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迪梅
摘 要:學校文化是時間的沉淀,同時也是學校發(fā)展和前進的動力。學校文化建設要從學校里的每一個人出發(fā),建設競爭型、自信型、夢想型的精神文化。
關鍵詞:激勵教育;學校文化建設;建設方法
眾所周知,學校文化即學校習俗,它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所構成。校園文化是立校之魂、興校之本,它不僅彰顯一所學校的前世今生,更左右學校的未來生存與發(fā)展。新教育創(chuàng)始人朱永新教授認為:“應當堅持學校文化建設的價值追求,以追求卓越之精神為動力,以富有最高價值指向的文化精神為引領,努力促進學校文化的國際性、現(xiàn)代性與民族性的高度協(xié)同,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資源,將它的精華融注到學校文化中來,建構一種積淀厚重、情理交融、充滿活力、風貌獨特的學校文化,為學生、教師和學校的長久發(fā)展打下堅實的精神底蘊?!?/p>
精神文化并非具有物質文化、制度文化那種直觀可視的特點,但是,其浸透和附著于學校各種文化載體及其行為主體上,如良好的教風學風、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心理訴求、良好的行為方式和人際關系等,都體現(xiàn)著學校精神文化的特征。建設學校優(yōu)秀精神文化的途徑是多方面的,我校運用激勵教育培養(yǎng)學生高品質的價值取向和心理訴求,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開展了三個層次的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實驗,達到了一定的文化育人效應。
一、超越身邊的人——競爭型文化建設
競爭具有強大的動力功能,沒有競爭就沒有發(fā)展,在相同的規(guī)則下開展公平競爭,是引領學生追逐正確目標,激發(fā)其潛能的有效途徑。建設競爭型文化最簡單有效的激勵方法就是開展競爭型評比,而評比必須公平公正,這就需要民主制定評比規(guī)則,以及對評比過程進行量化管理,目前學校中通行的發(fā)獎券制度是較好的量化手段。
筆者所在學校實施了通過爭“群賢章”、評“群賢之星”“爭章標兵”的激勵措施,其特點:一是各班自行制定爭章規(guī)則,這樣能從本班實際出發(fā),最有效地激發(fā)學生間的競爭積極性;二是“群賢章”式樣單一,時效性強,學生只要在任何方面有閃光點,就能即時得到一枚獎章;三是為“群賢之星”“爭章標兵”搭建多渠道的評價展示平臺,如頒發(fā)獎狀、展板宣傳、專欄展示、廣播報道等。
經(jīng)過一年多的施行,通過對學生獲章數(shù)量、學業(yè)成績、競賽結果和行為規(guī)范表現(xiàn)等項目觀察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的競爭積極性有明顯提高,特別是一些本就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進步更為明顯,他們在多渠道的表彰平臺上進一步證明了自己,享受到了豐富的成功體驗。可見,通過與他人的競爭,相互超越,學校的競爭型文化初步形成,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發(fā)展。
然而,這種方式弊端也開始顯現(xiàn)。大部分中等生以及學困生雖然也在參與競爭,但與優(yōu)等生的差距在擴大,競爭的積極性開始減弱。究其原因,學生雖然有天生的好勝心理,但是因個人的起點、個性、接受能力等不同,導致這部分學生與優(yōu)等生PK的過程中,始終享受不到“超越優(yōu)等生”的成就感,而學校的競爭文化也不同于市場經(jīng)濟你死我活的競爭,其原動力畢竟有限,再加上與優(yōu)等生競爭過程中的長期遭挫,會使大部分中下生產生競爭回避心理。因此有必要在競爭型文化建設的基礎上,培育一種新層次的文化。
二、超越過去的我——自信型文化建設
有人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最難戰(zhàn)勝的是自己。這一說法有其合理性,因為它承認了人進步的原動力在于改變自我,但其也有不合理的方面,那就是對原來的我的否定,這不利于自信心的培養(yǎng)。自信心能激發(fā)人不斷前進,所以人應該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在承認過去的我的基礎上,有新的進步。相比超越他人,超越過去的我更具有合理性,也更易擁有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
