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珊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實驗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0)
【摘要】實踐表明,在語文教學中遵循體驗性、情感性、想象性、層次性的原則,充分發(fā)掘教材的內(nèi)涵美,注意閱讀教學選點的引趣、求新、益智,重視課堂預習的效果,注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同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整體水平必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語文教學;素質(zhì)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也想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整體素質(zhì),但在各校之間明里或暗里地攀比優(yōu)秀率、合格率、平均分的大背景下,他們也感到力不從心,也不得不拼命地給學生補課,不斷地強化訓練,結(jié)果令學生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學習困難的學生越來越多。這確實是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為此,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見解。
一、注重初中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
初中語文教材與小學語文教材在課文內(nèi)容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第一,如小學的《你們想錯了》與中學的《最后一課》《三味書屋》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第二,初中課文的作者與體裁有一些在小學時已為學生所熟悉,如魯迅、老舍、冰心、安徒生等作者以及記敘文、寓言等體裁。
同時在作文教學上,小語大綱與初語大綱二者大體一致,初中階段要鞏固和加強,不同的是要求提高和發(fā)展。如小學已經(jīng)學了“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qū)憽?、“主要的和次要的”、“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外表和內(nèi)心”、“抓住人物的特點”、“觀察要細致”等寫作知識,初中作文教學時,一定要注意銜接。又如在漢語知識教學上,小學要求識字2500個左右,而初中要求識字3500個。這說明初中語文教學的識字任務(wù)并不重,重點應(yīng)該放在鞏固、強化上。漢語拼音規(guī)則、標點符號、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義字,詞義的褒貶、修辭、句式的變換等,小學已學過,初中就應(yīng)該加重鞏固,使學生基礎(chǔ)知識更加系統(tǒng)化、科學化。
二、將預習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首先,課堂上預習可以督促每一位同學真正看書,圍繞老師提出的預習題,在熟知課文后,針對自己的知識錯漏點認真地聽課,這樣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但有些老師似乎怕失去這寶貴的45分鐘,不愿意去“放”學生,讓學生有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往往是堂上老師分析時,全部學生都聽懂了,過后就水過鴨背了。然而,要真正改變這種現(xiàn)象,筆者認為要注重預習。只有有的放矢地布置一定數(shù)量的預習題,讓學生去完成,才能讓大多數(shù)學生達到先熟知課文的效果。這種做法是符合布魯姆的目標教學的。筆者布置課堂預習題,讓學生按照題目去完成,講授課文時則著重圍繞預習題提問,做到“雙重保險”,使知識點落到實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yǎng)成一種愛讀書的習慣。每講授新課前,學生都會看書,思考老師會布置什么預習題,對照一下自己的看法,時時刻刻檢查自己,腦筋動多了,腦瓜子自然就靈活,想問題花樣也就多了,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在編寫預習題時,筆者明確地以學生第一人稱確保學生參與的地位。預習的編寫—課堂的施展—堂上老師矯正補救—形成性測試,這是教學控制的過程,實際教學中也逐步解決了師生的主體與主導的關(guān)系,認知、情感與操作的關(guān)系,預習題的反饋與矯正環(huán)節(jié)的關(guān)系等諸多問題。
其次,為了創(chuàng)設(shè)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教學的環(huán)境,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筆者也要求學生依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仿照老師布置的預習題的類型舉一反三地編寫預習題。預習題要隱含語文的“基礎(chǔ)知識”、“閱讀能力”、 “聽說能力”、“寫作能力”,著重于讀寫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以達到整體系統(tǒng)調(diào)控的目的。讓學生編寫“編外題”,能促使學生真正領(lǐng)會每篇課文的知識,在閱讀課文時掌握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逐漸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長此以往貫徹得力,課堂上預習的效果一定會非常明顯的。
三、教會學生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yǎng)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币虼耍覀冞x點教學,應(yīng)當尋求引起學生緊張智力勞動的機會。那種淺表的顯見的東西,學生是不愿花費腦力去思考的。比如講《桃花源記》理想的社會環(huán)境、淳樸的社會風尚,可以讓學生大膽地想象,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能否存在呢?明確指出中國河北省就有一個這樣的“世外桃源”,從而說明要實現(xiàn)理想的社會,是要靠我們,甚至后幾代人去完成這宏偉的藍圖??傊?,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于細微處讀華章,注意選點的引趣、求新、益智,才能使閱讀教學走上新的臺階,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
四、重視作文教學
九年義務(wù)教育語文教學大綱提出:“作文要從內(nèi)容入手?!睂懽鲀?nèi)容是學生平時對周圍事物的觀察所得,因而,迫切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有一次,筆者布置了一篇說明文《蒼蠅的自述》,剛好有一位同學帶了一些蠶蟲回校,同學們興趣可濃了,圍著蠶兒唧唧喳喳地議論開。有的說:“蠶兒怎么結(jié)繭?”有的說:“蠶兒怎么變飛蛾?”聽了同學們天真的議論,筆者靈機一動啟發(fā)他們:要解開這個秘密,就要認真觀察蠶的生長過程,在觀察中會得到答案的。讓每個人都仔細地觀察喜愛的小昆蟲、小動物的形狀、生活習性,題目自擬《×××的自述》。這滿足了學生們好奇的心理和求知欲望的特點。在學生興趣濃時,就借此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充滿興趣地在觀察生活中領(lǐng)略到觀察的無窮樂趣,嘗到觀察的甜頭。如:①有目的地觀察。同學們有蠶樣本了,我們的觀察任務(wù)便是看蠶的形狀、特點等。在整個觀察過程中,教師充分發(fā)揮導語的定向作用,提高觀察的效率。②有順序地觀察在教學中應(yīng)該充分利用教材,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蠶時就要按整體到局部的順序,這便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和語言的條理性。③抓觀察特點,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法。讓學生將蠶變成幼蟲時的對比,抓住各自特點,將它寫得具體、生動。④抓重點觀察。蠶的生活習性要作為重點觀察,了解蠶的生活特性,加上在觀察中加以想象,這樣就有東西可寫,不會平淡乏味了。引導觀察在一節(jié)作文課上大概需要20分鐘。開始,引導學生調(diào)動多種感覺器官并結(jié)合觀察結(jié)果組織語言需要10分鐘。大家都知道觀察是通過人體的視覺器官、觸覺器官、聽覺器官、嗅覺器官以及味覺器官的聯(lián)合活動來實現(xiàn)。如蠶,先讓學生按順序看蠶的外形、顏色,然后讓學生用手感覺蠶的柔軟,在看蠶的形狀時,整個過程都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不厭其煩讓學生重復敘述,每節(jié)作文課都這么要求學生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是有利于提高寫作能力的。
總之,合理安排45分鐘、向課堂要質(zhì)量是每位教師的當務(wù)之急。依照學生求新、求異、求樂的心理,教師以新、奇、樂的刺激來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使學生的興趣持久、深刻。如此,學生作文的整體水平一定會提高。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