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對人才需要的不斷變化,學校轉型正在進行。作為能動的教學主體教師,在學校轉型這一進程中,表現(xiàn)出許多發(fā)展的困境。研究從教師并不是變革“天然的”支持者、教師在教育變革中通常居于消極和被動的地位與角色、“變革”往往需要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教育變革中,教師很難發(fā)現(xiàn)明確的“改變”、變革中的教師常常缺少所需要的支持等5方面困境進行闡釋。
【關鍵詞】學校轉型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困境
【基金項目】2014年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教師體驗式工作動機的認同與調節(jié)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項目編號:GH14309;2014年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應用型本科專業(yè)理論基礎課程建設與改革研究》項目編號:GH14089。
【中圖分類號】G4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198-01
一、教師并不是變革“天然的”支持者
雖然變革事實上已經(jīng)成為20世紀末期以來的一種普遍文化,成為包括學校在內的幾乎所有組織和機構常規(guī)性工作的一部分,但是,正像其他行業(yè)的正常個體或群體一樣,教師也并不“天然地”歡迎改革??v觀教育變革史,總是發(fā)現(xiàn)教師的課堂教學實際上很少像教育改革目的期望的那樣發(fā)生變化,教育改革往往像“鐘擺”一樣不斷地重復著某些主題,而不是像人們期望的那樣不斷地向前邁進。之所以會這樣,有學者認為,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師需要維持自己對于教學實踐的“控制水平”,一旦改革威脅到教師對于教學實踐過程的“控制水平”,教師就不會采納變革甚至會拒斥變革。
教師的專業(yè)生活中存在著一個所謂“安樂窩”,這是教師研究中很早就有的一個發(fā)現(xiàn)。其實,“安樂窩”的存在是幾乎任何個體生活中的組成部分:它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那些直接或間接地指責教師因為固守自己既成的習慣做法而影響變革的說法,從根本上說都是不近人情,甚至是不道德的。到目前為止的幾乎所有大范圍的改革項目,似乎都沒有有意識地將有關“教師如何發(fā)生改變”的知識整合進變革項目。絕大多數(shù)的教育改革項目似乎更愿意將“教師的變化過程”視為一個“黑箱”,只專注于教師本體之外的改革計劃的設計和改革過程的“推進”。這就使得教育變革項目通常不是基于可靠的知識“幫助”教師改變,而是以各種手段生硬地“強迫”教師改變。
二、教師在教育變革中通常居于消極和被動的地位與角色
由于教育改革在傳統(tǒng)上習慣于從“教師之外”思考包括教師這個變革因素在內的所有變革問題,教師在教育改革中的“被動”和“消極”,往往是非常深刻的,而且又常常因其深刻而容易被外在的某種形式所掩蓋。而實際上,即使在校本的教育改革中,教師也往往也缺少機會形成“自己的改革目標”:除了在文件或講座或工作坊被傳達“別人的”教育改革目標之外,教師缺少動機、信息和時間形成“自主的”明確的改革日標。
三、“變革”往往需要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
理解不熟悉的理論、處理不熟悉的教材或運用不熟悉的方法,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變革本身通常又會有附加的項目(如教師培訓),也需要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在“變革”變成“新的常規(guī)”之前,這種“額外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都會持續(xù),這對教師來說,當然不是一件積極的事情;而許多教師急于將“變革”轉化為“新的常規(guī)”或將“變革”與“舊的常規(guī)”整合起來,結果又往往“扭曲”了“變革”本身。
四、教育變革中,教師很難發(fā)現(xiàn)明確的“改變”
教育變革中的教師通常遇到的另外一個困難是:教師很少有機會明確地知道,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究競在多大程度上、在哪些方面實現(xiàn)了變革。在教師自發(fā)的變革中,由于變革的目標比較明確、關涉的范圍通常較?。ㄈ鐑H限于教學組織形式的某一部分,或教學材料的某些具體篇章的調整),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學生的課堂反應、作業(yè)等途徑模糊但是比較確定地知道自己的變革多大程度上契合了自己的目標,或在哪些方面做得較為成功,而在另外一些方面需要再行嘗試。
但是在并非由教師自發(fā)進行的教育變革項目中。教師卻很少有機會能夠明確地獲得關于自己實踐與變革理想之間距離的反饋信息。困難在于,本身往往并不直接從事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或科學家,作為改革的倡導者,往往能用理論的語言將變革的意圖、內容和措施表達清楚,但卻難用實踐的語言把它們“翻譯”過來,從而成為生活于教育實踐情境中的教師們的可理解和可把握的行動指南。
五、變革中的教師常常缺少所需要的支持
技術的和系統(tǒng)的支持,是教師在教育變革中需要但通常得不到的兩樣東西。與其他領域的變革一樣,教育改革需要重新看待和安排教育場景中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這對于曾經(jīng)生活于這個場景中,而且本身已經(jīng)構成這個場景的一個組成部分的教師來說,自然是困難的事情。場景中的各個要素的角色、相互之間的關系,場景中的行動規(guī)則都已經(jīng)取得了某種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現(xiàn)在無論是要改變其中的哪一部分,都存在相當?shù)牟淮_定性。所以,支持就變得相當重要了。
技術的支持,這是直接與變革本身有關的,主要是解決“變革的意圖、內容和方法究竟是什么”、“如何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將變革的期望體現(xiàn)出來”之類的問題。所以,在教育變革中,除了提供以表面語言表達的相關材料之外,可能還需要提供足夠的以實踐的語言表達的支持材料,如:別的教師的優(yōu)秀的教學錄像、現(xiàn)場的教學觀摩、試驗件的教學實踐、真實的教學材料的分析和組織、指導的教學方案設計、特定教學評價方法和過程的展示等。
除了技術的支持之外,教師通常更加需要社會心理的支持,或稱為系統(tǒng)的支持。參與變革的教師能否得到包括自己的學生、同事、家長、家人乃至一般的社會輿論的支持和認可,往往決定性地影響教師對于教育變革的熱情、投入和持久性。
參考文獻:
[1]程晉寬.學校轉型中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困境[J].教育測量與評論(理論版),2013(1):1
[2]忻葉.從“創(chuàng)新”到“轉型”[J].江蘇教育,2014(4):15
作者簡介:
田里(1982-),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工程學院教務處,助理研究員,教育學碩士,教育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和教師激勵。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