孩子的心靈是敏感而脆弱的,他們需要成長的呵護,在一定的競爭基礎上淡化一點競爭的氛圍,在與他人比較與非比較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由此出發(fā)實現(xiàn)自我認識和自我超越,能讓競爭處于一個更良性的狀態(tài)。
為了幫學生尋找超越自我、建立自信的途徑,筆者學校改進了“群賢章”的評價方式,在學校里推出了“爭章兌獎超市”,學生可用爭得的獎章,在“超市”里置換數(shù)量不等的各類獎品,如學習用品、生活用品,閱覽證、電腦上機以及各種外出參觀實踐機會等,總之獎券本身不再是終極評價,獎券數(shù)量的多寡也不再是衡量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置換各類“獎品”所需獎券由一枚到數(shù)枚不等,學生幾乎人人得以實現(xiàn),就算某些心儀的獎品需要的獎券較多,學生也可以通過一段時間的“攢券”來實現(xiàn)夢想,也就是說“跳一跳,大家都能摘到果子”。這一做法讓學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樂,每個學生都品嘗到了自信成功的喜悅。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以流動兒童為主體的學校,長期以來尷尬的生存環(huán)境和社會地位,消磨與侵蝕了孩子們應有的自信??梢赃@樣說,讓這些平凡的孩子重樹信心,實現(xiàn)自我肯定和超越,比其他一切教育都來得更為迫切與重要。而學校通過“爭章兌獎”的激勵機制,確確實實地促進了校園自信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
建設自信型校園文化,也使學校在兩三年內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了許多成績和榮譽,然而學校的這一文化形態(tài)也不是沒有弊端,主要反映在學生在“獎品”追逐的過程中,功利主義思想隨之抬頭,自信文化的基石被明顯物質化了,而精神層面的追求卻日益蒼白與淡化。
三、創(chuàng)造未來的我——夢想型文化建設
夢想型文化包含了競爭型文化,同時又具有自信型文化的氣質,它是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文化,是個體對世界始終保持好奇和渴望,對人際交往飽含溫暖的情懷,對視野內的生命給予理解和尊重,對未來永不言棄的追逐。
相比于宏大遙遠的愿景規(guī)劃,夢想型文化建設中的個體,更需要讓其實現(xiàn)微觀切近的愿望訴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在一個個切近的夢想愿望實現(xiàn)中,個體一步步走向更美好的未來的自我。
基于上述思考,筆者在校內征集學生各種愿望,由全體教師擔任愿望實現(xiàn)者,將這些愿望寫入教師提供的“愛心卡”,放入“愛心超市寄售”。這些愛心卡,有的是教師陪學生打球下棋,有的是師生一起郊游,有的是教學生做蛋糕,有的是與學生合影留念并送簽名照,有的是寫一封表揚信給學生并公開宣讀……這些愿望是學生的夢想,學生不僅由此產生了更積極的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態(tài)度,而且在其中再塑了一個更美好的自我以及更美好的人際關系。
夢想型的文化也有競爭,但其競爭不是以超越對方為最終目的,其關注點是從優(yōu)秀的他人中汲取營養(yǎng),并且在不斷發(fā)展自我的過程中,不斷尋找新的更高的夢想榜樣,也就是說,其競爭是以定位了一個更為優(yōu)秀的榜樣為目標的,這樣能有效地避免競爭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
筆者在校內開展“夸夸身邊的人和事”活動就是一個例證。每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尋找身邊人的閃光點,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夢想榜樣”,然后把“夢想榜樣”的事跡寫下來,投稿到學校設立的信箱。周一升旗儀式時,學校會選取其中一篇,讓投稿者上臺朗讀,夸一夸自己心中的“夢想榜樣”,被夸的同學上臺領獎并與校領導合影留念。這一做法,讓學生把關注的焦點放到學習榜樣、創(chuàng)造未來的自我上,也激勵著每一個平凡的學生充滿自信和向上的力量,因為誰都有可能被別人關注,誰都有可能在周一那天成為眾人眼中的“夢想榜樣”。
從競爭型文化到自信型文化再到夢想型文化的建設,是螺旋上升的激勵教育“三部曲”,沒有后者,就沒有前兩者的升華;沒有前兩者的鋪墊,就沒有后者的水到渠成,而這些,又僅僅是學校精神文化建設之路上的一道風景而已。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群賢小學)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