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摘 要: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輸出與互動對其語言習得具有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寬帶的普及,語音及視頻聊天成為一種新型的交流方式。而MSN, Skype, NetMeeting等免費語音視頻聊天軟件也在保證通話質量的同時,最低限度地降低了交流的通訊成本。不少語言學習項目已經(jīng)開設了以語音及視頻聊天為主要或者輔助手段的語言教學,希冀跨越第二語言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地域障礙,實現(xiàn)“隨時隨處”的語言交流。本研究比較傳統(tǒng)第二語言一對一授課與通過Skype軟件進行的語言交流的差異,從中發(fā)現(xiàn)這兩種交流方式對學習者習得以及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影響,并討論兩者的利與弊。
關鍵詞:語音視頻交流;傳統(tǒng)二語課堂教學;二語習得
1 研究目的
本文試圖研究傳統(tǒng)的第二語言一對一授課課堂的語言交流與通過Skype軟件進行的語言交流的差異,從中發(fā)現(xiàn)這兩種交流方式對學習者習得以及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影響,并討論兩者的利與弊。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這兩種二語交際的描述、解釋與比較,探討語音視頻交際的可推廣性。
為此本文設立了如下三個具體的研究問題:
教師在單班課與語音視頻教學中的提問頻率與改錯是否存在差異?
學習者在單班課與語音視頻教學中的主動提問頻率是否存在差異?
學習者對單班課與語音視頻教學的評價是否存在差異?
2 研究方法
2.1 參加者
本研究的參加者包括八名2013年春季在北京美國各大學聯(lián)合漢語中心(Associated Colleges in China, ACC)留學的美國大學習者。ACC成立十余年以來,以其高強度、高標準的課程設置以及只說中文的語言誓約(language pledge)而著稱。同時為了實現(xiàn)高度個人化的教學,ACC每天設置一堂50分鐘到80分鐘的一對一課程,稱為“單班課”。在單班課課堂上,學習者有大量的機會與教師展開討論,進行互動。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大部分( 87.5%)為20與21歲,(平均年齡=20.7, SD = 0.5463);均以英文為母語。75%的學習者在來中國留學之前接受過一至兩年的大學程度中文正規(guī)教育??梢哉f,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具有非常相似的背景。
2.2 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錄像、錄音以及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數(shù)據(jù),所有錄像、錄音收集數(shù)據(jù)的工作在2013年2月完成。參加者填寫調查問卷的時間沒有限制,大致在十分鐘之內填寫完畢。
2.3 研究材料
單班課錄像材料與語音視頻交際錄音材料
單班課的錄像資料來源于學習者與任課教師的真實課堂錄像,教師與學習者的討論內容均按照當天的授課進度嚴格執(zhí)行。當天下午,同一個學習者與同一位任課教師利用Skype語音視頻軟件進行30分鐘的討論與互動,討論的主話題與當天上午單班課的相同。從這些錄像與錄音材料中,我們得到了如下變量:
1 教師在單班課與語音視頻教學中的行為變量:
A.教師提問頻率 The frequency of teachers questions.
B.教師改錯頻率 The frequency of teachers corrections.
2.學習者在單班課與語音視頻教學中的主動提問頻率 The frequency of students initial questions.
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請學習者就他們所經(jīng)歷的單班課與語音視頻課在如下方面分別給予評價:
1.聽力理解
2.自我表達
3.師生互動
4.教師改錯
此外,學習者被要求用文字形式回答他們更喜歡哪種授課方式,同時給出理由。
3 研究發(fā)現(xiàn)
研究問題1:教師在單班課與語音視頻教學中的提問頻率與改錯頻率是否存在差異?
本研究對教師提問頻率與教師改錯頻率變量實現(xiàn)配對樣本t-test后獲得結果如下(見表一、表二):
如表一、表二所示,兩組的t-test結果差異不顯著(Sig. of t >α 值0.05),此外該兩組變量的置信區(qū)間包含零數(shù)值。由此得出結論,教師無論在單班課上或是語音視頻教學中的教學提問頻率與改錯頻率無顯著差異。
研究問題二:學習者在單班課與語音視頻教學中的主動提問頻率是否存在差異?
本研究對學習者主動提問頻率變量實現(xiàn)配對樣本t-test后獲得結果如下(見表三、表四)
如表三、表四所示,該組的t-test結果差異不顯著(Sig. of t >α 值0.05),此外該組變量的置信區(qū)間包含零數(shù)值。由此得出結論,學習者無論在單班課上或是語音視頻教學中的主動提問頻率無顯著差異。
研究問題三:學習者對單班課與語音視頻教學的評價是否存在差異?
本研究對學習者給予的單班課與語音視頻教學的評價實現(xiàn)四對配對樣本t-test后獲得結果如下(見表五、表六)
如表五、表六所示,第一組及第三組的t-test結果差異顯著(Sig. of t <α 值0.05),此外該兩組變量的置信區(qū)間不包含零數(shù)值。由此得出結論,學習者對單班課與語音視頻課堂上的聽力理解、師生互動評價的差異顯著,而對自我表達與教師改錯的評價差異不顯著。
4 討論與結語
以上三個研究問題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教師在單班課與語音視頻授課時,他們的提問頻率與改錯頻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差異,也就是說,同一位教師保持了相似的教學與交際行為,并未因為語音視頻這種遠程的交流環(huán)境而減少自己對學習者的提問數(shù)量或者改錯的次數(shù)。學習者的主動提問頻率在這兩種課堂中的差異也不顯著,并不因為缺少了面對面的真實交際環(huán)境而不愿意主動向老師提問。
在比較單班課與語音視頻授課時,學習者對語音視頻交際過程中的聽力理解與師生互動的評價均低于單班課(分別下降了1.6250與1.8750);而對自我表達與教師改錯的評價卻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差異。這說明在學習者看來,單班課在第二語言輸入與互動上較語音視頻授課更勝一籌,但是在自我表達與接受糾錯方面,學習者并未感到明顯的不同。
由此可見,雖然所有的學習者都聲稱他們更喜歡傳統(tǒng)的面對面的一對一交流方式,然而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顯示教師的提問頻率與糾錯頻率在單班課與語音視頻授課時并無顯著的差異,學習者的主動提問頻率也保持了一致性。此外,學習者自我感知中的表達和對教師糾錯的反應也無顯著差別。因此,在面對面交流無法實現(xiàn)的情況下,語音視頻授課不失為一種理想的二語交際手段,也可以成為對傳統(tǒng)的二語課堂有益的補充。
參考文獻
[1]Brown, D.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New York: Longman.
[2]Ellis, R. (1999). Discourse-control and the acquisition-rich classroom. In W. Renandya and G. Jacob (eds) Learners and Language Learning.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3]Richards, J. et al. (2000)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