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社會參與、信任類型與精神健康:基于CGSS2005的考察

        2014-07-02 12:59:53胡安寧
        社會科學 2014年4期
        關鍵詞:社會參與

        胡安寧

        摘要:社會參與可以產(chǎn)生很多有利于個體主觀精神健康的積極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升了人們對他人的信任水平。利用CGSS 2005城市部分的數(shù)據(jù),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社會參與活動的確能夠培養(yǎng)對一起參加這一活動的個體的“特殊信任”。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在當代中國社會,隨著人們社會交往范圍的擴大,個人在構建“自己人”內(nèi)涵的時候會將社會活動中形成的“邊界”考慮進來,從而帶來不同于過去“家庭內(nèi)—家庭外”這樣簡單的二元區(qū)分。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活動的參與的確帶來了個體“特殊信任”建構的多樣化。但是,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社會參與不能夠和一般信任水平之間建立顯著的聯(lián)系。與之同時,在不同類型的信任與精神健康水平之間,機構信任,對同學、同事以及同鄉(xiāng)的信任,以及一般信任卻能夠顯著地提高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態(tài)。與之相比,其他類型的信任卻并不能夠有效地提升個人的精神健康水平。

        關鍵詞:社會參與;信任類型;精神健康

        中圖分類號:C912.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257 5833(2014)04 0064 09

        然而,在以往的有關社會參與和個體精神健康的經(jīng)驗研究中,信任這一概念本身的多類別特性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Stephen Abbott, Della Freeth,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Starting to Make Sense of the Role of Generalized Trust and Reciprocity[WTBX]”,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WTBZ], Vol.13, No.7, 2008. pp. 874 883.。例如,是否不同類型的社會參與會帶來不同類型的信任?某種特定的社會活動(例如公益活動)的參與者是否只對該活動的共同參與者存有基于活動本身的“特殊信任(specific trust)”,還是能夠產(chǎn)生超越特定社會活動界限、面向一般化他人的“一般信任(general trust)”?再比如,不同類型的信任是否有著同樣的或者類似的社會心理影響?針對朋友的信任和針對社會機構的信任對個體的精神健康的影響是否類似?這些重要的理論問題無疑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故而,將信任概念的多種類型引入到社會參與——個體精神健康這一關系鏈中,或許能夠加深我們對社會參與和個體健康關系的理解,從而對現(xiàn)有的理論探索做出貢獻。

        除了理論貢獻之外,分析多種類別的信任如何中介于社會參與和個體精神健康對當代中國社會亦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一方面,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社會經(jīng)歷了從計劃經(jīng)濟到市場經(jīng)濟的劇烈社會轉(zhuǎn)型。很多研究指出,轉(zhuǎn)型的過程雖然帶來了經(jīng)濟上的成功,但也對中國社會居民的整體精神健康狀況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例如,布羅克曼(Hilke Brockmann)和他的同事發(fā)現(xiàn),雖然中國經(jīng)濟狀況以及人們的生活水平在1990年到2000年之間有了一個持續(xù)性的改善,但是人們的生活滿意度以及幸福感水平卻沒有顯示出同樣程度的提升。他們將這一現(xiàn)象稱之為“中國謎(China Puzzle)”,并試圖用相對剝奪感來解釋這一謎團HilkeBrockmann, Jan Delhey, Christian Welzel, Hao Yuan, “The China Puzzle: Falling Happiness in a Rising Economy”, [WTBX]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WTBZ], Vol.10. No.4, 2008. pp.387 405.。賴蘊寬(Lai, Gina)和李培良利用北京地區(qū)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也發(fā)現(xiàn),在1991年到2000年期間,北京地區(qū)居民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程度的下降Gina, Lai, Rance P. L. Lee, “Market Reform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Urban Beijing[WTBX]”, International Sociology,[WTBZ] Vol.21, No.4, 2006.pp. 551 579.。可以說,在中國社會劇烈的轉(zhuǎn)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社會心理問題開始顯現(xiàn)出來,并成為醫(yī)療健康政策所需要面對的重要社會問題Yu Wei Hsin, “The Psychological Cost of Market Transition: Mental Health Disparities in Reform Era China”, [WTBX]Social Problems[WTBZ], Vol.55, No.3, 2008.pp. 347 369; John, Mirowsky, Catherine Ross, [WTBX]Social Caus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WTBZ]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2003.。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注意到,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人們的社會生活已超越了過去家庭—單位這種簡單的生活模式。越來越多的“社會參與”活動開始涌現(xiàn),例如社會公益活動、宗教活動,等等。與之伴隨的一個后果是,人們所信任的對象不再如過去那樣僅僅局限于單位的領導、同事或者親屬、家人,而是開始擴展到了具有不同社會聯(lián)系的、多樣化的“社會性他人”。鑒于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顯現(xiàn)出的社會心理問題以及當代中國居民社會交往模式的變化,社會科學經(jīng)驗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探索這二者之間可能存在的聯(lián)系,并具體分析是否當代中國居民社會參與水平的整體提升以及多樣化過程能夠成為應對社會心理問題的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其中,信任類型的多樣性無疑是需要予以特別關注的。

        在本文中,筆者將試圖回答以下問題:(1)不同類型的社會參與會產(chǎn)生什么類型的信任,是基于“組內(nèi)(in group)”關系的特殊信任還是“超組織(out of group)”的一般信任?(2)不同類型的信任對于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況的影響是否會體現(xiàn)出差異性?基于2005年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的城市數(shù)據(jù),這些研究問題將在下面的分析中具體考察。endprint

