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濤
摘 要:通過城市軸線對城市空間進行整體組織的規(guī)劃方法,在古今中外許多大城市的規(guī)劃案例中都得以運用。將以人行道作為切入點,選取巴西利亞、巴黎、世紀大道三個城市軸線案例,對城市軸線的社會交往功能進行研究,分析城市軸線的交往與人行道的關系,并探討具有怎樣空間設置特點的人行道才能有助于實現城市軸線的社會交往功能。
關鍵詞:城市軸線;人行道空間;社會交往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5-0135-03
一、問題的提出——城市軸線缺少社會交往
通過城市軸線對城市空間進行整體組織的規(guī)劃方法,在古今中外許多大城市的規(guī)劃案例中都得以運用。一些著名的城市軸線推動了城市形成,見證了該城市的壯大和發(fā)展。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城市規(guī)模日益擴大。城市軸線作為城市整體布局的核心規(guī)劃直線,便當仁不讓地出現在許多大城市的規(guī)劃版圖之上。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城市,依據自身的自然、文化等特點對自身進行規(guī)劃設計,因此不同的城市軸線顯現出了風格相異的特征,也承擔著不同的城市職能??偨Y一些著名城市軸線案例,我們不難發(fā)現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城市軸線一般都是城市的交通主干道,承擔繁重的交通職能,因此許多大城市的城市軸線都是寬馬路,延伸長、路面寬大是其首要特征。如北京新中軸線(長25公里,寬約1公里);巴黎軸線中的香榭麗舍大街(有兩道8線行車的大馬路)是巴黎最為繁忙的主干道。其次,儀式性和政治性。城市軸線大多與一些特殊的城市職能相聯系。如:北京的新中軸線“超長尺度的外部空間滿足了閱兵和游行的需要”[1]90;華盛頓國會——白宮軸線“豐富的空間變化”[1]91體現了美國的民主思想。此外,城市軸線也大都是景觀軸。如柏林軸線上的紀念性景觀勃蘭登堡門及其周邊的蒂爾加滕公園;浦東世紀大道也是典型的園林景觀與交通干道結合的案例。
總體而言,城市軸線是寬大的交通干道,它具有很高的秩序性、發(fā)揮著強大的儀式功能。筆者發(fā)現,對城市軸線的探討,很少涉及其社會交往功能。那么,城市軸線真的缺少社會交往嗎?本文將對城市軸線的社會交往功能進行探討,并分析城市軸線如何才能實現良好的社會交往功能。
二、研究對象及內容
通過對國內外一些著名的城市軸線案例的研究,筆者發(fā)現不同的城市軸線周邊的社會交往程度是不盡相同的。而人行道的設計關系到城市軸線社會交往的活力。例如,巴西利亞軸線由于“重車輕人”的烏托邦式的設計,導致了其城市軸線沿線社會交往程度普遍較低;而巴黎軸線、上海世紀大道則恰恰相反,其人行道的設置增添了軸線活力;香榭麗舍大街的人行道在改造前后,也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社會交往程度??傊偨Y典型的城市軸線案例可以發(fā)現,人行道及其空間設置是決定道路社會交往最關鍵的因素。
因此,本文將以人行道作為切入點,選取三個典型的城市軸線案例(巴西利亞、巴黎、世紀大道)對城市軸線的社會交往功能進行研究。首先,通過分析巴西利亞軸線社會交往程度偏低以及巴黎軸線人行道改造前后的社會交往差異的原因,來論證城市軸線的交往與人行道的設置與否密切相關;之后,以上海世紀大道軸線的實證研究為例,探討呈現出較好的社會交往的城市軸線人行道具有哪些空間設置的特點?對人行道進行怎樣的設計,才能有助于實現城市軸線的社會交往功能。
三、忽視人的尺度和交往——對巴西利亞軸線的批評
為了分散原首都的職能,巴西政府于1956年將首都遷至中部荒野。新都巴西利亞就此開始了“開墾式”的城市建設,可以說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人造城市”[2]13。巴西利亞的設計遵循雅典憲章的原則,沿著東西、南北兩條軸線展開,城市格局如一只巨鳥,亦或像一架巨型飛機[3]22。東西軸線上坐落著象征國家權力的總統(tǒng)府、議會、法院等,具有極強的政治意涵;南北軸線兩側的用地功能則主要是商業(yè)區(qū)、住宅區(qū)、使館區(qū)[1]91。
