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加濤
摘 要:談了如何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積累知識、經驗、感情及了悟和增加思想感情和精神修養(yǎng)。
關鍵詞:積累;語文;知識;經驗;情感
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與良好語文習慣的養(yǎng)成絕對是賴于知識的積累的。沒有一定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提升與飛躍。尤其我們民族,她有幾千年古老文明的傳承。如若不接受繼承,就不會獲得豐厚的營養(yǎng),涵納純樸的文明,也就不會有很好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因此,小小的短短40分鐘的課堂,就必須以盡可能大的思想感情精神修養(yǎng)的內容,傳幫帶扶我們的學生,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繼承,學會積累。不但積累知識,還要積累經驗、積累感情、積累了悟,從而涵養(yǎng)人文,豐富人生。
那么怎樣去積累知識、經驗、情感、了悟呢?又如何增加思想感情、精神修養(yǎng)的容量于課堂呢?
一、知識的積累
知識的積累,不但是一個簡單的量的增加,還要涉及知識的廣度、深度和延伸性。
廣度要求一個語文教師,不但精于語言、諳熟人情,還要洞察學生心理,以便傳遞語文、歷史、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識。因為在過去,秀才們所讀之書是以文史為主的,其它知識都融于其中。既然我們傳承文明,就必須兼顧許多,所以語文教師是一個“雜家”。只要語文教材牽扯到的,只要是與生活有較密切聯(lián)系的,教師都要想法得到信息,以便進行傳遞詮釋。
西漢張衡在兩千多年前,就創(chuàng)造了地動儀和渾天儀,其腦力之精微、心思之縝密,讓今人仍難望其項背,讓人不得不心存崇敬。
試想,當我們在教學中遇到這些優(yōu)秀歷史名人的時候,我們不可以不盡可能詳盡地了解他們,不可以不向學生介紹他們,以激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不可以不讓學生以各種途徑去發(fā)現(xiàn)他們,“親近”他們,這無形的鼓舞,不是簡單的知識,是思想感情的撼動,是精神修養(yǎng)的滋育,是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
所以我們40分鐘的講堂,說小就小,說大也大。關鍵是要我們教師,一定朝著鼓勵學生質疑,刺激學生發(fā)現(xiàn),啟迪學生思考的方向努力,以求學生把課堂擴大到歷史與現(xiàn)實的生活中,從而讓學生形成廣度與深度的知識積累。
二、積累經驗
知識是第一位的,鄧小平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有了科學技術、有了科學知識,并且隨著人類的不斷探索,也便有了一定的經驗。
對于學生而言,便有了閱讀的經驗,獲得知識的經驗。
正是孔子的韋編三絕,才使他越走越遠,越走越高,人不知他知,人知他精。
正是錢鐘書別無他顧,家中無一家電,唯讀書是求,唯治學是要,才使其學中西,成當今大儒。
只有經歷如是之求知之路,步履如是之坎坷心境,才能洞明世事,練達人情。我經常語于吾生,要學會總結,學會取舍,便是經驗。
三、積累情感
其實情感在積累知識與經驗的過程中,早已滲透,因為事有利弊,人有好惡,取舍自然有所成規(guī),其規(guī)在己,而不在他人,但他人有時可能影響左右,感動一二。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古語如是說。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其言語作為自然由其好惡。
在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曾述: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想今天我們再讀他們的文字,了解那一段段使天悲地憫的不尋常歷史的時候,為師者又怎能不以情傳情,且是醞釀已久,積蓄已滿的情,因此也就無形中言傳身教于我們的學生,使他們領略了大情大義,引導他們讀書做人。
再有,當我們看電視劇、電影的時候,演員們的那份投入之所以經典到位,也無非是因情所至,觀眾卻如身臨其境,如身遇其苦,竟不知雙目汪然,精神恍惚。然拭淚相顧一笑之后,還要抒發(fā)一通,甚至還要茶余飯后、工作閑暇時常相告于親朋密友。
由是我淺議鄙見地認為:沒有這知識、經驗、情感的積累,就沒有文化知識的相授、傳統(tǒng)文明的傳遞,也就沒有星火的再明。因此,我認為語文課堂上,讓學生如何去積累為第一要務。
(作者單位 山東省東阿縣第五中學)
?誗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