        一、 社會參與、精神健康與多類型的信任

        社會參與對于精神健康的促進作用在很多經(jīng)驗研究中都已經(jīng)得到了證實Howard C. Stevenson, “Raising Safe Villages: Cultural Ec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otional Adjustment of Adolescents”, [WTBX]Journal of Black Psychology[WTBZ], Vol.24, No.1, 1998. pp.44 59;Astier M. Almedom, Douglas D. Glandon. “Social Capital and Mental Health: An Updated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 of Primary Evidence”, In [WTBX]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WTBZ], edited by Ichiro Kawachi, S.V. Subramanian, Daniel Kim, New York: Springer, 2008. pp.191 214.。例如,社會參與可以帶來更高水平的幸福感以及生活質(zhì)量Marshall J. Graney, “Happines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Aging”, [WTBX]Journal of Gerontology[WTBZ], Vol.30, No.6, 1975.pp.701 706;Mark Thompson, Kenneth Heller, “Facets of Support Related to Well Being: Quantitative Social Isolation and Perceived Family Support in a Sample of Elderly Women”, [WTBX]Psychology and Agin[WTBZ]g, Vol.5, No.4, 1990. pp. 535 544.、降低抑郁癥狀發(fā)生的風險John Cacioppo, Mary Hughes, Linda J. Waite, Louise C. Hawkley, Ronald A. Thisted, “Loneliness as a Specific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Cross 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 [WTBX]Psychology and Aging[WTBZ], Vol.21, No.1, 2006. pp.140 151.、減少認知損害發(fā)生的幾率Shari Bassuk, Thomas Glass, Lisa Berkman, “Social Disengagement and Incid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Community Dwelling Elderly Persons”, [WTBX]Annuals of Internal Medicine,[WTBZ] Vol.131, No.3, 1999. pp.165 173.、培養(yǎng)集體歸屬感、改善人際關系、增進人們之間的互相尊重以及提高個體對于變遷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M. Guadalupe Jiménez Ambriz, MaríaIzal, Ignacio Montorio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that Promote Positive Adaptation to Stress and Adversity in the Adult Life Cycle”, [WTBX]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WTBZ], Vol.13, No.5, 2008. pp. 833 848.,等等。所有這些社會參與的“益處”都無疑能夠?qū)€體的精神健康水平產(chǎn)生重要的提升作用。

        但是,以往研究在展現(xiàn)社會參與對個體精神健康的諸多提升作用時,往往將信任關系進行了簡單化的處理。Stephen Abbott, Della Freeth,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Starting to Make Sense of the Role of Generalized Trust and Reciprocity”, [WTBX]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WTBZ], Vol.13, No.7, 2008. pp.874 883.具體而言,信任通常被看作是社會參與過程之后一個“理所當然的”、“毋庸置疑的”后果。這其中的一個隱含假設是,如果發(fā)現(xiàn)社會參與可以通過改善個人與他人的人際關系來促進個體的精神健康,那么個體對他人的信任水平必然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提升,從而成為了一個似乎毋庸置疑的“既成事實”。換句話說,個體通過社會參與提升對他人的信任水平是被包含在“人際關系的改善”這一社會參與的積極后果之中的。只要人們通過社會參與提升了個人與他人的人際關系“質(zhì)量”,那么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個人與他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基于這種分析的視角,在探討社會參與和個體精神健康關系的研究中,信任往往被看作是單一類別的同質(zhì)性(homogeneous)概念,從而沒有得到進一步的關注和分析。

        那么,信任這個概念真的如很多精神健康或者社會資本研究中所認為的那樣只是社會參與的一個“理所當然的”、單一類別的后果嗎?答案是否定的。信任這個概念本身包含了很多的維度。例如,普特南(Robert Putnam)在研究美國社會資本變遷時就區(qū)分了厚信任(thick trust)和薄信任(thin trust),前者依賴于具體的社會關系,后者則指涉一般性他人Robert, Putnam. [WTBX]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WTBZ].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0.。米祖爾(Barbara A Misztal)則將信任區(qū)分為三類,即作為心理屬性的信任(psychological attribute)、作為社會聯(lián)系特征的信任(property of social relationship)以及作為社會系統(tǒng)特征的信任(property of social system)Babara Misztal, [WTBX]Trust in Modern Societies: the Research for the Bases of Social Order[WTBZ].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6.。祖克爾(Lynne G. Zucker)提出了一個類似的區(qū)分信任類型的方式,他將信任區(qū)分為基于特征的信任(characteristic based trust)、基于過程的信任(process based trust)以及基于制度的信任(institutionally based trust)Lynn Zucker, “Production of Trust: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1840 1920”, [WTBX]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WTBZ] Vol.8, 1986, pp.53 111.。將上述對于信任的區(qū)分進行總結(jié)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至少可以定義出三種彼此區(qū)分的信任類型。第一類可以稱為“一般信任”,也就是脫離了具體的社會聯(lián)系和生活背景而面向社會一般成員的信任。一般信任是普特南意義上的“薄信任”以及米祖爾意義上的“作為心理屬性的信任”。第二類可以稱作“特殊信任”。這類信任的特點是基于特定的社會聯(lián)系,亦即嵌入于特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很明顯,特殊信任也就是上述分類中所指涉的“厚信任”、“作為社會聯(lián)系特征的信任”以及“基于過程的信任”。第三類信任則是對機構或者制度的信任。這種信任是個體信任在社會機構或者制度上的投射。基于以往經(jīng)驗研究的一般操作,對于機構的信任主要關注的是對政府機構表現(xiàn)的評價。Jack, Citrin, Luks Samantha, “Political Trust Revisited: Déjà vu All Over Again?” in [WTBX]What is it about Government that Americans Dislike[WTBZ]? edited by John R. Hibbing, Elizabeth Theiss Mors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9 27; Virginia A. Chanley, Thomas J. Rudolph, Wendy M. Rahn, “The Origin and Consequences of Public Trust in Government: A Time Series Analysis”, [WTBX]Public Opinion Quarterly[WTBZ], Vol.64, No.3, 2000.pp.239 256.endprint

