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舟 羅威
摘 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信度是思政理論課能夠入腦入心的基本要求。要提高信度,必須做到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合理轉化,史論結合理論密切聯(lián)系實際,師生互動,調動學生的思考主動性,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手段,增強理論的課感知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信度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9-0300-02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信度,主要指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fā)展,學生的思想進步和綜合素質拓展是衡量課堂教學信度的唯一尺度。如何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教學信度?
一、努力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提升理論教學的生活化
目前,高等職業(yè)院校使用的教材皆是教育部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理論工程的教材,主要有兩門課程,分別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從教材編寫的角度,它要有嚴密的邏輯結構和理論闡述,學術化和書面化的論證思考多于生活化的考慮,因為它是教材。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深刻把握教材,很好吃透教材內容和精神,努力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提升理論教學的生活化,這是課堂教學信度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論》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實際環(huán)節(jié)中,首先教師要把握這一章節(jié)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把握其理論精神?!缎旅裰髦髁x革命論》是毛澤東思想重要內容,它主要是關于中國共產黨如何在近代中國進行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奠基之作。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用問題導向法,使學生進入課堂教學中來,如“革命是什么”、“為什么要革命”、“革誰的命”、“誰來革命”等系列密切聯(lián)系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很好地將新民主主義革命論的教材內容轉向課堂教學內容,并實現(xiàn)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互動。在這一些列問題的解答中,學生自然地感觸到近代中國的國情,深刻理解近代中國的悲慘命運。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東方大國,無產階級如何發(fā)動群眾,必須結合1840年以來的中國人民英勇卓絕的斗爭,細致地呈現(xiàn)近代中國人民的斗爭史,課堂教學的歷史厚度和感染力就不言而喻了,學生絕不會乏味困頓,這樣就很好地實現(xiàn)了教材體系的科學理論闡述向鮮活的生活化教學轉化。
二、史論結合,理論教學密切聯(lián)系現(xiàn)實,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提升理論教學的生活化,這是做到課堂教學信度的第一步,順利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課堂教學規(guī)律得到合理地利用和發(fā)展。然而,要很好地真正地做到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高職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課程,解決課堂教學問題: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過程中較為普遍地存在著脫離實際,針對性不夠,無法與學生的思想產生共鳴的問題。對高職院校注重技能培養(yǎng)的教育大環(huán)境來說,政治理論課教學空洞的說教,教學流于形式,往往是學生從心底里有抵觸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表現(xiàn)很冷漠,教師埋怨學生不愿意學,甚至有人懷疑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必要性。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極大的困惑,也是困擾廣大思政教師的難題,這一問題的查找和解決,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信度和效度的根本所在。
史論結合,理論教學密切聯(lián)系現(xiàn)實實際,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這是破解信度不足的根本之道,唯有如此,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說教轉變視角,由“灌”變“導”,課堂信度不足就會迎刃而解。以新民主主義革命論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中善于運用歷史來論述論證理論,并且將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很好地結合。例如黨的十八大勝利閉幕以后,全國上下共同探討中國夢,中國夢是我們現(xiàn)時代國家發(fā)展和個人發(fā)展的重大政治熱點,與每位同學息息相關。教師由此筆鋒一轉,在暢談中國夢的同時,不要忘記中國夢從何時開始?中國夢的目標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逐步向現(xiàn)實邁出堅定的步伐?在闡述時代熱點中國夢,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夢的歷史起點,從而進入近代中國國情教育,分析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民族解放和獨立;二是民族富強和國家強盛。為完成這樣偉大的歷史任務中國人民不懈努力,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嘗試,最終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在這樣的歷史宏偉畫卷中,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是很幸福的,所以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倍加努力!從而,教師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與動力,實現(xiàn)理論說教到情感疏導,由“灌”變“導”,水到渠成。
三、以學生為本,調動學生的參與度,落實課堂教學學生主體地位,是解決課堂教學信度的正道之舉
首先,教學前充分備學生。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思政課教師教學的過程就是讓思想綜合課教學理論內化為學生的信仰,外化為行為的過程。離開學生的思想互動和觀念內化,教學就成為空中樓閣,失去其存在的價值。高職生是一個特殊的大學生群體,其理論學習自覺性和興趣不濃,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學習的目標和自信心不足。基于高職生的基本學情和自身特點,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必須有效結合學生實際,深入到學生中間去,了解其生活和思想成為其知心朋友。因此教師要首先放下架子,和學生打成一片,對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動態(tài)一清二楚,對學生思想困惑了如指掌。在教學中就可有的放矢,就水到渠成。教學效果將事半功倍。
其次,教學中密切分析學生思想實際。課堂教學中,思政教師要勤于處在講臺之下,處于學生中間,狠抓學生的出勤率、抬頭率、入心率。出勤率,就是保證學生到課,不隨意缺課,這是第一步。抬頭率,就是思政課教師上課時,受學生的關注度。如果教學分離,學生在課堂睡覺、玩手機、開小差或做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情,那么思政課堂教學就是在做無用功。出勤率、抬頭率是調動學生參與度的基礎。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做好基礎之后,接下來學生的入心率就是內核了,它是思政課信度的根本體現(xiàn)。入心率,特指思政課教學內容學生的消化比例和接受程度,它是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外在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