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慶蘭
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界定
1. 教學目標有效性。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基礎,因此只有提高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教學活動的進行才能夠與教學目標同步。具備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意識對于教師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得學生也能夠明確這種意識,避免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為保證教學目標的有效性,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處理好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與整個教學目標的關系,要把握好教學目標的整體性、一致性。在教學過程中,整個教學目標為制定單個課程教學目標時的總綱,而單個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整體教學目標的基礎。(2)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需要詳細列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對知識體系形成過程的體會,態(tài)度、情感的變化以及其內心價值觀的發(fā)展變化等。通過對教學目標有效性的確定,從而保證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們既可以掌握知識、技能,了解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提高其態(tài)度、情感及價值觀,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深入掌握知識及技能,同時能夠使其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增強其想象力,培養(yǎng)其發(fā)散思維,提高教學活動有效性。(3)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情況,分層次設定。教學目標的設定沒有主次之分,但有明確的階段性分別。整體的教學目標是總綱,不同階段的教學階段有不同的教學重點,因此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分層次制定教學目標。在目標的制定過程中,教學目標不能偏離實際,但應該比實際情況高出一定層次,不能在教學過程中輕而易舉地完成。在這方面,教師的態(tài)度一定要認真、負責,通過對學生特點、情感及態(tài)度的深入了解,制定相應教學目標。
2. 教學過程有效性。教學過程的有效性主要要求有三點:(1)要求教師要注重交流。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的作用不僅是教學的主導者,同時也是組織者、指導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更是教學活動的客體。因此,在教學活動進行中,教師不應只是不停地講授,也要重視、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并與教師進行充分的交流。(2)要求教師注重交流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營造一種融洽、公平的學習氣氛。交流不僅要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還需要在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每位學生知識背景的不同,充分建立一種良好的、民主的、協(xié)調的師生關系。(3)教師要明確不同的交流目的。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間充分交流后,教師需要認識自身存在的不足,認清學生需要向哪方面發(fā)展;同時,學生也要明確自己在何方面發(fā)展不足。
由于社會的不同需求與學生個體差異的影響,學生的發(fā)展應為在共同基礎上的個性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對每位學生負責,承認其個性差異并因材施教,盡量使得每位學生都具備符合自身發(fā)展及社會要求的素養(yǎng),使得每位學生都可以在其現(xiàn)有水平上得到最可能的發(fā)展。
二、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路徑
1. 讓學生當老師,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將學生視為教學過程的主體一方,由教師填鴨教學、學生被動學習向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輔導的教學方向轉變,不斷推動學生主體性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最終提升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
2. 優(yōu)化教學設計,進行情景教學。如,在對《海燕》這一課進行學習時,老師可以深刻剖析當時俄國革命時的場景,把當時的歷史背景講透、講深刻,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生方可理解以海燕為托物言志的俄國革命者的精神實質。在完成對課文的學習后,可以要求學生寫出相關的作文,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體驗。
此外,教師自身素質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吸取經驗,實現(xiàn)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注意對比不同教學手段的效果差異,借鑒吸收其它優(yōu)秀教師的優(yōu)秀教學成果,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 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行為并不僅是教師“教”的過程,而是與學生的“學”之間互動的過程。課程改革的主要思想是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學習方式,而學生“學”的方式是在教師“教”的組織與指導下發(fā)生的,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需要不斷提高教師“教”的有效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要精心思考、精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