        理論上對于信任類別的區(qū)分已經(jīng)在很多經(jīng)驗研究中得到了支持。鑒于這三種信任類型彼此之間的差異,如果將這三種信任類型的區(qū)分納入到社會參與—精神健康這一因果聯(lián)系中時,我們則會得到新的理論洞見。一方面,不同類型的社會參與活動有可能產(chǎn)生不同類型的信任。普特南曾經(jīng)論述到,參與平行性組織(horizontal associations)的個體會展現(xiàn)出更高程度的一般信任,因為平行性組織中所帶來的交互壓力(cross pressures)會提升個人對于不同群體的理解程度與忍耐力Robert Putnam, “Tuning in, Tu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WTBX]Politics and Society[WTBZ], Vol. 28, No.4, 1995. pp.664 683.。但是另一方面,科爾曼(James Coleman)也曾經(jīng)談到,社會網(wǎng)絡可以提升網(wǎng)絡中個體對他人的信任水平,但是這種信任往往更多地局限于這個網(wǎng)絡內(nèi)部的成員James S. Coleman, “Social Capital and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WTBX]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WTBZ], Vol.94, 1988.pp. S95 S120.。普特南與科爾曼的論述折射出了社會參與和信任之間的復雜關系。是否特定的社會參與能夠產(chǎn)生出超越特定社會參與界限的一般信任呢?類似的問題是需要進一步分析的。因此,在探討社會參與和信任的關系時,我們需要考察信任的多種類別。另一方面,從信任的多個類別出發(fā),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討論信任與個體精神健康水平關系的時候,已有研究通常假設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會提升個體心理的健康,無論這種信任是特殊信任還是一般信任。但是,對機構信任如何影響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討論則相對較少Gerry Veestra,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Contextual and Compositional Health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i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WTBX]Social Science & Medicine[WTBZ] Vol.60, 2005. pp.2059 2071; Gerry Veenstra, “Social Capital, SES and Health: An Individual Level Analysis”, [WTBX]Social Science & Medicine[WTBZ] Vol.50, 2000. pp.619 629.。這種對機構信任的忽視已經(jīng)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而最近的基于西方社會的研究表明機構信任對個人的精神健康也是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的Martin Lindstrom, Mohabbat Mohseni, “Social Capital, Political Trust and Self reported Psychological Health: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WTBX]Social Science & Medicine[WTBZ], Vol.68, No.3, 2009.pp.436 443.。故而,在中國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分析信任水平的精神健康功能自然需要考察不同類型的信任對于個人的精神健康的效果是否展現(xiàn)差異性。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我們便需要在人與人之間的特殊信任與一般信任之外將機構信任考慮進來。

        綜上所述,信任的多類別性表明了“社會參與—信任—精神健康”這個邏輯鏈條并不是簡單的同質(zhì)性關系。我們需要更為細致地區(qū)分出不同類型的信任如何中介于社會參與和主觀健康之間,以及這種中介關系是否會依據(jù)信任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對于精神健康這個概念,這里需要作簡單的說明。很多學者指出精神健康這一概念需要包括享樂性的精神健康(hedonic wellbeing)與終極性的精神健康(eudaimonic wellbeing)兩個方面的測量Richard M. Ryan, Edward L. Deci,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 being”, [WTBX]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WTBZ], Vol.52, 2001. pp.141 166; Carol Ryff, Burton Singer, “Know Thyself and Become What You Are: A Eudaiminic Approach to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WTBX]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WTBZ], Vol.9, 2008. pp.13 39.。具體而言,“享樂性的精神健康是指在平衡考慮正面和負面情況(快樂亦或痛苦)后對當下狀態(tài)的一個短期評價。而終極性的精神健康則是一個長期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源于個人發(fā)展過程中的束縛,生活中存在的挑戰(zhàn)、意義以及自我反思”John Maltby, Liza Day, Louise Barber, “Forgiveness and Happiness.The Differing Contexts of Forgiveness Us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Happiness[WTBX]”,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WTBZ], Vol.6, No.1, 2005. pp.1 13.。在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2005年數(shù)據(jù)中,我們只有有關享樂性精神健康的題器。鑒于此,本文的研究重點和研究結(jié)論將主要針對享樂性精神健康。雖然本研究沒有考察終極性的精神健康,但是筆者認為這一不足是可以接受的。很多經(jīng)驗研究表明,這兩種衡量精神健康的指標在具體的經(jīng)驗分析過程中很多時候反映出的是彼此重合的信息Christopher S. Nave, Ryne A. Sherman, David C. Funder, “Beyond Self Report in the Study of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Correlations with Acquaintance Reports, Clinician Judgments and Directly Observed Social Behavior”, [WTBX]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WTBZ], Vol.42, 2008. pp.643 659.。在這個意義上,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依然能夠為理解當代中國社會參與、信任以及精神健康之間的關系提供新的見解。endprint

        二、 數(shù)據(jù)與方法

        1. 數(shù)據(jù)

        本研究所使用的代表性樣本來自于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CGSS)2005年數(shù)據(jù)的城市部分。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采取了四階段不等概率的整群抽樣方案。在第一階段,2801個縣級主要抽樣單元構成了抽樣框,其中涉及到了22個省、4個自治區(qū)以及4個直轄市。西藏、香港、澳門以及臺灣的居民在這次抽樣中沒有涉及。第二階段的抽樣從每一個主要抽樣單元中抽取街道,第三階段從街道中抽取居委會。在最后一個階段中,在居委會中隨機抽取一個家庭,然后在家庭中隨機選取受訪者。最后的城市樣本量為6098。在CGSS 2005中,對于受訪者不同類型的社會參與活動有著非常詳細的題器,這些題器在之前以及之后的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中都沒有出現(xiàn)。除了社會參與變量之外,CGSS 2005對于受訪者不同類型的信任以及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態(tài)也都有相關的題器予以測量。因此,CGSS 2005對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而言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數(shù)據(jù)。

