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磁
摘 要: 在形成性評價體系下,為滿足學生的個體學習需求,個體差異是設(shè)計相關(guān)活動的重要參考因素。通過關(guān)注不同學生的特點,合理設(shè)計課堂評價活動,提高教學效率。
關(guān)鍵詞: 形成性評價 學生差異 課堂活動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僅以單一考試成績評定學生的終結(jié)性評價的負面效應(yīng)開始受到關(guān)注。2007年,《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指出,對學生學習的評估應(yīng)分為形成性評估和終結(jié)性評估兩種。目前,日益受到重視的形成性評價已成為學習評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形成性評價理論
1967年,Scriven在研究課程評估后提出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 后來,Bloom將其引入教學研究中,其在1968年的Learning for Mastery中,借用此概念指代診斷性的階段測試。 這種測試用于檢測學生是否掌握各學習階段的知識,并幫助找出如何進一步習得知識的方法。1998年,Black和Wiliam提出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是由教師或?qū)W生開展的所有活動——這些活動旨在通過提供反饋信息,以進行教學與學習活動的調(diào)整。
根據(jù)《大學英語教學要求》,形成性評價主要通過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對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評價和監(jiān)督。具體的評價方式多樣:日志、座談、學生作業(yè)分析法、觀察記錄法、口頭討論或書面任務(wù),等等。這些活動的目的在于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找出學生的弱點,并幫助他們攻克弱點,完善教學,最終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關(guān)注形成性評價中的學生個體差異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即使同樣性別、年齡和水平的學生,也不會絲毫不差地一模一樣。了解學生差異對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評價有重要意義。2005年,F(xiàn)elder 和Brent指出“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動機,對教學和學習有不同的態(tài)度,并對具體課堂環(huán)境和教學安排有不同反應(yīng)”。因而,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盡相同。相應(yīng)地,設(shè)定學生評估方式時應(yīng)斟酌學生差異這一變量。正如Bloom (1968)所述,我們教育的基本任務(wù)是鉆研出那些針對個體差異的教學策略,并以這樣一種方式促進個體的充分發(fā)展。
從形成性評價的角度看,評價過程貫穿于整個教學中。其主要目的在于從教學和評估中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問題,而后針對性地改進教學——使學生的個體學習需求得到滿足,最大限度地開發(fā)每個學生的潛能?!洞髮W英語教學要求》指出:“新教學模式應(yīng)能使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學習,獲得學習策略的指導,逐步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痹谛纬尚栽u價的體系中,結(jié)合學生個體特點制定評價方式,通過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收集不同學生學習反饋,旨在引導每個學生依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以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基于學生差異的形成性評價課堂活動案例
在日常教學中,課堂中的評價活動通過收集并分析學生學習表現(xiàn)、教師教學和課堂氣氛等信息,為教師的進一步教學提供參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羅少茜,2003)。在設(shè)計形成性評價課堂活動時,鑒于對個體差異的關(guān)注,課堂中的形成性評價活動設(shè)定應(yīng)注重學生的個人特點。Felder 和Brent將學生按學習風格、學習方法和智力發(fā)展水平分類,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三點都是在設(shè)計活動時須考慮的因素。學生差異體現(xiàn)在性別、性格、個人能力、家庭背景、宗教、興趣和生活經(jīng)驗等多方面,其中,學生的水平差異和興趣差異尤為明顯。本案例主要從閱讀評價和寫作評價兩個方面,在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生興趣差異的基礎(chǔ)上,規(guī)劃形成性評價課堂活動。
