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蕓
摘 要: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渠道,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自主學習;激發(fā)興趣
21世紀是信息時代,語文學習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變得十分龐大而紛繁。那么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成為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自學能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與否。愛因斯坦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意向活動,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產(chǎn)生興趣,才會產(chǎn)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堅定性。古今中外的科學家、發(fā)明家,無一不是對所探討的問題有濃厚興趣,才獲得人生的輝煌的。因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語文學科成功的關鍵,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前提,是后續(xù)學習中成功晉級的重要保證。
學生在啟蒙教育之初,由于語文學科大多以圖片、兒歌、故事的形式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以感性的方式探求世界的愿望,所以學生熱情很高,都想學、能學、愛學,但在逐漸加深的學習進程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時,他們就怨學、厭學、不學,導致語文學科成了“博大艱深”的“空中樓閣”,使人卻步。如何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和保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自學意識,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筆者試從下面幾方面來小結若干經(jīng)驗,供拋磚引玉之用。
一、抓住學生的心理,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形象化、多樣化的特點,可以使教學氛圍變得生動活潑
1.利用教學軟件,使枯燥乏味的授課變得絢麗多彩
古人云:“善始即功半?!睍r值初三,語文教本已經(jīng)離“淺顯、生動”的兒童書相去甚遠了。取而代之以“艱深難懂”。那么,怎樣開好每篇文章的頭,讓學生在“導入”中既獲得視覺、聽覺上的鮮明,又得到學習的動力,就成為語文學習中的契機。
以最近我剛教完的《環(huán)球城市風行綠墻》為例。我做了份課件,但這份課件卻不同往常。我在分析課文部分只安排了四張幻燈片,而大量的都集中在“導入”的圖片欣賞上。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集了眾多品質高的“綠”和“綠墻”的精美壁紙,加上動畫,組成了豐富多彩的圖片鏈。在課上,當我剛一點擊放映時,就看見一屋子的眼球都停駐了,那眼神中有渴望、有贊嘆、有吃驚,就連平時多動的學生也安靜下來了。持續(xù)了8分鐘的“導入”,讓學生未學此文,便知文意;讓他們未識作者,便生共鳴。所以,課堂上讓學生思考“綠墻”和“磚墻”哪個好時,他們既聯(lián)系書本,又感慨圖片,還暢想祖國的未來。一時間議論紛紛,形成了極佳的“合作探究”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得以提高,這樣,自學能力自然在無形中有所增長了。那么,枯燥的說明文學習又有何畏懼呢?
2.利用教學表演的形式,使單一的授課變得多樣化
語文學科包羅萬象,涉及古今。但在教學上,長期局限于“一張嘴、幾個學生”的簡陋形式。只有教育方式的多樣化,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這樣就需要學生能調動起“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器官綜合運用,而面對單一的教學形式,教師應該開拓新的局面。筆者有過一次深刻的經(jīng)歷。如,在教授《柳葉兒》時,鑒于這是篇課內(nèi)自讀文章,要求學生自讀為主,而教學中又要求現(xiàn)在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學生去“憶苦思甜”,這無疑是“揠苗助長”的行為。所以教學上,有必要引導學生在心理上去了解、接近那個時代。為此,我在網(wǎng)上下載了一段“回憶三年自然災害”的視頻,由歷史資料向學生道出那些鮮為人知的事實,由那些觸目驚心的畫面喚起學生內(nèi)心的共鳴,這種方法比起教師純粹的解說更能打開學生的心扉。如此這般,教師再講解課本里的結構、語言和主題等的話,學生就容易接受,而且也在思想教育上使學生更加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課后有學生反映,他們回家詢問了他們的爺爺奶奶“自然災害”的有關事宜,這使他們更了解長輩們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的由來。我想,這種在語文學習中貫徹到學生的思想教育的方式,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的要旨。
二、語文課本學習聯(lián)系寫作實際,讓學生學有所“用”
語文素養(yǎng)真正體現(xiàn)在一篇作文上。學生在小學的語文基礎上,已經(jīng)可以清楚地寫篇記敘文。但在中心明確、結構嚴謹、內(nèi)容充實、語言流暢方面還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以上幾個方面有所感、有所悟、有所用。在學習到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我們學了《小說家談小說》后,我也要求學生仿寫一篇《我評〈百合花〉》。在授課中,我們在講茅盾以“簡單的故事、精致的情節(jié)”為評論的角度時,特意關照學生注意作者的開頭和他如何將這兩大關注角度巧妙糅合——以細節(jié)描寫來完成對小說評論的兩個核心內(nèi)容的獨特感受?!肮适虑楣?jié)是人物性格的歷史”,所以茅盾把展開故事同塑造人物聯(lián)系起來分析,以傳統(tǒng)小說評論中不關注的“細節(jié)描寫”來展開獨到的評論。我在指導學生寫作中明確:我們是初學者,不可能有茅盾先生那樣高的文學素養(yǎng)和不同常人的膽識,那么我們就立足在小說閱讀中以“人物”為揭開“主題”的突破口這點,讓學生以“人物分析”為角度,試寫一篇小說評論文。其中在充分注意人物描寫的若干方法中,特別留意本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以此來寫自己對《百合花》的見解,效果極好。學生既了解了《百合花》,又熟悉了人物塑造的方式方法。學了,用了,在“學”和“用”中有所收獲,才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三、師生情感和諧融洽,也是學生認真向學的手段
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學習、認識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興趣、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yǎng)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和諧融洽,教學氛圍輕松、愉快,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一個關鍵。教師要滿腔熱情地研究和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氣氛,結合教材內(nèi)容,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設計他們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和情感,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此,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談話應和藹可親。學生回答問題時,答對的,教師應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使學生感到愉快、有信心;答錯或不會的,要給予啟發(fā)、引導,誠懇相助,使學生在歡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訓斥、諷刺、挖苦學生,不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課后應與學生多接觸、多聊天,引導他們閱讀優(yōu)秀的作品,多與他們討論讀后之感。亦師亦友,互相學習、切磋,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在情感日漸深入后,我們就可以真切地聽到學生對你上課的感受,對你的褒貶,同時也可以取得他們的“寬大諒解”。
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思維
在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多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在教知識的同時教思路、教方法,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地、自覺主動地獲取新知識。在不斷的探索中遇到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講到詩歌賞析時,教師有必要創(chuàng)設詩歌的意境,讓他們對詩歌的文字在頭腦中描摹出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從而讓他們對最難捉摸的“詩”“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比?,在《一個深夜的記憶》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閉上眼睛,我化用顧城的詩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毕胂笞约涸谠娙送瑫r代的夜晚,用“心”去貼近詩人,觸摸詩意。然后我提問:“詩歌中描寫了哪些景物,讓你覺得是與當時的時代有關系的?你感受到什么?有何作用?”這樣一來,學生在“想”“感”“思”中,自然會明了詩歌的意境,也了解詩歌中景物與情感之間的關系,“一切景語皆情語”。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大綱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全面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興趣長久保持,在有效學習中增強學生自學的意識,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