        2. 測量

        和前人的研究相一致,一般信任是通過對陌生人的信任水平來進行測量的。這個題器在過去的研究中被反復使用,因此具有比較高的測量信度。特殊信任的測量主要基于受訪者的社會參與類型。在CGSS 2005中,特殊信任的對象包括以下幾類群體:(1)娛樂、健身以及能力提升活動中的同伴;(2)同事、同學以及同鄉(xiāng);(3)一起參加宗教活動的人;以及(4)一起參加社會服務活動的人。這些特殊信任的對象基本上囊括了當代中國城市居民社會網(wǎng)絡中家庭成員之外的主要對象。針對這些對象的信任將用來測量特殊信任。信任問題的選項為1=幾乎都不可信;2=大部分不可信;3=可信不可信皆有;4=大部分是可信的;5=幾乎都可信。社會參與變量一一對應于特殊信任的對象,包括(1)娛樂、健身以及能力提升活動;(2)和同事、同學或者同鄉(xiāng)參加的活動;(3)宗教活動;以及(4)社會公益服務活動。這些活動的選項為1=一年幾次;2=一月一次;3=一星期一次;4=一星期數(shù)次。對于機構信任,正如上文所述,以往的研究基本上主要是通過對政府表現(xiàn)的評價來進行測量的,因此,本文也采取了同樣的分析策略,通過考察受訪者對于政府在(1)為患者提供醫(yī)療服務;(2)提供優(yōu)質(zhì)的基礎教育;(3)打擊犯罪;(4)公平執(zhí)法以及(5)幫助窮人、維護社會公平這五個方面的滿意度來測量個體對于政府機構的信任水平(1=非常不滿意;2=不滿意;3=一般;4=滿意;5=非常滿意)。由于機構信任主要是通過對政府的信任來進行測量的,因此與之相對應的社會參與活動將主要集中于政治參與活動。具體而言,我們用四個變量來考察政治參與,分別是政治身份(是否黨員)、人大選舉投票參與(1=沒有;2=有, 但是因為單位/企業(yè)領導或村干部要求才去的; 3=有, 是自己自發(fā)/主動去的)、人大活動關注度(1=一點也不關注;2=不太關注;3=一般;4=比較關注;5=非常關注)以及居委會選舉的參與程度(1=沒有;2=有, 但是因為街道干部要求才去的; 3=有, 是自己自發(fā)/主動去的)。最后,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態(tài)是通過一系列的變量來測量的,具體包括個人的精力狀態(tài)(1=完全無精力;2=有些無精力;3=有精力;4=很有精力;5=非常有精力)、情緒問題(1=十分困擾;2=經(jīng)常困擾;3=有些困擾;4=不怎么困擾;5=一點不困擾)、影響社會活動的心理狀態(tài)(1=影響很大以至于無法從事社會活動;2=影響很大;3=有些影響;4=有一點影響;5= 沒有影響)、影響日?;顒拥男睦頎顟B(tài)(1=影響很大以至于無法從事社會活動;2=影響很大;3=有些影響;4=有一點影響;5= 沒有影響)以及幸福感得分(1到10分)。

        3. 統(tǒng)計模型

        本研究采用了結(jié)構方程模型來探索社會參與、信任與個體精神健康之間的關系。具體而言,我們希望擬合的模型如圖1所示:

        圖1理論模型

        正如圖1的理論模型所示,我們希望能夠探索不同的社會參與類型(包括政治參與)如何影響與之對應的特殊信任、機構信任以及一般信任。進一步,我們希望能夠分析特殊信任、一般信任以及機構信任這三種不同類別的信任是如何影響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態(tài)的。圖1中的箭頭表示了可能的因果關系方向。在以下的分析中,缺失數(shù)據(jù)是通過多元插補的方法進行填充的。所有的分析在AMOS中完成。

        在做進一步的分析之前,需要指出的是,社會學經(jīng)驗研究在產(chǎn)生潛變量的過程中一般有兩種路徑:一種是常規(guī)的驗證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而另外一種則是將潛變量所對應的測量變量取算數(shù)平均值。當然,研究者也可以將通過取算術平均值的分析路徑看作是一個產(chǎn)生新的觀測變量的過程,而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潛變量產(chǎn)生過程。如果測量變量的數(shù)量不是很多,那么這兩種方式所得到的分析結(jié)果是近似的??紤]到這里針對某個特定潛在變量的測量變量數(shù)量不是很多,筆者采取了對測量變量取算數(shù)平均值的做法。這樣做的另外一個考慮是,常規(guī)的驗證性因子分析在面臨有限數(shù)量的測量變量時往往只能夠抽取它們中一定比例的信息。驗證性因子分析需要將潛變量與某一個觀測變量之間的系數(shù)人為地固定為1,以此滿足自由度的要求。但是當針對特定潛變量的觀測變量數(shù)量有限時,這樣做會影響潛變量對觀測變量信息的收集。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觀測變量所提供的信息,筆者決定將觀測變量取算術平均值然后將其作為潛變量代入常規(guī)的結(jié)構方程模型中。為了衡量這種操作的穩(wěn)健性(robustness),筆者在計算算數(shù)平均值的同時也做了驗證性的因子分析并產(chǎn)生相應的因子得分(factor score)。之后計算了算術平均值與因子得分之間的相關關系。最后發(fā)現(xiàn)對于本文所涉及的所有潛變量而言,相關系數(shù)均在09以上,且在0001的水平上顯著?;诘潞#―elhey)等人Jan Delhey, Kenneth Newton, Christian Welzel, “How General is Trust in ‘Most People? Solving the Radius of Trust Problem”, [WTBX]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WTBZ], Vol.76, No.5, 2011. pp.786 807.的研究策略,本文這里取算術平均值的做法是可行的,并且在統(tǒng)計上是穩(wěn)健的。endprint

        三、 研究發(fā)現(xiàn)

