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風茹
摘 要: 生物是一門與現實聯系緊密的基礎自然學科。初中生物應用案例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生物知識體系,增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案例教學的一般過程是:案例呈現及問題的提出、案例分析及討論、案例的評價與總結。
關鍵詞: 初中生物 課堂教學 案例應用
生物是一門與現實聯系緊密的基礎自然學科,在初中階段,學好生物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學好生物學科是極為重要的。
在現階段,初中生物學科主要停留在教師單調講授和灌輸的教學方式上,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傳統教學方法中,教師不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只是單純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造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不足。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幫助學生構建初中生物體系,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由于案例教學特有的優(yōu)點,廣大教學工作者應摒棄傳統教學手段,將案例教學應用于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筆者根據多年的初中教學經驗,談談自己對案例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實踐的建議。
一、案例教學的含義
案例教學就是通過創(chuàng)設與教材相關的生物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引導學生對這些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從而得到相應的結論,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增長見識和能力,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并且教師可以通過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化抽象為形象,學會積極思考問題,探索原理,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抽象概念和定義,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案例呈現及問題提出
案例可以作為引入理論知識的手段,也可以在理論知識講授后鞏固基礎知識。案例的呈現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案例,如利用圖片、文字、音頻、聲音等將含有抽象理論知識的案例表達出來,給學生全方位的感受。也可以通過閱讀、學生表演等多樣形式與案例材料有效結合起來。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對生物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筆者在講解蒸騰作用的內容時,筆者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了一個小實驗。首先用多媒體、圖片配解說等手段為學生展示實驗步驟、實驗情況,然后按照實驗步驟將兩組實驗植株在陽光下放置兩個小時,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發(fā)現,葉子上套有塑料袋充滿水蒸氣,同時,錐形瓶中的液面明顯下降,另一株則沒有明顯現象。隨后引導學生比較兩者的異同點,并根據實驗現象提出問題。
三、案例分析討論
案例提出后,教師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將學生的問題匯總。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案例中傳達的問題。并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個人和小組的見解及對問題的解決方法。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處于引導者地位,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教案,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避免課堂出現冷場現象。
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案例和分析案例的能力。對案例進行優(yōu)質高效的閱讀,是讓案例教學順利進行的基礎,同時,也是小組討論、學生自主提問的前提條件。學生在上課前對教材進行預習,初步掌握課堂將要學習的理論基礎和抽象概念,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分小組討論體現了團隊精神和集體智慧。團隊討論不僅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而且可以給每一位同學討論案例提出看法和見解的機會。討論形式應該由教師選擇,然后每一組選出一個小組中心發(fā)言人,確保討論效果。參與效果分為有效參與和無效參與。無效參與主要是學生重復他人意見,無理由地贊同,或者偏離主題,沒有提出有用的知識。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學生的生物學習基礎和理解能力都不一樣,有些同學只能找到表面的信息,有的同學則能挖掘到更深層次的含義。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相互帶動,揭示案例中的內部聯系。建立起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即使學生的答案有些偏頗,教師不應急于否定,而是充分運用引導手段,讓學生自己反省,在錯誤中反思,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的環(huán)境下討論學習。
四、案例評價總結
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尚不足以讓學生對自己有個客觀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學生認識自己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要認真對學生進行評價。對于討論中表現突出的同學要予以表揚,對于有獨到見解的同學要保護其創(chuàng)新想法,對平時發(fā)言不積極的同學要采取鼓勵手段。教師應積極面對同學的典型錯誤思路,給予正確評價,讓學生從中受益,得到啟示。教師在對案例進行評價總結,應指出學生在分析案例、探究問題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并予以補充,拓寬學生思維,讓學生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從感性理解上升為理性層面,從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總之,案例教學比起傳統教學方式,更適用現代科技和社會發(fā)展,它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中的填鴨式教育,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汪津.初中生物教學案例[J].中學生物學,2010(6).
[2]洪勝康.初中生物案例教學設計[J].華夏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