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文
摘 要:新課改的實施給我們的歷史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給初中歷史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給我們的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對當前歷史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跨學科能力等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119-01
新一輪初中歷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范圍實施當中,新課改的實施給我們的歷史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給初中歷史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給我們的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對當前歷史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跨學科能力等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要求下,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善于研究學生,開發(fā)教材,不斷探索和研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筆者在新課改的實施中感受頗深,本文中我將結合初中歷史教學經驗和新課程標準要求,淺談基于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與思考。以嘗試探索增強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符合時代教育對歷史教師的要求
眾所周知,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知識的綜合性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這就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師在知識的延伸上打破學科界限,延伸到其它學科,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師的專業(yè)知識要求呈現(xiàn)出專業(yè)化、綜合化的發(fā)展趨勢更是如此。歷史教師不能再對相關學科的知識一無所知,必須及時進修相關學科知識,如社會學、地理學、經濟學、哲學、美學、書法、雕塑、法律、音樂、軍事等知識。只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識,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才能豐富、加深對歷史問題的分析理解,培養(yǎng)學生開放、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同時,歷史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由“為應試而教”轉變?yōu)椤盀閷W生的發(fā)展而教”;由“依靠教材來教”轉變?yōu)椤袄媒滩膩斫獭?;由“填灌式”轉變?yōu)椤皢健钡亟?;由使用傳統(tǒng)媒體轉變?yōu)槭褂矛F(xiàn)代媒體;由單一的校內教育轉變?yōu)閷W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教學等。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對自身的教育責任感、合作精神等進行自我反思,不斷提高和完善。
二、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做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興趣,課堂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在歷史課堂上應該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作為歷史教師,還應通過贊許學生、欣賞學生、肯定學生等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從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我們還要回歸教材,在教材學習中挖掘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其實,歷史作為一門學科并不是索然無味的,只是被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是有它的客觀原因的,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具體情節(jié)也在不停地變化著,人物在歷史事件中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因此,歷史老師可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插入一些代表性的歷史事件中的小故事作為課堂的小插曲,喚起學生對于歷史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比如在講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時,有除奸臣、平內亂、中原稱霸的楚莊王,其“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典故天下皆知;而晏子使楚、二桃斬三將、田氏代齊等等典故造就了晏子一世名相千古流芳;樂毅不光是軍事奇才,也是政治奇才:輔助弱燕、以三國聯(lián)軍一舉攻下齊國七十多城池,令齊國將領聞聽樂毅之名望風逃竄、獻城開降。這樣的歷史故事有很多,老師要分章節(jié)給學生們講述,讓他們記憶深刻,從而對歷史感興趣。
三、貼近生活實施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其文化內涵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其歷史事件不勝枚舉,支脈繁多,其人物關系錯綜復雜,若隱若現(xiàn)。正是因為歷史知識中包含諸多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教師恰好可以將其拿來作為絕好的教學素材,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歷史知識的重要意義。例如,很多著名學校本身就包含一段光榮的歷史,學校中的人物雕塑也蘊涵了豐富的歷史,當學生對校園內所有雕塑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后,就可以從雕塑人物的歷史背景中獲取相應的時代精神,教師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將雕塑人物融入他所代表的歷史時期進行講解,從而幫助學生重現(xiàn)當時的歷史事件與歷史情境。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布滿歷史氣息的場所: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愛國基地等,這些聚集了濃厚歷史元素的地方,不但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我國的革命史,培養(yǎng)學生對革命前輩的敬仰之情,也能激發(fā)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品質,促使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有效地實現(xiàn)了歷史教學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
四、充分利用課外資源,搞活歷史第二課堂
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是歷史教學的重要輔助形式,有課外閱讀、編演歷史劇、參觀歷史遺址、歷史考察、舉辦歷史園地等多種方式。第二課堂活動能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對學生全面發(fā)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組織學生編演《戊戌變法》歷史劇,讓學生分別扮演各種歷史人物,把當時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變革表演出來。學生在活動中潛能被挖掘,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審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再現(xiàn)“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使他們對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斗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強了學好歷史的信心,也提高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五、反思歷史教學,推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前面說了,歷史教學中涉及的內容十分寬泛。就初中歷史教學來講,無論是教師教學方法技巧還是學生的接受效率,都是教學探求道路上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在當代的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都需要通過不斷的試驗和實踐來提高自己,以達到教會學生更為有效學習的目的。同時還應該致力于把有效正確的信息傳授給學生,當學生具備了應有的能力,就會升華成認知,進而成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新課程強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總之,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新課標要求靈活的教學創(chuàng)新,這要求教師不斷新觀念,大膽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身求新能力,才能在課改改的潮頭立于不敗之地,造就創(chuàng)造性人才,完成時代所賦予我們的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建設所需的合格人才的歷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