        按照圖1所示的理論模型,筆者擬合了結(jié)構方程模型并得到相應的估計系數(shù)。具體的發(fā)現(xiàn)參見表1。

        NFI規(guī)范擬合指數(shù);IFI遞增擬合指數(shù);CFI比較擬合指數(shù);RMSEA近似誤差的均方根

        通過表1可以發(fā)現(xiàn),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參與都能夠?qū)εc其對應的特殊信任或者機構信任產(chǎn)生顯著的促進作用。具體而言,參加健身、娛樂、能力提升活動以及參加同學/同鄉(xiāng)/同行聯(lián)誼活動這兩個變量的系數(shù)估計均在006,而參加宗教信仰活動對一起參加宗教活動的同伴的信任的促進作用達到了023,參加公益活動的特殊信任促進效果達到了012。政治參與這一潛變量和機構信任之間的正相關系數(shù)也達到了009。

        雖然社會參與對一起參加社會活動的個體的特殊信任或者與之對應的政府部門的機構信任有著積極的顯著影響,但是社會參與都無法提升個體的一般信任水平。換句話說,社會活動參與雖然能夠帶來信任水平的提升,但是這種提升并沒有超越出社會參與的活動本身的界限。這個發(fā)現(xiàn)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科爾曼的主張,即組織內(nèi)部產(chǎn)生的信任往往局限于組織之中。我們這里的發(fā)現(xiàn)也在某種意義上拓展了已有的對中國社會信任問題的研究。具體而言,很多研究指出了在傳統(tǒng)儒家文化社會中生活的個體更容易培養(yǎng)一種內(nèi)向(inward)的而非外向(outward)的信任,這和以基督教傳統(tǒng)為主要文化支撐的西方社會有所不同。Francis Fukuyama, [WTBX]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WTBZ],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5.從這些研究的角度出發(fā),本文的一個重要理論貢獻在于,內(nèi)向的信任在當代中國并非如前人研究所指出的那樣僅僅局限在家庭內(nèi)部。相反,隨著人們社會交往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的內(nèi)向信任也體現(xiàn)在了超越家庭界限的“社會”活動之中。換句話說,如果說對內(nèi)向信任的討論是從“自己人”和“外人”的基本區(qū)分這一視角出發(fā)的話,本研究則指出了當代中國城市居民在定義“自己人”界限的時候?qū)嶋H上也會越來越多地考慮到社會交往活動中的“組內(nèi)—組外”界限??偨Y(jié)這里的發(fā)現(xiàn)所指出的理論關照,我們可以說當代中國城市居民定義“自己人”的邊界時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彈性”的,而不是固化地堅持家庭內(nèi)外之分。但是,這種彈性的定義“自己人”的方式卻始終沒有跨越自己人和外人的區(qū)分,因為社會活動的參與并不能夠提升個人對于社會一般化成員的信任程度。

        那么,不同類型的信任對于個人的精神健康的影響是怎樣的呢?通過表1的發(fā)現(xiàn)可以得知,不同類型的信任實際上對于個體的精神健康會產(chǎn)生多樣化的影響。具體來講,我們發(fā)現(xiàn)一般信任、對同事/同事/同鄉(xiāng)的信任以及對機構的信任可以顯著地提升個體的精神健康水平。由于一般信任長期以來一直被社會學經(jīng)驗研究看作是個體對于所處社會的某種信心和依賴程度,一般信任和個體精神健康的正向關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樣的道理,對政府機構的信任水平直接影響了個體生活環(huán)境質(zhì)量,因此更高水平的機構信任可以帶來更高的精神健康水平。最后,之所以對同事、同鄉(xiāng)以及同學的信任和個人精神健康水平存在顯著性的正向關聯(lián),筆者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同事、同鄉(xiāng)以及同學代表了城市居民社會網(wǎng)絡中的主要成員。因此城市居民同這三類人員的交往頻率是非常高的。換句話說,擁有值得信賴的同事、同鄉(xiāng)以及同學可以顯著地改善個人社會生活的質(zhì)量,從而有效地提高個體精神健康水平。相比較而言,一起宗教參與活動、健身娛樂活動,以及提升個人能力的活動的“同伴”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并不是像同學、同事以及同鄉(xiāng)那樣重要。這類活動對于一般人而言往往“可有可無”,即使在這些活動中能夠如本文發(fā)現(xiàn)的那樣建立起和同伴的高信任水平的人際關系,其對于個人社會交往質(zhì)量的改善整體而言是有限的,故而難以對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況有一個顯著的提升作用。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個人在健身俱樂部中有很多好朋友,但是與同學、同事以及同鄉(xiāng)的關系很緊張的話,這個人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質(zhì)量是不高的,因此個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也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本文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是對一起參加宗教活動的同伴的信任是與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態(tài)之間呈現(xiàn)邊際性(marginal)的負向相關的。在這方面,基于西方社會的研究發(fā)現(xiàn)宗教活動中建立的互信或許會加大個人對于整個社會的距離感,從而更加依賴于宗教活動。例如一些保守的基督教組織的信徒往往過于信奉個人的“原罪說”,從而堅持只有一起參加宗教活動的人才能夠“獲救”,而對于社會群體成員的整體評判卻趨于負面。這個機制或許能夠用來解釋對一起參加宗教活動的同伴的信任為什么和個體的精神健康之間呈現(xiàn)負向聯(lián)系。Neal Krause, Karen Rook, “Negative Interaction in Late Life: Issues in the Stability and Generalizability of Conflict across Relationships”, [WTBX]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WTBZ], Vol.58, No.2, 2003. pp.88 99.

