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悅
摘 要: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課程標準是進行實際課堂教學的指南針。正確地理解以及運用課程標準,教師應首先對初中歷史課程標準進行全面把握,從而能夠根據課程標準中的相關目標,對歷史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歷史教師應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為目標,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為學生成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實踐;成才
隨著中學課程改革的全面實行,關于初中歷史課程的新課程標準也已全面滲透。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教育部門對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要求,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起到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也是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以及發(fā)展的原則。初中歷史教師只有真正理解新課程標準中相關目標以及要求的含義,才能夠將其中的部分內容轉化為自身的教學目標,并同教學方式相聯(lián)系,培養(yǎng)符合當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關于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理解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其核心任務在于對相關歷史知識進行傳授,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能力。而九年義務教育是學生時代的基礎教育階段,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應對歷史基礎教育方針進行全面把握,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加強歷史知識以及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其中包括因果關系、古今對比等。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對于某個歷史事件的看法也將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變化,教師在課堂教學期間也應將目前主流的見解向學生進行介紹,從而使得學生的歷史知識以及認識歷史的能力保持與時代同步。
良好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高效的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期間,教師應在堅持基本原則以及思想不變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主人翁的意識。使其能夠認識到自身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應利用身邊的便利條件,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也必不可少,教師既能夠借助課外活動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可借助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二、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把握原則
(1)樹立正確的思想目標。歷史學科包含在人文社會學科之內,也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必修課程。在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向學生傳達積極、向上的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知識,并運用正確的觀點對相關歷史問題進行分析解答,從而能夠使得學生對歷史有著清楚的認識。鑒于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時刻樹立正確的思想,將精神文明建設同傳統(tǒng)文化進行有機結合,并向學生進行傳達,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能夠適應當今時代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運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思想教育,使其能夠對歷史知識形成一定程度的感悟。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以正確的態(tài)度,科學的價值觀進行授課,是新課堂標準的首要要求。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夠真正挖掘出歷史課程的意義。
(2)注重歷史基礎教育。通過對歷史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夠使得初中學生對社會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時也能夠對其進行社會方面的教育。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是其中的必修課程,可以看出歷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所擁有的基礎性教育的地位。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注重歷史課程的性質以及作用,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防止在課堂教學期間出現(xiàn)內容繁多、索然無味、探討過于深入等問題的出現(xiàn),保證歷史課程教育的基礎性特征。其具體分為以下兩點:其一,在對歷史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安排時,教師應著重選擇較為重要的歷史事件進行重點講解,同時應引用目前相關研究工作者的成果,對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知識進行講解。對于難度相對較大的內容,教師可酌情刪除。其二,在初中歷史教學期間,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對歷史事件的相關內容進行闡述,并對其中的重點進行講解,對于非重點問題可一帶而過。例如,在對歷史事件“甲午中日戰(zhàn)爭”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簡單交代一下事情發(fā)生的背景,對其中的起因、經過、結果進行詳述,并對歷史教訓進行深入總結,使得學生能夠從該歷史事件中有所收獲,警鐘長鳴,以史為鑒。課堂教學中引入歷史,同時也把當前的生活時事加入進來,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意義。
(3)改革歷史教學的方式。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摒棄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發(fā)出符合教學特點的教學方式,從而能夠使得歷史課堂氣氛變得活躍,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大幅提升。然而教學方式的選擇上,并不能完全照搬,而應根據當地的情況、學校的情況以及學生的情況加以修改,從而能夠適應當前環(huán)境的要求。在新課程標準中,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模式,強調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主動地對相關歷史知識進行學習、探究。例如,在講到“近代工業(yè)的興起”一課,教學目標主要有:了解洋務派為“自強”“求富”而創(chuàng)辦的主要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初步認識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方式,收集洋務運動的有關資料,談談對洋務運動的看法。這樣能夠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總之,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歷史教學有著清楚的要求以及定位。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進行革新,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進行調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歷史的教學難度。歷史教師應對新課程標準進行深入分析,為歷史教學的改革與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為人才培養(yǎng)做出突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賁新文.把握課標新變化迎接教學新春天——《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主要變化及其教學啟示[J].中小學教師培訓, 2012(9).
[2]鮑遠明.對歷史課程教育功能的再認識——歷史新課標的變化及教學策略[J]. 河北教育(綜合版), 2012(Z1).
[3]楊孝如.點線結合教給學生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專訪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修訂工作組[J]. 江蘇教育研究,2012(21).
(江蘇省興化市永豐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