(一)閱讀評價為主的形成性評價課堂活動
本活動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4》中的第一單元The Tail of Fame為例,從各個環(huán)節(jié)逐步示例。
活動原框架:
1.詞匯學習,導入主題。
2.分析文段,總結(jié)大意。
3.語言輸出,課堂總結(jié)。
活動版本A(導入水平差異因素后的活動):
將課堂教學分成階段性任務(wù),每項任務(wù)都加入評價反饋的元素,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依自身情況選擇不同任務(wù):(1)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詞匯,并組織學生進行單詞記憶比賽(上課前請英語水平較好的學生介紹單詞記憶法;上課時關(guān)注水平一般學生的詞匯學習進度);(2) 引導學生總結(jié)文章大意(針對水平較好學生設(shè)計筆頭或口頭的文段簡述任務(wù);針對水平一般的學生講解示范閱讀技巧,并增加閱讀理解主旨句匹配練習),將相關(guān)任務(wù)完成情況記入學習檔案;(3)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強化讀后的輸出(將不同水平學生分組進行合作學習的小組活動——選出3個長難句翻譯相互討論,分析句子結(jié)構(gòu),最終教師任選一組員向全班講解),讓學生評分,分析優(yōu)缺點,存入學習檔案; (4)下課前作課堂總結(jié),每人記錄小組翻譯活動中個人的收獲和所遇到的問題。老師針對整個學習過程做總結(jié),并指出每組學生可改進之處。
活動版本B(導入興趣差異因素后的活動):
保留版本A中的分成階段性任務(wù)和評價反饋的元素,適量加入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活動。比如,可在步驟(1)的主題導入環(huán)節(jié)增加學生關(guān)注的文體界或政界人物導入話題,或利用相關(guān)主題的電影片段引發(fā)學生討論導入課文Fame的主題。另外,可把步驟(3)中小組活動變?yōu)橛耙曋黝}辯論(課前須請學生提前看完電影,如《名揚四?!罚?。還可以請學生總結(jié)片中英文美句,或表演劇中情節(jié)。學生可依個人喜好選擇任務(wù)類型,隨后依所選任務(wù)重新排組開展小組活動。
(二)寫作評價為主的形成性評價課堂活動
本活動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4》中的第二單元Charlie Chaplin為例,具體展現(xiàn)每一步驟。
活動原框架:
1.詞匯學習,活學活用單詞。
2.分析文段,擬出寫作框架。
3.語言輸出,學會寫出長句。
活動版本A(導入水平差異因素后的活動):
將課堂教學分成階段性任務(wù),每項任務(wù)都加入評價反饋的元素,不同水平學生可依自身情況選擇不同任務(wù):(1)教師課前提供詞匯學習資料,給予兩種預習方案(總結(jié)并介紹單詞用法——水平一般學生適用;編故事串寫單詞——水平較好學生適用);課前幾分鐘評述學生預習完成情況;(2) 引導學生從語篇的角度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擬出文章及文段展開方式(可利用主旨句匹配題提示水平一般的學生);(3)利用文章長句范例,教師輸入長句寫作知識;學生兩人一組學寫長句:用一句話寫出關(guān)于卓別林的信息,句子最長且無語法錯誤者獲得獎勵;小組間互換句子,相互更正錯誤;(4)下課前作課堂總結(jié),每人記錄小組翻譯活動中個人的收獲和所遇到的問題,老師針對整個學習過程做總結(jié),課后再次批閱每組互評后的長句,指出每組學生句子的優(yōu)點和缺點。
活動版本B(導入興趣差異因素后的活動):
保留版本A中的課分成階段性任務(wù)和評價反饋的元素,適量加入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活動。比如,可在步驟(1)增加主題導入環(huán)節(jié)回顧卓別林電影海報,請學生利用課文新詞描述海報人物形象。另外,可在步驟(2)中利用卓別林電影片段,把文字和課文內(nèi)容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文章長句,以便仿寫出長句。最后,請學生參考本單元寫作框架介紹自己喜愛的人物,可以是影片中、漫畫中或電腦游戲中的虛擬形象。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Scriven,M.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M].AERA Monograph Series on Curriculum Evaluation,1967.1.
[3]Bloom B.S.Learning for Mastery[J].Evaluation Comment,1968.1(2):3-4.
[4]Black,P.&Wiliam,D.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J].Assessment in Education:Principles,Policy & Practice,1998.5(1):7-8.
[5]Felder,R.M.&Brent,R.Understanding student difference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5.94(1):57.
[6]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