        四、 結(jié)論與討論

        利用CGSS 2005城市部分的數(shù)據(jù),本研究探索了不同類型的信任是如何中介于社會參和與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況的。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社會參與的確能夠培養(yǎng)對一起參加這一社會活動的個體的“特殊信任”。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在當代中國社會,隨著人們社會交往范圍的擴大,個人在建構“自己人”范圍的時候會將社會活動的“界限”考慮進來,從而帶來了不同于過去“家庭內(nèi)—家庭外”這樣簡單的二元區(qū)分。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活動的參與帶來了個體特殊信任建構的多樣化。與此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雖然社會參與帶來了特殊信任的提升,但是社會參與都無法和一般信任水平之間建立顯著的聯(lián)系。

        在不同類型的信任與精神健康水平之間,我們發(fā)現(xiàn)和個體日常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機構信任、對代表了個體社交網(wǎng)絡主要成員的同學、同事以及同鄉(xiāng)的信任,以及代表了個體對所處社會信心程度的一般信任都能夠顯著地提高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態(tài)。與之相比,其他類型的信任或由于所涉及的社會參與類型范圍的有限性而不能夠有效地提升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態(tài)。

        最后,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樣本并不是專門關注個體的精神健康,因此這里采用的測量個體精神健康的變量都還有進一步精確化的空間。此外,由于CGSS 2005是一個截面數(shù)據(jù),因此本文的主要發(fā)現(xiàn)更多地應當看作是對一種相關關系的探索。故而任何因果性的詮釋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責任編輯:薛立勇)endprint

        三、 研究發(fā)現(xiàn)

        按照圖1所示的理論模型,筆者擬合了結(jié)構方程模型并得到相應的估計系數(shù)。具體的發(fā)現(xiàn)參見表1。

        NFI規(guī)范擬合指數(shù);IFI遞增擬合指數(shù);CFI比較擬合指數(shù);RMSEA近似誤差的均方根

        通過表1可以發(fā)現(xiàn),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參與都能夠?qū)εc其對應的特殊信任或者機構信任產(chǎn)生顯著的促進作用。具體而言,參加健身、娛樂、能力提升活動以及參加同學/同鄉(xiāng)/同行聯(lián)誼活動這兩個變量的系數(shù)估計均在006,而參加宗教信仰活動對一起參加宗教活動的同伴的信任的促進作用達到了023,參加公益活動的特殊信任促進效果達到了012。政治參與這一潛變量和機構信任之間的正相關系數(shù)也達到了009。

        雖然社會參與對一起參加社會活動的個體的特殊信任或者與之對應的政府部門的機構信任有著積極的顯著影響,但是社會參與都無法提升個體的一般信任水平。換句話說,社會活動參與雖然能夠帶來信任水平的提升,但是這種提升并沒有超越出社會參與的活動本身的界限。這個發(fā)現(xiàn)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科爾曼的主張,即組織內(nèi)部產(chǎn)生的信任往往局限于組織之中。我們這里的發(fā)現(xiàn)也在某種意義上拓展了已有的對中國社會信任問題的研究。具體而言,很多研究指出了在傳統(tǒng)儒家文化社會中生活的個體更容易培養(yǎng)一種內(nèi)向(inward)的而非外向(outward)的信任,這和以基督教傳統(tǒng)為主要文化支撐的西方社會有所不同。Francis Fukuyama, [WTBX]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WTBZ],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5.從這些研究的角度出發(fā),本文的一個重要理論貢獻在于,內(nèi)向的信任在當代中國并非如前人研究所指出的那樣僅僅局限在家庭內(nèi)部。相反,隨著人們社會交往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的內(nèi)向信任也體現(xiàn)在了超越家庭界限的“社會”活動之中。換句話說,如果說對內(nèi)向信任的討論是從“自己人”和“外人”的基本區(qū)分這一視角出發(fā)的話,本研究則指出了當代中國城市居民在定義“自己人”界限的時候?qū)嶋H上也會越來越多地考慮到社會交往活動中的“組內(nèi)—組外”界限??偨Y(jié)這里的發(fā)現(xiàn)所指出的理論關照,我們可以說當代中國城市居民定義“自己人”的邊界時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彈性”的,而不是固化地堅持家庭內(nèi)外之分。但是,這種彈性的定義“自己人”的方式卻始終沒有跨越自己人和外人的區(qū)分,因為社會活動的參與并不能夠提升個人對于社會一般化成員的信任程度。

        那么,不同類型的信任對于個人的精神健康的影響是怎樣的呢?通過表1的發(fā)現(xiàn)可以得知,不同類型的信任實際上對于個體的精神健康會產(chǎn)生多樣化的影響。具體來講,我們發(fā)現(xiàn)一般信任、對同事/同事/同鄉(xiāng)的信任以及對機構的信任可以顯著地提升個體的精神健康水平。由于一般信任長期以來一直被社會學經(jīng)驗研究看作是個體對于所處社會的某種信心和依賴程度,一般信任和個體精神健康的正向關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樣的道理,對政府機構的信任水平直接影響了個體生活環(huán)境質(zhì)量,因此更高水平的機構信任可以帶來更高的精神健康水平。最后,之所以對同事、同鄉(xiāng)以及同學的信任和個人精神健康水平存在顯著性的正向關聯(lián),筆者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同事、同鄉(xiāng)以及同學代表了城市居民社會網(wǎng)絡中的主要成員。因此城市居民同這三類人員的交往頻率是非常高的。換句話說,擁有值得信賴的同事、同鄉(xiāng)以及同學可以顯著地改善個人社會生活的質(zhì)量,從而有效地提高個體精神健康水平。相比較而言,一起宗教參與活動、健身娛樂活動,以及提升個人能力的活動的“同伴”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并不是像同學、同事以及同鄉(xiāng)那樣重要。這類活動對于一般人而言往往“可有可無”,即使在這些活動中能夠如本文發(fā)現(xiàn)的那樣建立起和同伴的高信任水平的人際關系,其對于個人社會交往質(zhì)量的改善整體而言是有限的,故而難以對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況有一個顯著的提升作用。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個人在健身俱樂部中有很多好朋友,但是與同學、同事以及同鄉(xiāng)的關系很緊張的話,這個人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質(zhì)量是不高的,因此個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也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本文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是對一起參加宗教活動的同伴的信任是與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態(tài)之間呈現(xiàn)邊際性(marginal)的負向相關的。在這方面,基于西方社會的研究發(fā)現(xiàn)宗教活動中建立的互信或許會加大個人對于整個社會的距離感,從而更加依賴于宗教活動。例如一些保守的基督教組織的信徒往往過于信奉個人的“原罪說”,從而堅持只有一起參加宗教活動的人才能夠“獲救”,而對于社會群體成員的整體評判卻趨于負面。這個機制或許能夠用來解釋對一起參加宗教活動的同伴的信任為什么和個體的精神健康之間呈現(xiàn)負向聯(lián)系。Neal Krause, Karen Rook, “Negative Interaction in Late Life: Issues in the Stability and Generalizability of Conflict across Relationships”, [WTBX]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WTBZ], Vol.58, No.2, 2003. pp.88 99.

