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
摘 要:問題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困難,需要學生去努力克服,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探究欲望;課堂教學效果;學習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營造愉悅氛圍,激發(fā)探究意識,創(chuàng)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前提,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保證。學生只有在充滿興趣的前提下,才能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發(fā)揮數學的潛在能力。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高探究欲望
美國著名數學家莫爾哈斯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chuàng)新?!币虼耍跀祵W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新穎有趣的問題情境,將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F就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列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在數學必修2講授“棱錐和棱臺”一課中,演示電腦課件2107和棱錐模型。通過課件演示、模型展開,使學生直觀了解棱錐的定義和性質。演示過程中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觀察課件、模型,先思考,然后相互討論,互相補充,得到棱錐的主要結構特征。還可以讓學生動手試畫出其中三棱錐、四棱錐的直觀圖,培養(yǎng)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以及對圖形的興趣。
二、發(fā)揮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fā)潛在能力
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與教師的啟發(fā)、誘導有很大關系,教師的教學藝術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要求我們“寓教于樂”“教學有方”“開竅有術”,注意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運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數學教學要徹底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錯誤傾向,使教學本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懂得如何學習數學,使學生在概念、法則、公式的推導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活動由于受到時間的制約,僅能解決課本中的一些問題,但不能解決生活中所有相關的問題。數學課外活動是對數學課堂探索的延伸和發(fā)展。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開展多種形式的數學課外活動,在數學課外活動中,學生從生活和社會現象中尋找數學問題,探索思考。此外,教師應放低姿態(tài),與學生站在同一水平線上討論問題,分享方法。現代學生多崇尚個性,對于教師“強加”的方法、內容,易產生抵觸情緒,而當教師轉換角色,與學生并肩站在問題面前,一起去探究打開問題大門的方法之時,學生會更樂于參與討論、一同思考,教師是適時給予提醒幫助的朋友,也是考驗解題策略的競爭對象,這本身也為課堂平添了許多樂趣。這樣更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在落實素質教育的實踐中,中職數學的教學任重道遠,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主場所,教師應該“授之漁,而不是授之魚”,每個教師應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靈活采取相應的方法,圍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教學,充分提高中職數學的課堂教學效果,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
(作者單位 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第四高級中學)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