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
摘 要:
情境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已經得到廣泛的運用。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大學英語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大學英語情境教學過程中,由于言不盡意往往需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立象”,從而使學生完成從言達意、實現“盡意”的目標。
關鍵詞:立象盡意;情境教學;大學英語
言意之辯一直以來就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密切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精辟地闡述了言、象、意的關系。他在言與意之間安置了“象”作為中介,提出了“象”的作用——立象以盡意。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保?①
王弼提出“立象以盡意”,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講《周易》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意——象——言的轉換過程,即由物象產生圣意,圣人立易象進而形成系辭。若從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來看,則是:生活——情意——意象——語詞化;第二層意思是講《周易》的接受、理解過程是言——象——意的轉換過程,也完全符合文學鑒賞過程,也就是通過語言把握形象進而領略意蘊;第三層意思則進一步闡明了“言”的媒介意義,“象”的承載意義以及“意”的核心意義,“意以象盡”表明了形象大于思想,接受超越文本等豐富的美學思想。這為大學英語情境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
1.大學英語情境教學的前提——言不盡意
在《系辭》中明確地提出言象意三者的關系: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比粍t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
這就明確地提出了兩個密切聯系的命題:“言不盡意”和“立象以盡意”,強調了“象”是溝通“言”、“意”的橋梁。首先把“言”與“象”區(qū)分開來,與此同時又將“象”與“意”聯系起來,突出了“象”在“盡意”的過程中有著語言所不能及的特殊作用。由此可見“象”在對“意”的傳達和領會過程中的重要性。從“言”到“意”的過程中,“象”的作用功不可沒。正是由于言不盡意,象的作用才得以突顯。學生由于知識、生活經驗等方面的準備還不夠充分,英語教學中很難做到完全順利地進入審美的情感狀態(tài)來把握形象,更不可能僅僅通過閱讀英語文本而體悟其意,因此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審美的情境,營造心境,實現“立象以盡意”。教師應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其形成一種潛在的能力,在現實的英語言語活動中習得英語語言能力。
2.大學英語情境教學的途徑及目標——立象、盡意
大學英語情境教學指的是師生將教學內容、人物角色和場景加以高度融合后的一種“仿真”的教學組織形式。大學英語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從言(教材)達意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等。
設置情境就是“立象”,讓學生展開恰當的想象,將英語語言文字在頭腦里活化為生動的畫面,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英語語言文字的含義,體悟英語作品的真情實感。我們知道,物象可以作為“言”與“意”的橋梁,只要有“象”,就不必再用名“象”的“言”也能使學生心領神悟英語作品之“意”。大學英語情境教學不僅僅要讓學生獲得表面事物的“物象”,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自己理解的“意象”來感知英語作品。
大學英語教學理應承擔起人文教育任務:傳授英語語言知識,訓練英語語言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培養(yǎng)審美情操,離不開情境教學。而情境的創(chuàng)設,其目的不僅僅是要學生掌握其語言表達的藝術,更重要的是要領悟其中蘊涵的人文美,接受精神的洗禮和熏陶以“盡意”。
3.大學英語情境教學教材的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通常使用的教材有三類,在創(chuàng)設情境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需要對其區(qū)別對待:
第一類是蘊含顯性情感的教材,即指已經包含能夠使學生直接感受到其情感因素的語言、圖片和照片的教材。例如,各種版本的《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等。它們大多含有不少與話題內容相關的圖片,并且通過話題功能來安排單元,讓學生學習起來容易理解,且輕松有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大學老師應當充分相信大學生們的觀象取意的能力,他們大多可以通過教材已有的“實象”自己創(chuàng)設情境。
第二類是蘊含隱性情感因素的教材,即大多以著名的英語文學作品(或節(jié)選)作為教學內容的教材。例如,各種版本的《英國文學選讀》、《美國文學選讀》、《英美文學史》等。它們鮮有讓學生能夠直接感受器情感因素的圖片、照片等“實象”;而是需要大學英語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體會其中隱含的情感因素,需要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情境(虛象或意象)來感悟教材中語句優(yōu)美、意蘊深遠的意義。
第三類便是一定程度上不含有情感因素的教材。他們主要包括《英語科普教材》、《英語語言學教材》、《英語語法教材》等。大學英語教師要相信、并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的英語知識等直接由言達意。因此這類教材不適用于大學英語情境教學。
總而言之,大學英語情境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情境創(chuàng)設、感受情境、體驗意境的過程;“立象以盡意”明確地指出了大學英語情境教學的途徑及目標——“立象”及“盡意”。
[注釋]
①樓宇烈,王弼集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609.
[參考文獻]
[1][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O].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M].人民出版社,北京,1957:84.
[3]Brown, J.S., et al.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J]. Educational Research 18(1): 32-34.
[4]王薇.先秦言意觀的發(fā)展及其對唐前文學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0.5.
[5]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77.
[6]李吉林.情境教學特點淺說[J].課程·教材·教法,1987(4):15-18.
[7]王毅敏.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看英語情境教學[J].外語教學,2003(2):86.
[8]楊洋,程艷.論立象盡意之認知語言學理據[J].中華文化論壇,2010(1):175-179.
[9]胡繼明.尋言得意 得意忘言——王弼語言哲學探微[J].社會科學研究,2004(5):56-58.
[10]徐瑞.《周易》符號結構論[D].山東大學,2010:142.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83;湖南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