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娟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改變課堂的形式、教學流程、提問的方式、教師對待學生錯誤的方式等,就能實踐生本教育理念。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生本教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生本理念也叫生本教育理念,是針對教育中存在的以教師為中心、為根本的理念的矯正。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總編輯,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會長呂達在《人民教育》2009年15-16期發(fā)表《解讀生本教育的內(nèi)涵》一文中指出:“實踐生本首先要以學生為本,其次是以生命為本,第三以生動為本,第四以生長為本。”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實踐生本教育理念,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在新的時代必須要做的事情。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那么在具體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生本理念呢?
一、改變課堂的外在形式
由于傳統(tǒng)的習慣,人們對原有的東西視而不見,或者不想改變,外在形式的改變對人的觀念是有強大的沖擊力的。就像心情郁悶的時候,去做一個新的發(fā)型可以改變?nèi)说男那橐粯印D敲?,原有的課堂形式是怎樣的,又做什么樣的改變才符合生本教育理念呢?舉例來說,傳統(tǒng)的課堂是教師站在處于教室前面中心位置的講臺之上,不僅教師自己有高于學生的感覺,學生感覺教師高高在上,全班圍繞教師,以教師為中心。生本教育不妨就從取消講臺開始。在人數(shù)少一點的班級,學生座位圍成一個個圓環(huán)。這種課堂形式從心理學上來看提高學生對教師的認同程度,教師也感覺到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們共同學習,一起進步。
二、改變教學流程
傳統(tǒng)的教學流程是教師教學生學,然后是教師評價,學生改正,最后鞏固。這樣的課堂主導(dǎo)者是教師。實踐生本教育理念,不妨改變教學的流程,從學生先學開始,以學定教。江蘇省洋思模式“先學后教,當堂完成”中的前一句,就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實踐。比如小學語文第四冊古詩兩首《題西林壁》《游山西村》這堂課中,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導(dǎo)演,學生在展示,教師在幫學。其教學流程就是學生先學,小組互學,班級交流,學生人人都參與,個個都思考,最后教師總結(jié)。教學流程的改變,改變的是學習的習慣和原先的思維定勢。讓學生養(yǎng)成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改變對待學生錯誤的方式
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發(fā)言,不可能全部正確,傳統(tǒng)的教學對待這樣的錯誤是批評或不置可否,讓另外的學生再來回答。這樣的做法是教師基于這樣的認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是可以“一次性完成”,這樣的認識顯然并不符合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獲得的知識和情感能力,是在學生自己的探索之下獲得的。這樣的摸索需要一個過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奮斗歷史不就是這樣的嗎?摸索過程中免不了會犯錯誤。發(fā)現(xiàn)錯誤,改正錯誤,克服錯誤就獲得了真知。所以為學生提供“出錯”和“改錯”的機會,允許學生有一段相當笨拙的學習過程,正是體現(xiàn)了對兒童學習人格的尊重,正是遵循了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正是對生本教育理念的正確實踐。從課程的角度來說,學生在課堂中的錯誤,是很好的課程資源,教師要抓住時機,善加利用。于永正老師在處理學生犯錯誤責備時,告訴我們應(yīng)該考慮你的對象是人,教師應(yīng)該尊重他的人格。教師在批評前至少得考慮到三方面:一是如何讓學生能接受,二是如何激起學生更高的斗志,三是怎樣做才能不傷及學生的自尊。一個學生偷了人家的黃瓜,于永正知道后,悄聲問“黃瓜好吃嗎?”學生大窘,十幾年之后,還記得清清楚楚。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生本教育。
四、改變提問的方式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優(yōu)越感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不如別人時,往往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自卑感。因為“槍打出頭鳥”,特別優(yōu)秀的往往會受到妒忌,于永正老師就很注意這一點,提問學生朗讀時,經(jīng)常注意到這個問題。先請水平一般的學生讀,再請水平較高的學生朗讀,到最后再請好學生讀。這樣還有一個好處,容易在后面掀起教學的高潮。
五、改變作業(yè)布置的統(tǒng)一性
學生的接受水平是不一樣的,因此學生不能齊步走,不能搞一刀切。要求學生達到統(tǒng)一標準,那是形而上學,不切實際。所以布置作業(yè)時,應(yīng)該考慮到這一點。布置分層次、有區(qū)別的作業(yè),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小學語文作業(yè)要多布置朗讀表演性的作業(yè),少布置機械抄寫的作業(yè)。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叫學生翻譯成白話文,美感就基本喪失了,因為語言存在模糊性,而朗讀感悟,就能較準確的把握。
上述只是掛一漏萬,具體運用的措施或手段還會有很多,但這些手段或措施的使用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必須改變教師的角色與思想,教師的學生觀要改變,當小學老師難,難就難在小學生“小”,難就難在小學生是正在成長中。小、稚嫩,所以需要呵護;小,易受熏陶,要盡可能給予正面、積極的影響。于永正老師50多歲,依然童心未泯。教《小稻秧脫險記》,老師扮演小稻秧,學生裝作雜草,這樣的改變,你做好準備了嗎?
總之,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本理念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能力選擇教學策略,實現(xiàn)高效課堂,高效學習。
參考文獻
[1]張美娟.淺談生本教育中教師角色的定位[J].讀與寫雜
志,2009(09).
[2]雷澤懷.我對生本教育的幾點思考[J].人民教育,2009(15).
[3]趙建斌.教師的教育推理與行動模型[J].柳州師專學
報,2011(01).
[4]李政濤.關(guān)于語文課型研究的幾點思考[J].江蘇教
育,2009(10).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