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明
摘 要:生命課堂,較之于傳統(tǒng)的課堂,它更強調(diào)的是課堂上生命個體的自由“擴張”,專注于與學生對話過程中的智慧生成,支撐在教師對課堂的“信手拈來”?!罢n感”,就著眼于教師個體的文本開發(fā)能力、情感投入程度、教學技巧的靈活運用等。
關(guān)鍵詞:課感;課改實驗;生命課堂
“課感”,就是一個教師在教學時候的“感覺”,簡而言之為“課感”,它泛指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課堂生成的處理能力、生命關(guān)照的真實程度等。生命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課堂為陣地,開展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充滿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動,形成有智慧和德行的人。
本文試著結(jié)合語文課堂教學實踐進行相關(guān)評析,并做關(guān)于生命課堂敘事的“微”思考。
一、課感,來自于情感
課堂上,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孩子們進入課堂,是一
次精神的洗禮,生命的旅程。教師就要善“調(diào)情”、善“投情”、善
“溫情”。
課堂觀察:在教學《月光啟蒙》一文的最后一段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教師和學生一起根據(jù)原文創(chuàng)作了這樣一首詩歌“感謝您,我的母親,是您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jié)庥舻脑娗?;感謝您,我的母親,是您讓明月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
在文章的最后,老師還結(jié)合圖片,播放音樂,出示了這樣一段文字“她安詳?shù)刈谔僖卫?,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微風吹亂了母親的滿頭白發(fā),如同故鄉(xiāng)的天空飄滿愁絮……母親失去了記憶,而我心中卻永遠珍藏著那一輪明月……”
音樂中飄蕩出一段段文字,那是對生命課堂的再譜曲。
再造一個文本,再續(xù)一段情感。
這樣的課堂,真情流露,是知性的;這樣的課堂,情意濃濃,是感性的。
二、課感,需要對教材進行適度的“深加工”
案例分析:做一個教材的建設者
某套省編語文教材一年級漢語拼音“d t n l”這一部分的教學內(nèi)容,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將圖與相關(guān)的音節(jié)用線連起來:一個小朋友趕豬時,口里發(fā)出什么聲音(lē)?拖拉機會發(fā)出什么聲音(tū)?這兩個連線的題目本意是讓孩子鞏固一下前面學過的聲母和韻母。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由于這兩張插圖所呈現(xiàn)的生活情景實在讓孩子無法聯(lián)想起來,更別說完成題目了。結(jié)果是讓我們的孩子無所適從,甚至連我們的老師都覺得有點勉為其難。原因是,由于我們都生活在城市,并且生活范圍有限,趕豬這檔子活兒,很少有人知道趕豬時發(fā)出的聲音。再說拖拉機,我們也很少見到。
從這個教材例子的編排,我們清晰地看出,編寫者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這些生活情景與這道練習題的答案對接,完全是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fā),然而,卻難為了我們的孩子、老師。
對于教材的開發(fā),我們要有建設者的眼光去挖掘。筆者認為教材的開發(fā)、編寫一定要有一線老師的參與。因為他們最了解孩子喜歡讀什么,看什么。教材的開發(fā),一定程度上來說,一線老師應該享有話語權(quán)。
因此,教師的研究意識和實踐感悟積累程度決定了教材建設的深度與寬度。面對教材,我們應以積極的心態(tài),做教材的建設者。
三、課感,一種情意的生長
課堂實錄:《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的教學
片段:
出示: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
師:父親想說什么呢?請你把自己當作李大釗,設身處地地想想,他會對夫人、孩子說些什么呢?
生:夫人,千萬別忘了在革命勝利的那天,把勝利的消息告訴我,讓我含笑九泉。
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生:夫人,我可能不能和你在一起了。以后的路,就靠你自己了。不過,你要記住,革命終將勝利!
生:夫人,這也許是我們的最后一面了,下次見到我的消息也許是在報紙上了。你要好好教育孩子,讓他們將來繼承我的事業(yè)。
生:夫人,我不能幫你照顧孩子了。期盼來世吧!眼見得,革命的重任落在了你的肩上。
生:夫人,平時我只顧工作,冷落了你,我愧對你呀!但愿有來生,我一定好好補償!你要化悲痛為力量,好好撫養(yǎng)孩子。讓他們早日成材!
師:情深深,意濃濃。革命伉儷淚滿襟;道不完,離別情,黨的事業(yè)終有人!
生:星兒,我為你今天在法庭上的表現(xiàn)而自豪!你的成長使我快樂,使我充滿信心!
生:星兒,不要為爸爸傷心。記?。∥沂菫槿祟悅ゴ蟮母锩聵I(yè)在奮斗,你要勇敢,你要堅強!
生:星兒,以后一定要聽媽媽的話,照顧好自己的妹妹,要認真讀書,將來為革命事業(yè)出一份力!
師:有的人雖然死了,但他還活在人們的心中——因為他的死重于泰山。
一個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在向我們走來,一個慈祥的父親在與心愛的孩子叮嚀,一個“不稱職”的丈夫在向愛人話別。真讓人潸然淚下!
無論是迫于升學的壓力,還是來自于現(xiàn)實的需求,我們的生命課堂在課改的腳步聲中愈發(fā)艱難。但是我們還是需要有一種“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氣度,練好內(nèi)功,把持課堂。
“課感”,只揀兒童多處行。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勝浦實驗小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