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摘 要】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教師的教學方式,要能真正實現師生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提高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本人結合自己近幾年從事中職化學新課程教學的切身感悟,擬就如何提高化學教學談些體會,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提高;化學教學;教學效果;感悟
一、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化學教學效果
化學伴隨著我們的生活,我們離不開化學,化學知識的豐富能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能使我們更加健康的生活。應從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喜好入手,盡量遵守他們的學習、生活習慣,用他們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教學效果才好。比如在進行“氯氣”的教學時,我會先讓他們看視頻“自來水的處理流程”,并提問“自來水是用氯氣來殺菌的,想知道是怎樣的原理嗎?”,既而告訴學生“氯氣是有毒的,自來水為什么能食用呢?”從而引入氯氣的學習。相對而言,比直接進行氯氣教學,學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得多。
再如,講糖類知識與食物的成分、糖的生理作用相聯(lián)系,還可以引申講一講“糖尿病”。這類化學教學案例有很多,教師應充分挖掘教學與生活、化學知識與生活應用相關的實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學到真正有用的化學知識。
二、發(fā)揮化學實驗優(yōu)勢增強學習能動性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習的重要特征,化學實驗性強,實驗現象就明顯。學生是化學實驗教學的能動參與者,具有較大的實驗能動性,深刻認識這一思想,對有效地實施和落實實驗教學具有重要意義。開始階段,學生的興趣主要在于觀察教師演示實驗和各種儀器裝置。這樣,就能完全發(fā)揮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使學習興趣持久穩(wěn)定地發(fā)展,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化學的內在動力,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主要是以化學科的系統(tǒng)知識及基本技能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自我獲取新知識、然后將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有機地結合的能力,以及對新知識進行分析、篩選、綜合和應用的能力。自學能力的形成以“汲取——組織——分析——運用”作為運行機制,其中,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
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自學能力,掌握正確的方法很重要。首先,要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即使智力稍遜,在一生中亦可以不斷地自我獲取知識和技能。反過來說,學生一旦形成了一種自學或思維的心理傾向,那他也就無形中形成一種自學或思維的習慣了。英國著名學者洛克所言:“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yǎng)成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于自己的習慣?!憋@然,習慣源于主動和反復參與。而學生的習慣,尤其是自學習慣的形成,則是有賴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學生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出發(fā),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教師就應當十分注重在指導學生學習中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
實踐證明,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諸多能力培養(yǎng)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能力與知識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傊?,作為一種能力修養(yǎng),自學能力的形成是一個較長周期,需要一個分階段、分層次進行訓練培養(yǎng)的過程。在這個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中,我們應從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開始,進而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學法指導,并通過有步驟、分階段、多層次的訓練,使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地得到發(fā)展和升華。讓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盡可能運用自己一切“本質的力量”,學會繼續(xù)學習以至終生學習最終發(fā)揮人的自覺能動性去發(fā)現、去創(chuàng)造。
四、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努力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積極營造一種生動活潑、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性格開朗、興趣廣泛、思維活躍、富有創(chuàng)造氣息。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能真正把教師轉變?yōu)閷W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學生轉變?yōu)檎嬲龑W習的主人。同時,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必須用“情感”為教學開道。曾經有人說過:“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教師首先要愛生,這種愛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關懷學生的冷暖、喜惡之愛,更有學習上了解學習情況,填補知識缺陷,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而不輕易否定,恰當指引,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到老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化學教學也是如此。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道、受業(yè)、解惑,而且要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既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
[2]陳龍安.《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教學》.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9.1
[3]朱鳳蓮,張巧林.《家庭營養(yǎng)師上崗手冊》.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