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煦熔
摘 要:鋼琴課在高校中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程,對學生情操的陶冶以及審美能力的提高產(chǎn)生了重要的作用,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課程建議、教學觀念等影響了鋼琴課的授課。
關鍵詞:高校鋼琴課;素質教育;課程建設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滲透,鋼琴課在高校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設置鋼琴課的目的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豐富的感情世界。愛好的科目化是鋼琴地位提高的重要契機,實現(xiàn)了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成功轉變。但在轉變的過程中,高校的鋼琴教育也出現(xiàn)了一些紕漏和問題,例如學生興趣不高,教師教學方式有待轉變等。這對高校的鋼琴教學就提出了具體要求,使鋼琴教學更加符合課程改革的理念,不斷地滲透到素質教育當中。
一、進行合理的課程建設,因材施教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是教育的基礎。不同的學生對于鋼琴的理解和敏感度不同,知識基礎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進行課程建設時就要根據(jù)學生的掌握理解能力的不同來進行。對于有天賦善于進行鋼琴學習的學生,教師要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將音樂美與生活結合在一起,陶冶學生的情操,充分利用有利條件。例如,當學生在學習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教師要將這首音樂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生活中的真實情感和事物進行聯(lián)系,使學生能夠更真切地去理解和感受音樂,感同身受地與作者的心靈產(chǎn)生碰撞,對貝多芬的生平經(jīng)歷產(chǎn)生同情與欽佩。從另一方面講,對音樂生活化的感悟也能夠為學生的創(chuàng)作提供靈感。而對于基礎較差、領悟能力不太強的學生,教師就要注重對學生基礎能力的夯實。教師要積極地培養(yǎng)學生對樂理常識的認知與記憶,授課過程中要加強對于知識的講解,在理解基礎之上進行知識的掌握。例如,在進行樂理的教授時,教師可以通過對簡單旋律的演奏,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可感的音符,同時又起到試聽練耳的目的。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優(yōu)化了繁多冗雜的知識,使基礎知識得到了提煉和升華,增加了鋼琴教學的實效性。
二、要轉變教學觀念,調動學生情緒
雖然課程改革的觀念已經(jīng)廣泛地深入到日常的教學實踐當中,但教師的意識觀念卻得不到及時的改變,依舊是“一本教科書幾支粉筆”的上課模式,教師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教學方式也得不到發(fā)展。由此看來,教師觀念的轉變是教育教學中的根本問題之所在。教師要正視自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不僅是受到尊重的教育者,從側面來講也是同學生進行交流的交心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進行換位思考,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去思考學生的想法,滿足學生合理的需要。例如,在進行鋼琴試聽練耳的學習時,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進行競賽,充分利用學生的比較心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比拼能夠充分對學生的潛力進行挖掘,使學生在享受游戲樂趣的同時,又能增加學習能力。此外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通過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來進行肢體上的表演,對音樂的演繹可以讓學生深刻地體會主題思想,使音樂本身更加具體化、形象化。音樂與舞蹈的結合又是傳統(tǒng)的演繹方式,舞蹈的肢體表達賦予了音樂生命力,使音樂更加生動。教師趣味性課堂的建立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發(fā)展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
三、結合多媒體的現(xiàn)代化教學
隨著現(xiàn)代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高科技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進入課堂的突破,課堂越來越現(xiàn)代化、信息化,這些現(xiàn)代技術的引進為課堂增添了活躍的因素。由于鋼琴的教學受到鋼琴本身因素的制約,具有不靈活的特點,而對多媒體的利用則可以克服這一缺點。比如,在進行鋼琴指法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對視頻的放映來進行鋼琴演奏的直觀展現(xiàn),視頻的播放還有另一個優(yōu)點,便是可以慢速放映,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地對鋼琴指法進行研究,優(yōu)化了課堂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另外,多媒體的使用有利于避免教材上的局限,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在進行鋼琴作品曲《天空之城》授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天空之城》電影的放映,讓學生體會到書本所沒有交代的內容,感悟到書本所沒有的思想。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切身體會主人公的遭遇以及不同際遇對主人公心理的影響,讓學生在融入情節(jié),感同身受的經(jīng)歷中介入到音樂世界當中,與主人公產(chǎn)生強烈的心理共鳴,提高對形式美、意蘊美的鑒賞能力。
四、多科目的結合和互相借鑒
教師在平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對學生知識面的擴展,不能單一地依靠課本教材進行教授,要學會變通,靈活地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聯(lián)系多方面實際,對鋼琴音樂進行充分的解析。例如,在進行《藍色的多瑙河》的授課時,教師可以對作者小約翰·施特勞斯進行生平講述,以及他的作品風格和在音樂界的歷史地位,通過對作者生平的了解,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對音樂本身的感受會更強烈和真切。社會、歷史等客觀因素是影響音樂家進行創(chuàng)作的重要原因,社會歷史背景不同使音樂家的作曲風格也會產(chǎn)生很大的不同。音樂是對一個作曲家靈魂的詮釋,它能表達作曲家的情感講述內心世界。例如,十八世紀上半葉的德國戰(zhàn)爭混亂,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作曲家巴赫的音樂大多講述人民的現(xiàn)實生活。他的《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巴赫用這種充滿宗教語調的思維抒發(fā)了人們對戰(zhàn)爭生活的厭惡反感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真實渴望,深刻地揭示了當時人們千瘡百孔的內心世界。另外,巴赫的其他一些作品也表達了作者對世界更美好的希冀。只有對歷史、政治、社會、人文背景有了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音樂本身的真正含義。
五、塑造學生的獨特思維,提升創(chuàng)造力
教師要注重學生內心聽覺的塑造。所謂內心聽覺,是指對所聽音樂的所感所悟,與耳朵相比,它更能領悟到內在的含義。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地利用資源,多聽大師級演奏家的演奏,以此,來不斷地提高敏銳的樂感。同一首歌鋼琴作品曲有不同的演奏方式,學生要廣泛地進行聽練,鞏固對不同演奏風格的把握。在此基礎之上還要求學生對樂譜進行視覺記憶,在記憶的過程中通過哼唱和彈奏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以強化學生的記憶。另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遵循原著的基礎之上進行改變和創(chuàng)新,學生敏銳樂感的培養(yǎng)有利于不同風格之間的靈活轉換,使學生容易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有自己的特色。
總之,提高鋼琴教育的實效性有利于素質教育向更高水平發(fā)展。教師要多用心思,進行合適的課程建設,使學生在融洽的學習氛圍中自由發(fā)展、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斷地進行內心世界的陶冶和審美情趣。在鋼琴教學中,要抓好素質教育的方向,不能停滯不前,沒有改變。通過科學的改進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中的綜合素質不斷上升,完成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鄭堯.淺議如何提高鋼琴教學質量[J]。成功:教育,2010(03).
[2]杭麗華.鋼琴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07).
[3]思籍.高師初等教育中鋼琴教學模式的現(xiàn)狀分析[J].科教文匯:中旬,2011(07).
(作者單位 沈陽音樂學院)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