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銀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堂要呼喚個性化,提倡學生在閱讀中的多元感悟,提倡教師在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下,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本文認為在語文教學中要體現人文性,就應: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和體現“感染”二字;課堂互動,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科綜合化,加強多學科滲透;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語文活動。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性;感染;獨特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堂要呼喚個性化,提倡學生在閱讀中的多元感悟,提倡教師在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下,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而語文教材多是由一篇篇文章組成的,學生接觸到的語文都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內容具有包容性,學生對其反應,必然呈現多元的特點。
在語文教學中,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已不再是唯一目的,喚醒學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將成為語文教育的核心內容,并伴隨語文活動的始終。因此,要求語文老師在課文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下,鼓勵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在學生的自主感悟中,擴充文本的人文內涵。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人文性呢?
一、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和體現“感染”二字
(一)文本的感染作用
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首先是以文本為載體的,以文本為依托的,學生在自主、獨立的閱讀中自然能體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能授予,人文精神只能體悟和感染,讓文本自身去感染學生。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紀實散文,語言抒情優(yōu)美,情感真摯,有很強感染力。又如吳晗《談骨氣》、富蘭克林的《哨子》等,那發(fā)人深思的議論,對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開始形成時期的初中生來說,有很好的教育意義。青年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是在閱讀優(yōu)秀作品中潛移默化熏陶而成的。
(二)教師的感染作用
一個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師,在他的課堂上,學生自然而然地感染到了這種人文精神。如教學《醉翁亭記》《桃花源記》,要激發(fā)學生情感,讓他們深情地去領悟古代優(yōu)秀文化中的傳統思想及豐富的哲理。在教學許多文質兼美的佳作時,教師的責任應是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為自己的情感。
如講《最后一課》小弗朗士覺得今天法語易學,是因為韓麥爾先生“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的一番教導,使一向不愛學習的小弗朗士明白學習祖國語言的偉大及作用,深悔以前的不學好語言,產生了對學習好祖國語言的強烈愿望。讓學生在這樣一個極具感染的極富哲理的語言環(huán)境中,體會學習祖國語言的重要性,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二、課堂互動,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每一篇課文,每一個命題乃至種種社會現象的理解也是多元的:這是一種客觀事實,教師在認識“多元”這一客觀現實的基礎上,一定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對于學生這種既是“自己的”又是“獨特的”體驗,教師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
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有學生提出這樣的體驗:菲利普夫婦的做法,大家總認為是自私、冷酷、虛偽的,其實我們如果認為他們作為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這是辛酸無奈之舉,也未曾不可。對學生的這種見解,教師應給予充分尊重、理解、鼓勵,甚至欣賞。當然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握文章主題,也就是把握文章教學內容的真正價值取向。在課堂教學中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思辨時間,充分地發(fā)表見解、相互辯論,在讀中感,在思中悟,在辯中明,在說中得。學生是有理想、有情感的生命個體,有著不同的個性特點,對作品有不同的見解。
三、學科綜合化,加強多學科滲透
教育是以培養(yǎng)人的審美情感為核心的社會活動,一個人只有感到學習樂趣,體會到學習的美,使這種感受出自內心,才能進入內心,從而搞好學習。在我校啟動開展“以美益智、促學生全面發(fā)展”課題研究中,學科間的融合、滲透,就得到了全面落實。在語文課堂上,經??梢砸姷叫蜗笾庇^的簡筆畫;聽到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歌聲;輕松愉快的課中操;有趣的小實驗。地理、生化等知識的傳授,學生的知識面廣了,智力得到了開發(fā),潛能也得到了啟迪。
在教學《向沙漠進軍》《消逝的仙湖》這類涉及生態(tài)環(huán)保的課題時,可滲透到地理學科與生物學科中,使學生“溫故而知新”,通過聯系提高對生活的認識——對環(huán)境要素的理解,對生態(tài)平衡的保護,對“污染水源、亂砍濫伐、肆意行獵”的后果有深刻的認識,進一步領會“造福子孫”的內涵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意義。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許許多多生態(tài)與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關系。
四、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語文活動
要充分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動手、動口、動腦能力)培養(yǎng),調動其主動學習的興趣,要改進教學方式,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活動形式。如辯論、競賽、課本劇等方式,充分運用掛圖、錄音、錄像、多媒體、電視、自制教具等教學手段,化抽象為具體,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如講授《水調歌頭》等采用多媒體等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效果。教育實踐證明:從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入手,是使學生、教學、教育取得成功的最好辦法。
語文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利用選修課程的拓展性,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基礎,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的基本訓練。如書法、作文、誦讀、文學鑒賞、文化常識等,或側重于情感熏陶,或側重于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或側重于審美情趣的引導。要利用活動課程的實踐性原則,積極開展讀書、演講、辯論、參觀、訪問等活動。以此為根基,引導學生兼收并蓄,了解和學習世界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造學習的人文氛圍,使我們的人文教育既有中國特色,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總之,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一項艱巨而長遠的工程,要真正揚起語文教學的“人文”風帆,必須轉變觀念,開闊視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導學生關注“人文”,走近“人文”,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雙飛,去迎接語文教學的真正春天!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