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嬌嬌 徐維貞 殷曉丹
摘 要: 中式菜肴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發(fā)展,中西菜肴的翻譯起著越發(fā)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接受美學的思想為依托,結合中華飲食文化的美學特征,具體探討中式菜肴的翻譯策略,以期豐富中式菜肴翻譯研究,促進中式菜肴的傳播。
關鍵詞: 中式菜肴 翻譯 接受美學
一、引言
作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華飲食文化的美不僅體現在味道上,還體現在既具有寫實風格又具有寫意筆調的命名上。但是,中式菜肴的翻譯往往不盡如人意。鑒于中式菜肴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烹飪特點,從接受美學角度研究其翻譯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以接受美學的思想為依托,結合中華飲食文化的美學特征,研究接受美學視域下的中式菜名的翻譯。
二、中式菜肴翻譯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日益活躍,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走進中國。中國美食代表著中國的文化,有其無可替代的文化特征性。然而,國人對中國菜肴進行的翻譯往往不盡如人意。
(一)缺乏了解造成的誤譯和錯譯
在中國,幾乎每一道菜名都有其獨一無二的來歷和文化背景,但有些譯者在對菜名的文化內涵不甚了解或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翻譯,難免造成誤解。
(二)列舉式的逐字逐詞造成的冗長
一些譯者基于自身對菜肴原料、配料及制作方法的了解,一股腦地將它們全盤托出。這種譯法雖然能夠達到直接清楚地了解所述菜肴的目的,卻顯得過于冗長。例如有人把揚州的“五丁包子”翻譯成了“Baozi Stuffed with chicken,pork,bamboo,trepang and prawn”。
(三)模式僵化造成的生硬語言
在菜肴的翻譯中,生硬是一個容易出現的問題。如“童子雞”在眾多菜單中都被譯成了“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紅燒獅子頭”被翻譯成了“Red burned lion head”等。其實翻譯的過程猶如長征,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行李太多只會拖住手腳,成為束縛。
三、接受美學與翻譯
(一)接受美學
接受美學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在德國誕生的一種文學研究領域的新方法論,由德國茨坦斯大學文藝學教授堯斯(Hans Robert Jauss)提出。通過問答與解釋的方式,研究創(chuàng)作與接受和作者、作品、讀者之間的動態(tài)交往過程,把審美經驗放在社會歷史的條件下考察。
(二)接受美學對中國翻譯界的影響
接受美學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傳入中國,一經傳入就在我國學術界產生了強烈的反響。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許多中國學者開始應用接受理論中的一些觀點研究接受美學對翻譯的啟示。正如堯斯所指出的:“在作者、作品與讀者的三角關系中,讀者絕不僅僅是被動的部分,或者僅僅做出一種反應,相反,其自身就是歷史的一個能動的構成?!?/p>
四、接受美學視閾下的中式菜肴翻譯策略
從接受美學角度探討中式菜名翻譯策略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更好地探討中式菜名翻譯,在接受美學視域下,筆者提出三種翻譯策略:異化法、歸化法和異化歸化相結合。
(一)異化法
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形》中提到“異化法是對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壓力,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因而,在大多時候,中式菜名的翻譯主要以異化法為主。比如以宿遷地方菜肴為例,在翻譯諸如黃狗豬頭肉此類菜名時,要注意加上該人物的簡短介紹加以解釋,此類菜名是為了紀念菜的發(fā)明者或相關的歷史人物。因此可將其譯為Hanggou Bath Chap-highly praised by Emperor Qian Long。
(二)歸化法
運用異化法有助于保留原語文化,但是當異化法無法準確地翻譯菜肴名稱時,歸化法便可以發(fā)揮獨特的優(yōu)勢,在翻譯此類菜肴名稱時主要采用意譯法及文化替代兩種策略。
部分中式菜名主要以寫意為主,而西餐主要以寫實為主,因此在翻譯此類名稱時,要運用意譯法。例如,“龍鳳呈祥”這道菜,如果譯為“l(fā)ucky dragon and phoenix”,則不能引起外國人的共鳴,而將其翻譯為“Stewed snake and chicken”,則能更好地將美好的意境傳達給受眾,傳達出修飾之美。
比利時語言學家Verschueren曾提出,順應性是指語言使用者能夠從可供選擇的事項中作靈活的變通。在菜名翻譯時,在直譯方法不可取的情況下,譯者可以采取替代的方法,這樣既能使外國人一目了然,又符合西方文化特點。例如咖喱雞可譯為“curry chicken”,叉燒可譯為“barbecued pork”。
(三)異化與歸化翻譯策略相結合
異化策略能更清晰地反映中式英語的特點,有時生硬地直譯,難免造成文化沖突;歸化策略中主要采取意譯的方法,但其以犧牲源語所附的文化氣息為代價。因此,在有些中式菜名英譯的過程中,可以將異化和歸化策略相結合。例如,翻譯宿遷特色菜螞蟻上樹,若直接采用異化法,將其翻譯成“A pile of ants climbing the tree”,則外國友人會一頭霧水。為了符合外國人的思維習慣,讓他們更好地了解菜肴本身的文化韻味,采取兩種翻譯方式相結合,英譯為“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這樣更自然貼切。
五、結語
中式菜肴不僅是一種美味的消費品,更是一種文化的體現。文章結合當地宿遷菜肴的特色,從接受美學的視域出發(fā),以受眾審美心理可接受度作為翻譯標準的評價標準之一,探討了一系列翻譯策略和技巧,從而讓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其中的巧妙,以期拋磚引玉,希望廣大學者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47.
[2]沃爾夫岡·伊賽爾.閱讀行為[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18.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