        四、 結(jié)論與討論

        利用CGSS 2005城市部分的數(shù)據(jù),本研究探索了不同類型的信任是如何中介于社會參和與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況的。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社會參與的確能夠培養(yǎng)對一起參加這一社會活動的個體的“特殊信任”。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在當代中國社會,隨著人們社會交往范圍的擴大,個人在建構“自己人”范圍的時候會將社會活動的“界限”考慮進來,從而帶來了不同于過去“家庭內(nèi)—家庭外”這樣簡單的二元區(qū)分。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活動的參與帶來了個體特殊信任建構的多樣化。與此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雖然社會參與帶來了特殊信任的提升,但是社會參與都無法和一般信任水平之間建立顯著的聯(lián)系。

        在不同類型的信任與精神健康水平之間,我們發(fā)現(xiàn)和個體日常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機構信任、對代表了個體社交網(wǎng)絡主要成員的同學、同事以及同鄉(xiāng)的信任,以及代表了個體對所處社會信心程度的一般信任都能夠顯著地提高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態(tài)。與之相比,其他類型的信任或由于所涉及的社會參與類型范圍的有限性而不能夠有效地提升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態(tài)。

        最后,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樣本并不是專門關注個體的精神健康,因此這里采用的測量個體精神健康的變量都還有進一步精確化的空間。此外,由于CGSS 2005是一個截面數(shù)據(jù),因此本文的主要發(fā)現(xiàn)更多地應當看作是對一種相關關系的探索。故而任何因果性的詮釋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責任編輯:薛立勇)endprint

        三、 研究發(fā)現(xiàn)

        按照圖1所示的理論模型,筆者擬合了結(jié)構方程模型并得到相應的估計系數(shù)。具體的發(fā)現(xiàn)參見表1。

        NFI規(guī)范擬合指數(shù);IFI遞增擬合指數(shù);CFI比較擬合指數(shù);RMSEA近似誤差的均方根

        通過表1可以發(fā)現(xiàn),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參與都能夠?qū)εc其對應的特殊信任或者機構信任產(chǎn)生顯著的促進作用。具體而言,參加健身、娛樂、能力提升活動以及參加同學/同鄉(xiāng)/同行聯(lián)誼活動這兩個變量的系數(shù)估計均在006,而參加宗教信仰活動對一起參加宗教活動的同伴的信任的促進作用達到了023,參加公益活動的特殊信任促進效果達到了012。政治參與這一潛變量和機構信任之間的正相關系數(shù)也達到了009。

        雖然社會參與對一起參加社會活動的個體的特殊信任或者與之對應的政府部門的機構信任有著積極的顯著影響,但是社會參與都無法提升個體的一般信任水平。換句話說,社會活動參與雖然能夠帶來信任水平的提升,但是這種提升并沒有超越出社會參與的活動本身的界限。這個發(fā)現(xiàn)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科爾曼的主張,即組織內(nèi)部產(chǎn)生的信任往往局限于組織之中。我們這里的發(fā)現(xiàn)也在某種意義上拓展了已有的對中國社會信任問題的研究。具體而言,很多研究指出了在傳統(tǒng)儒家文化社會中生活的個體更容易培養(yǎng)一種內(nèi)向(inward)的而非外向(outward)的信任,這和以基督教傳統(tǒng)為主要文化支撐的西方社會有所不同。Francis Fukuyama, [WTBX]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WTBZ],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5.從這些研究的角度出發(fā),本文的一個重要理論貢獻在于,內(nèi)向的信任在當代中國并非如前人研究所指出的那樣僅僅局限在家庭內(nèi)部。相反,隨著人們社會交往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的內(nèi)向信任也體現(xiàn)在了超越家庭界限的“社會”活動之中。換句話說,如果說對內(nèi)向信任的討論是從“自己人”和“外人”的基本區(qū)分這一視角出發(fā)的話,本研究則指出了當代中國城市居民在定義“自己人”界限的時候?qū)嶋H上也會越來越多地考慮到社會交往活動中的“組內(nèi)—組外”界限??偨Y(jié)這里的發(fā)現(xiàn)所指出的理論關照,我們可以說當代中國城市居民定義“自己人”的邊界時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彈性”的,而不是固化地堅持家庭內(nèi)外之分。但是,這種彈性的定義“自己人”的方式卻始終沒有跨越自己人和外人的區(qū)分,因為社會活動的參與并不能夠提升個人對于社會一般化成員的信任程度。

