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課程資源;教學手
段;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5—0053—01
新課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有“課本就是一個范例”、“整個大千世界才是學生的教科書”的意識。要改變思想品德課枯燥乏味的局面,全面實施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zhì)教育,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樹立融合、開放、發(fā)展的課程資源觀,整合并優(yōu)化校內(nèi)外各種資源,充分發(fā)揮課程資源的教育功能,豐富教學內(nèi)容,有效落實課程目標。那么,如何科學合理地挖掘課程資源,并找尋其可再生點,使各種課程資源合理利用呢?
一、兼收并蓄,為我所用
1.采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能把文字、圖像等生動地展示給學生,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能提高學習效率。為此,思想品德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加強學習,特別是學習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掌握運用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制作課件的方法,著力推進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
2. 將美文、新聞報摘等有選擇地引入教學。如,北大學生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這篇文章無論從文采還是從事實的說服力上說,都是震撼人心的,將文章引入教學,對于解決“什么是認識自我”、“正確認識自我的重要性”的問題,真可謂迎刃而解,水到渠成。國內(nèi)外社會熱點一直為學生所共同關注,開發(fā)和利用時事熱點資源,往往能給思想品德課增添許多新鮮感,這也是增強課堂教學活力的一個源泉。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如,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搜集社會熱點,開展“課前五分鐘新聞播報”,內(nèi)容涉及重要新聞、社會問題、“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這樣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3.將科學實驗引入教學。這樣,既有效充實了課程資源,又可豐富學生的課堂生活,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對于互動性的增強也是大有好處的。筆者嘗試將“心理測試”、“科學實驗”、“科學猜測”等想象空間大的文本進行改造,分段設置懸念,分層進行展示,讓學生在頭腦中完成實驗、假想和猜測,逐步得出實驗結(jié)果,最后再結(jié)合教學主題巧妙提問,順理成章地達到了“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統(tǒng)一。
二、就地取材,創(chuàng)新教法
1. 文本與圖畫之間有機轉(zhuǎn)換。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嘗試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本中某段文字的理解,繪制成圖畫,從而變成課本插圖。有必要的話,可以匯編成班級《課本插圖集》,讓學生在看、讀、說、寫、畫的過程中,對課堂學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
2. 將漫畫、美術(shù)作品、攝影作品等圖片資源引入課堂教學。如,在講“情緒萬花筒”時,將達·芬奇著名油畫《最后的晚餐》展示出來。在分析畫面中的人物驚恐、憤怒、懷疑等面部表情與神態(tài)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的同時,告訴學生,人的情緒是豐富多彩的。漫畫的最大功能是留有很大的空間讓我們?nèi)ヂ?lián)想,在夸張、諷刺與幽默中感悟、明理。在具體操作時,可采用說漫畫、畫漫畫、展示漫畫、給漫畫取名、給漫畫添加對話及根據(jù)漫畫寫故事等形式激活教學,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
三、 貼近生活,與時俱進
1.將學生身邊的故事引入課堂。中學生都愛聽故事,教師可根據(jù)思想品德教學的特點和需要,選講那些他們熟悉的或與其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故事片斷給學生聽。這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對身邊人、事、物的關注,既能提升其興致,又能使其深入淺出地掌握所學知識。
2. 將學生喜歡的動漫引入課堂。動漫是思想品德教學中較好的課程資源之一。將其引入課堂之中,學生往往能在快樂中接受道理,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如,動漫《小土著人的經(jīng)歷》對“抵制身邊的誘惑”一課的總結(jié)有很好的幫助。
3. 將學生喜愛的口袋書、卡通書等資源引入課堂。它們內(nèi)容輕松,圖畫夸張,故事情節(jié)吸引人,令人捧腹之余又發(fā)人深省。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利用手工或電腦來制作一些主題鮮明的社會生活寫真集,可以是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陋習的漫畫,也可以是弘揚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tǒng)的圖畫,裝訂成漫畫集,成為口袋書。這樣做,一定會給學生帶來嶄新的學習體驗和成就感。
編輯:孟 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