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麗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應積極探索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融合。在課堂教學中,我嘗試著用形式多樣、五彩繽紛的美術作品輔助數學教育,并在教學設計策略方面做了些研究。
關鍵詞:低年級教學;美術;輔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255-01
數學學科給人的印象就是嚴謹有余而生動不足,但隨著現代教學技術走進課堂,“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滿堂灌”教學方式被慢慢打破,許多教師在努力嘗試運用各種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打破“學科中心”的定勢,跨越學科之間的鴻溝,跳出“用數學教學數學”,是許多數學老師都在思考的問題。
能不能利用美術學科為數學教學服務呢?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五彩繽紛的美術作品能刺激兒童的感官系統(tǒng),還能建立數、圖模型,充分利用圖的形式把數學知識表示出來,從而達到滲透數學美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提高解題能力。我就此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在“畫”中精彩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好的導入方法,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新課導入一定要新穎,有吸引力,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有時教師可以利用自身的教師繪畫基本功,用手中的粉筆畫出一節(jié)課的精彩導入。
在教學一年級《認識鐘表》一課時,我先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個大大的圓,讓學生猜猜老師要畫什么?學生的好奇心一下被調到起來了,有的說,老師要畫太陽;有的說,老師要畫大餅;還有的說,老師要畫西瓜……接著,我就在這個圓上畫了12個大格,有聰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喊出來了“時鐘”,好家伙,一下就抓住了時鐘鐘面上有12個大格的特征,其他孩子在他的啟發(fā)下也想到了就是時鐘。我接著把這個時鐘畫完整:12個數字、時針、分針。學生也在我的一步一步引導下認識了整個鐘面。不需要刻意的情景設計,利用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及原有的知識基礎,我就可以畫出一個精彩導入,一切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二、在“畫”中捕捉生活中的數學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已經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一種具有多維結構的人類活動。因此,教師教學時,要努力讓數學走進生活,使數學生活化,引導學生自己去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領悟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于價值,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
在教學二年級《對稱圖形》后,我設計了一份開放式作業(yè):同學們,對稱圖形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你們能不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細心留意,把它們“畫”下來呢?結果,我發(fā)現學生“畫”中的對稱圖形真是琳瑯滿目,五花八門,動物、植物、各種生活中的圖形都成了孩子們靈巧雙手下的對稱圖形。他們在生活中捕捉數學的“原型”,使知識的學習與現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的知識的現實意義,既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的用途,也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三、在“畫”中探究數學的規(guī)律
在教學《找規(guī)律》一課,為了激發(fā)學生找規(guī)律的興趣和增強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的速效性,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顏色和不同的形象來引導學生去觀察、探究。
在教學中我用紅、黃、藍三原色來繪畫一些學生比較喜歡的小動物,(紅是小白兔、黃是小狗、藍是小鳥,它們都是用簡筆畫的形式來表現的)按照紅黃藍的順序來排列。再讓學生進行觀察探究,這時學生的參與性非常高,都積極地參與觀察和交流,雖是一年級的學生,但是他們很快就能從顏色、動物形象、數量、形狀等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
然后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和圖形來畫規(guī)律,學生在動手畫的過程中,還發(fā)現了許多在備課中我認為學生不能發(fā)現的規(guī)律。這樣學生在動手畫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動手的能力、觀察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
四、在“畫”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
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想象,就沒有偉大的發(fā)現,讓學生打開想象的大門,跨越空間和時間,馳騁飛揚,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練習中,認識了七巧板,我請同學觀賞:屏幕上的幾幅圖七巧板拼成的圖形,一條乘風破浪的帆船。接著顯示圖組一棵老樹、一只烏鴉、一座橋、一間房屋,學生發(fā)出陣陣贊嘆聲。教師問學生這幾幅圖你們聯(lián)想到什么?一學生回答:帆船讓我想起一句詩:“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教師表揚說:“很好”,然后問后面四幅圖呢?全班學生受這位同學的啟發(fā),齊聲朗誦:“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數學課又“變成”語文課,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問:這幾幅圖中一共有幾個三角形?可以如何列乘法算式?用哪句口訣?又從一副畫回到了數學課,原來,數學課也可以如此有趣。
五、在“畫”中尋找解題方法
有些數學應用題較抽象,學生讀了以后難于明白題意,理清頭緒,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紙上畫一畫,借助圖形的直觀作用,引發(fā)聯(lián)想,促進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結合,最終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化復雜為簡單,快速找到問題的答案,理解方法的實質。例如:三年級上冊“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教學,要求出媽媽買一套衣服用了多少錢?可以用兩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其中用倍比方法解答是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這時,線段圖就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幫助作用。借助線段圖的直觀作用,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1+3=4,28×4=112”的意思,根本不需要老師再多加解釋。當求第二個問題:上衣比褲子多多少錢?大部分學生就列出“3-1=2,28×2=56”的算式。就這樣,借助一個簡單的線段圖,很好地引導學生理解了兩種數量之間的關系,倍比方法也就在輕松之中迎仞而解了。
總之,把“畫”引入我們的數學,不僅能給孩子以美的啟迪和熏陶,而且能拓寬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對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快樂與思考中知識能力、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等均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讓我們師生在“美麗的數學世界”中快樂成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