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娜
【摘要】目的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硬化腹水的治療方法和臨床療效。方法將我院肝病科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過的肝硬化腹水病人68例,根據患者自愿的原則分為兩組,一組常規(guī)西藥治療為對照組,一組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添加中藥方劑治療為治療組。每組39例。結果治療組顯效率和總效率分別為:46.15%和94.87%;對照組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30.76%和74.35%;兩組相比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硬化腹水病人比起單純西藥治療效果顯著,安全無副作用,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西醫(yī)結合;肝硬化腹水;臨床療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30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523-02
肝硬化腹水是肝病發(fā)展到終末期的一個標志[1]。提示疾病到了肝臟的失代償期,如果再不進行積極干預治療,預后不良。我院肝病科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中西醫(yī)結合進行治療,達到了標本兼治的作用,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了生命。現將治療方法和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采用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過的肝硬化腹水病人68例,根據患者自愿的原則分為兩組,常規(guī)西藥治療為對照組;包括初診和再診患者,其中治療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在36-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1.0歲。肝硬化病史在6個月-5年,HBV陽性占24例,HCV陽性13例,2例酒精肝;對照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在37-70之間,平均年齡為52±1.5歲,肝硬化病史在8個月-4.5年;HBV陽性占25例,HCV陽性12例,1例酒精肝;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情病程方面無差異,有可比性。
1.2組標準本組病例均符合2000年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病毒性肝炎治療方案》肝硬化失代償期的診斷標準[2]。診斷依據:臨床表現有:右肋區(qū)脹痛、納差、惡心、乏力;體格檢查:肝濁音界變小、脾大、腹部有移動性濁音、腹壁靜脈曲張、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肝掌、等;生化檢查:肝功能異?;驕p退;輔助影像檢查:腹部彩超或CT示腹腔積液,排除肝癌和外傷性積血、積液。符合以上臨床表現和一項檢查者可診為肝硬化腹水。未合并其它臟器功能障礙引起的腹水均可入組。
1.3治療方法兩組病例均給予臥床休息,控制水和鈉鹽的攝入,消除病因和誘因。根據患者肝功能情況,口服支鏈氨基酸、甘利欣、門冬氨酸鉀鎂等,運用螺內酯進行利尿。合并低蛋白血癥者酌情應用白蛋白和新鮮血漿。合并感染者應運抗生素、脾功能亢進者給予升白細胞藥物。必要時,腹腔穿刺放液,一次放液不得超過1000ml。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運用中醫(yī)辯證施治原則,進行中藥方劑治療。主要原則為消、攻、補三方。消方著重于肝,疏肝理氣、活血利尿、消腫,多用于鼓脹早期,主要用柴胡消肝散加減;銀柴胡25g、梔子(微炒)30g、連翹(去心)20g、黃芪60g、白術30g、澤蘭、澤瀉、黨參、丹參、牡蠣、車前子等各15g、根據臨床有無黃疸和胃脘冷痛、噯氣返酸等癥狀隨癥加減。每日一劑,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14天一療程。攻方著重于利腸胃,逐水、攻下、消堅等法,多用于鼓脹中期,主要用十棗湯增減:大棗十枚、芫花、大戟、甘遂各1.5g;煎水服用,痰熱粘稠者加大黃、黃柏、黑丑等。用于胸腹積水不利。一般15天一個療程。補方著重于補益脾腎,補脾益氣、和血益腎、溫補脾腎,多用于鼓脹晚期,主要用參苓白術散等[3]。藥用以補脾益腎利水為主方:炒白術、厚樸、桃仁、當歸各10g,根據腹水虛實癥隨癥加減。日服一劑,30天一個療程。
1.4觀察指標顯效:患者腹水和浮腫完全消失,脾臟縮小、飲食可、二便如常,肝功能指標好轉并保持在一年以上。有效:患者腹水部分消失,臨床癥狀減輕,肝脾無繼續(xù)增大癥狀,無明顯叩痛和壓痛感。肝功能指標恢復50%以上,未完全恢復正常。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減輕,腹水未減少或繼續(xù)增加,肝功能各項指標無好轉或繼續(xù)惡化。
2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臨床三個療程的治療后,在一年內隨訪,無死亡病例發(fā)生。治療組39例,顯效18例,有效19例,無效2例,顯效率為46.15%,總有效率為94.87%;對照組39例,顯效12例,有效17例,無效10例,顯效率為30.76%,總有效率為74.35%。在肝腎功能生化檢查指標中,兩組治療后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以治療組功能改善顯著。
3討論
肝硬化是指一種慢性進行性肝病,由于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反復作用形成的慢性彌漫性肝損害。導致肝細胞變性、壞死、再生、廣泛纖維化、組織增生逐漸形成肝臟不可逆的損害,臨床上以右肋脹痛、惡心納差、倦怠乏力、腹筋怒張、肝掌、舌紫暗、脈弦等為主要表現的慢性肝病。肝硬化后,多種病理因素引起的門靜脈高壓、低蛋白血癥、鈉水潴留等引起腹腔內有液體聚積,稱為肝硬化腹水。提示肝臟病變到了失代償期,長期應用利尿脫水劑,補充白蛋白,此法在肝硬化腹水早期作用明顯,長期應用效果不佳。況且長期利尿劑的應用會加重腎臟的負擔,誘發(fā)肝性腦病。
從中醫(yī)理論分析,肝硬化腹水屬于肝、脾、腎功能失調后,造成的氣滯血瘀、水停腹中,病理特點為本虛而標實。治療原則多以撫正為主,逐水為標。撫正即為固脾,健脾胃,調中焦,氣血滯于氣、血、水不利。中醫(yī)歷來注重治本為正,治標為副,標本兼治,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中醫(yī)藥治療肝硬化腹水,可以有效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全面調理各個臟器的協(xié)調能力,達到標本兼治,中西醫(yī)結合,取長補短,效果穩(wěn)固長久,副作用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曉燕,李貴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硬化腹水30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2,12(6):22-23.
[2]賈軍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硬化腹水80例臨床觀察[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5(3):84-86.
[3]譚立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硬化腹水106例診療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2,10(3):109-110.
[4]楊述保.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硬化腹水療效分析[J].當代醫(yī)藥,2012,18(3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