        那么,不同類型的信任對于個人的精神健康的影響是怎樣的呢?通過表1的發(fā)現(xiàn)可以得知,不同類型的信任實際上對于個體的精神健康會產(chǎn)生多樣化的影響。具體來講,我們發(fā)現(xiàn)一般信任、對同事/同事/同鄉(xiāng)的信任以及對機構的信任可以顯著地提升個體的精神健康水平。由于一般信任長期以來一直被社會學經(jīng)驗研究看作是個體對于所處社會的某種信心和依賴程度,一般信任和個體精神健康的正向關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樣的道理,對政府機構的信任水平直接影響了個體生活環(huán)境質(zhì)量,因此更高水平的機構信任可以帶來更高的精神健康水平。最后,之所以對同事、同鄉(xiāng)以及同學的信任和個人精神健康水平存在顯著性的正向關聯(lián),筆者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同事、同鄉(xiāng)以及同學代表了城市居民社會網(wǎng)絡中的主要成員。因此城市居民同這三類人員的交往頻率是非常高的。換句話說,擁有值得信賴的同事、同鄉(xiāng)以及同學可以顯著地改善個人社會生活的質(zhì)量,從而有效地提高個體精神健康水平。相比較而言,一起宗教參與活動、健身娛樂活動,以及提升個人能力的活動的“同伴”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并不是像同學、同事以及同鄉(xiāng)那樣重要。這類活動對于一般人而言往往“可有可無”,即使在這些活動中能夠如本文發(fā)現(xiàn)的那樣建立起和同伴的高信任水平的人際關系,其對于個人社會交往質(zhì)量的改善整體而言是有限的,故而難以對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況有一個顯著的提升作用。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個人在健身俱樂部中有很多好朋友,但是與同學、同事以及同鄉(xiāng)的關系很緊張的話,這個人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質(zhì)量是不高的,因此個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也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本文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是對一起參加宗教活動的同伴的信任是與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態(tài)之間呈現(xiàn)邊際性(marginal)的負向相關的。在這方面,基于西方社會的研究發(fā)現(xiàn)宗教活動中建立的互信或許會加大個人對于整個社會的距離感,從而更加依賴于宗教活動。例如一些保守的基督教組織的信徒往往過于信奉個人的“原罪說”,從而堅持只有一起參加宗教活動的人才能夠“獲救”,而對于社會群體成員的整體評判卻趨于負面。這個機制或許能夠用來解釋對一起參加宗教活動的同伴的信任為什么和個體的精神健康之間呈現(xiàn)負向聯(lián)系。Neal Krause, Karen Rook, “Negative Interaction in Late Life: Issues in the Stability and Generalizability of Conflict across Relationships”, [WTBX]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WTBZ], Vol.58, No.2, 2003. pp.88 99.

        四、 結(jié)論與討論

        利用CGSS 2005城市部分的數(shù)據(jù),本研究探索了不同類型的信任是如何中介于社會參和與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況的。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社會參與的確能夠培養(yǎng)對一起參加這一社會活動的個體的“特殊信任”。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在當代中國社會,隨著人們社會交往范圍的擴大,個人在建構“自己人”范圍的時候會將社會活動的“界限”考慮進來,從而帶來了不同于過去“家庭內(nèi)—家庭外”這樣簡單的二元區(qū)分。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活動的參與帶來了個體特殊信任建構的多樣化。與此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雖然社會參與帶來了特殊信任的提升,但是社會參與都無法和一般信任水平之間建立顯著的聯(lián)系。

        在不同類型的信任與精神健康水平之間,我們發(fā)現(xiàn)和個體日常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機構信任、對代表了個體社交網(wǎng)絡主要成員的同學、同事以及同鄉(xiāng)的信任,以及代表了個體對所處社會信心程度的一般信任都能夠顯著地提高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態(tài)。與之相比,其他類型的信任或由于所涉及的社會參與類型范圍的有限性而不能夠有效地提升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態(tài)。

        最后,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樣本并不是專門關注個體的精神健康,因此這里采用的測量個體精神健康的變量都還有進一步精確化的空間。此外,由于CGSS 2005是一個截面數(shù)據(jù),因此本文的主要發(fā)現(xiàn)更多地應當看作是對一種相關關系的探索。故而任何因果性的詮釋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責任編輯:薛立勇)endprint

        猜你喜歡
        社會參與
        山西省S高校社區(qū)離退休教師的社會參與研究
        學理論·下(2017年2期)2017-03-17 17:54:23
        近年來民生政策制定社會參與問題研究綜述
        理論觀察(2017年1期)2017-03-15 20:18:32
        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實現(xiàn)路徑探析
        法制博覽(2017年2期)2017-03-13 18:38:01
        隨遷老人心理健康、社會資本現(xiàn)狀及其作用研究
        智富時代(2017年1期)2017-03-10 17:38:20
        引導社會參與豐富老年教育形式研究
        成才之路(2017年5期)2017-02-27 08:10:29
        英國的高校自治與政府調(diào)控及啟示
        網(wǎng)絡民粹主義近十年(2007—2016)的研究梳理
        今傳媒(2016年12期)2017-01-09 18:40:53
        賦權增能:成人教育發(fā)展新視角
        成人教育(2016年6期)2016-06-29 08:33:02
        煙臺市加快推進社會養(yǎng)老服務體系建設探析
        普利茲克獎2016新標向
        亚欧同人精品天堂|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 成人免费av色资源日日|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爆白浆| 女同重口味一区二区在线| 精品国产粉嫩内射白浆内射双马尾 | 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www| 亚洲白白色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高清av一区二区| 欲女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性荡欲视频| 欧洲亚洲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自拍网站在线| 妺妺跟我一起洗澡没忍住|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十八禁 | 国产亚洲欧洲三级片A级| 少妇精品揄拍高潮少妇桃花岛| 国产亚洲精品a片久久久| 黄色成人网站免费无码av| 蜜桃成人永久免费av大|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无遮高潮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免费无毛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在线| 日本黄网站三级三级三级| 国产中文aⅴ在线| 亚洲五月天中文字幕第一页|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亚洲 欧美 影音先锋| 午夜人妻中文字幕福利| 久久中文字幕人妻淑女|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1网红福利精品区一区二|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麻豆| 国产深夜男女无套内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