經完成,并且可能放棄對未掌握的知識點的探求。在導學案中應有學生對自主學習及協作能力相關的自我評價,以及師生共同參與的互評以檢驗學生自身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
以導學案中的任務為中心的學習過程決定了其教學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評價形式的多元化與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適合個體的評價,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尊心,激勵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職業(yè)能力的持續(xù)有效發(fā)展。
4 結論:步入有效的課堂教學
⑴課堂氣氛融洽,激發(fā)學習動力。在利用學案導學提升計算機課程的有效性過程中,感覺師生關系更加的融洽了。因為計算機教師不需要時時刻刻提醒學生注意聽講、跟著一步步操作了,學生變得肯問、肯查、肯動腦筋,能在小組合作中主動解決其中的疑難問題。⑵教學方法合理,提升教學質量。在案例導學過程中,學生有層次分明的任務,即可獨立完成也可參與小組協作,提出各自解決方案。⑶課堂資源優(yōu)化,延伸課堂教學。采用學案導學后,學生學生不僅在計算機課堂中學到了計算機知識,還在與崗位技能相關的任務中,了解到企業(yè)對用人的需求。使得學生的學習時間延伸到了課外,將課內的40分鐘變成交流、綜合應用的時間,極大的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 思考:把握有效課堂的方寸
⑴吵不等于亂,輕松不等于無序。作為計算機課教師對于機房課不能怕“亂”、“吵”,只要在精心準備之下必定能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掌控住整個課堂節(jié)奏。同時,上課時教師的“輕松”,也來源于在計算機教師在對教學計劃和導學案的精心設計,才能達到預計的效率和效果。
⑵有效不有效,問自己三個問題。只要是在上平行班的老師,總會在下一個任教班教學實施時做出一定改進,那么是否是更有效了呢?我們不妨對自己提三個問題:這節(jié)課讓學生獲得了什么?我是通過什么方式讓學生得到的?有沒有比這堂課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我想一次次的思考,帶給我們的必定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程紅,張?zhí)鞂?《論教學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國教育學刊,1998-10-2.
[2]余文森.《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教育評論,2006-12-28.
[3]朱德全,等.《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教育研究,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