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麗
摘 要: 作者提出高中生物合作探究學習法的新的教學模式:設計活動—知識提問—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合作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學習—知識回歸—習題檢測
關鍵詞: 高中生物教學 合作探究性學習 教學模式
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是合作探究性學習,在全國課改的洪流下,尼爾基第一中學進行大踏步的改革,將新課改理念轉換為教學過程,構建有效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引領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是一線教師提出的必要條件。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體驗過程與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經過了多次實踐修正總結的符合一線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新模式基本流程為:設計活動—知識提問—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合作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學習—知識回歸—習題檢測。
一、設計活動,優(yōu)化提問
教師不再是教書匠,而是學習的引導者,合理地設計活動把學生引入學習環(huán)境,讓感性的新時代青年興奮起來,把大的知識問題分解轉變成若干個小問題,并把這些問題以問答題的形式展現出來。體現在學案上,以往高中生物題都是以選擇題和填空的形式出現,針對自主性強的學生能夠充分理解除了填充部分以外的語言描述,但自主性差的則會斷章取義,片面理解。我校學生大多自主性差,學習意志薄弱,如果以問答題的形式出現,則迫使他們通讀課本,從中摘抄,節(jié)選出問題的答案。
但問題還要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舊到新的原則,例如高中生物選修一專題四課題果膠酶在果汁生產中的作用一節(jié)的學案中,基礎知識部分:果膠是什么;果膠的作用有哪些等。問題簡單易懂,又有層次,迫使學生不得不通讀課文。
二、自主學習,提出問題
以學案的形式為學生提出不簡不難,既有知識體系又有難易層次的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自主完成學習,這是學生開展的第一級學習。允許學生完不成,但一定要獨立學習,不參考輔導書。針對我校的特點,為保證學生獨立完成,可以利用課堂時間,教師利用小組評價機制激發(fā)學生爭先奪優(yōu)的熱情,保證自主學習結束后學生提出解決不了的問題和不能確定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提出問題
學生在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二級學習,以小組為單位針對自主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展開合作,以“兵教兵”、“討論”、“借助資料”、“求助老師”的形式展開生生合作、生書合作、師生合作,并再次提出遺漏問題,這些問題一般都涉及重難點知識,需要通過引導、溫習舊知識等方式解決。
四、探究學習
針對上一次課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大部分知識,教師要根據學生反映的情況進行二次備課,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再次設計情景,設計更有梯度的問題,展開全班同學及老師之間的大探究,解決全部問題。例如:選修一專題四課題三酵母細胞的固定化設計的學案中的比較酶、固定化酶、固定化細胞的優(yōu)點及存在的問題,學生通過一、二級學習便能輕松準確把握優(yōu)點,而對固定化酶、固定化細胞存在的問題則不能明朗,所以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我們設計了新的問題:比較固定化酶與固定化細胞的區(qū)別;酶與細胞的異同;為什么固定化酶后還要固定化細胞。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再次展開討論,你一言我一語,問題迎刃而解。
五、知識回歸
雖然經過多級的學習,但知識仍是零散的、不系統(tǒng)的,所以可以通過“總結”、“繪制知識體系圖”等方式使討論的各小問題匯集為知識大問題,歸納出本節(jié)的重點知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六、課堂檢測
反饋學習情況最有效的方法是檢測,在課內進行有效的訓練、及時釋疑是課外大量練習的替代產物,既能促進學生把知識向能力遷移,又能“解放”學生的課余時間。
教無定法,各種教學方法都有其適用的范疇,也存在相應的弊端。這是課改過程中研究、實踐、總結的新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變,時代在變,因此教學模式要不斷更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