巴西利亞軸線是現代城市規(guī)劃案例之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個。由于這是一座完全“拔地而起”的城市,它更像是一個設計師筆下的藝術品、一個理想中國度,而不是一個將城市功能和現實的城市生活有機融合在一起的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空間。因此,不少學者都指出“巴西利亞規(guī)劃正是從個人的純粹理性出發(fā),忽略了……居民的多種需要的復雜性,忽略了城市是一個巨大復雜的綜合體,以至于這兩個城市更有點像天堂中的理想國——烏托邦”。建筑批評家休斯也認為這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噩夢”[2]14??偟膩碚f,巴西利亞最為欠缺的一點就是忽視了人作為城市主體的存在。
巴西利亞最為忽視人性尺度之處在于兩條城市軸線的規(guī)劃設計上,人行道被排除在軸線的組成要素之外。兩條軸線都是以高速路為道路骨架、以汽車為交通系統(tǒng)的主要載體,以汽車交通為首要考量。與城市的十字形交叉結構相適應,機身是城市的交通主軸,是一條長約8km,寬250m的大道,向南北方向延伸長達16km的“兩翼”是平坦的立體公路。其他城市道路將城市用地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專區(qū),市內道路均立體交叉,不設置紅綠燈[3]22。
人行道的缺失蠶食著城市軸線正常的社會交往功能。由于沒有街道,只有公路,人的出行必須依靠汽車來完成,人們缺少在外駐足、停留、小憩、活動的條件。因此,巴西利亞自然就成了一個在社會交往方面有著“先天缺陷”的城市。不少親臨巴西利亞的人都會有“中央車站是巴西利亞少有的人氣旺盛的場所”,“感覺就像踏上了另一個星球”之類的調侃[2]13。
總之,沿著巴西利亞軸線的規(guī)劃設計,過分依賴汽車交通和忽視人性尺度,人行道的缺失使其成為一個對步行者缺乏善意的城市,這也直接導致了城市的社會交往程度較低??梢钥闯?,城市軸線人行道的缺失對于城市而言就是一場災難。
四、人行道改造前后的香榭麗舍大街——混亂與活力
巴黎城市軸線是西方城市軸線的典型代表。巴黎有南北和東西向兩條主要的城市軸線。東西軸線連接的盧浮宮、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等,是巴黎城市主軸線。香榭麗舍大街位于東西軸線的中段,全長1.8km,寬約70m,車行道兩側各有約20m寬的人行道[4]123,是世界最為著名的城市街道之一。在九十年代改造前后,香榭麗舍大街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tài),而這次改造的重點就是人行道。
在人行道改造前的20世紀80年代,香榭麗舍大街曾一度比較混亂,地面停車給行人造成極大的不便。城市規(guī)劃設計者們痛心地指出,香榭麗舍也難免大都市街道的通病,最大的問題是行人與車輛關系位置顛倒,人行側道一半以上停放著各種車輛,加之交通擁塞,行人行走受阻。
人行道改造工程始于1992年,工程旨在恢復散步大道原貌,為行人騰出活動空間。內容主要有:興建停車場,釋放被占人行道(由12m拓寬至24m);重鋪人行道路面,統(tǒng)一街道的整體風格;加種景觀樹木;重置路燈、長椅等公用設施;在最靠近建筑的5m范圍內,沿街餐館可設玻璃屋和露天桌椅提供餐飲服務[4][5]。
人行道改造完成后的90年代,原先人車地位倒置的情況得以改善,拓寬了人行道的面積,使得行人步行的空間范圍擴大;增加了露天咖啡館的面積,使得人們得以駐足停留,閑聊小憩,增強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可能性。總體而言,人行道改造前后,香榭麗舍大街所展現出的社會交往程度截然不同。顯然,人行道經過改造后的城市軸線更具有活力。由此可見,城市軸線若要發(fā)揮出良好的社會交往功能,除了人行道這一必要條件外,更為關鍵的是對人行道空間合理的規(guī)劃和設置。
五、公共“客廳”——浦東世紀大道人行道上的社會交往
(一)對世紀大道的質疑
世紀大道是一條橫貫浦東的景觀大道,它連接陸家嘴金融貿易區(qū)和浦東新區(qū)行政中心,全長約5.5公里,寬100米,設12個車道和中央綠化帶,是浦東新區(qū)的最重要景觀大道,被譽為東方的“香榭麗舍大街”。然而,在建成之初世紀大道的設計受到了質疑的聲音,“再宏偉的構想也不能掩蓋世紀大道本身功能不合理的現實”[6]138,主要體現在:
第一,交通問題。由于選址的原因,世紀大道與其他道路形成了許多復雜的五岔、六岔路口以及其他畸形岔口,“交叉路口行人彷徨”是世紀大道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7]54。
第二,缺乏人氣。世紀大道的設計初衷是展示性大道,是漫步休閑的場所,然而事實上行人卻寥寥無幾。主要原因在于“大道本身100m寬的紅線尺度是對人流穿行的天然屏障,加上過往的車流,使得穿越大道只能在交叉口完成,很不方便”[6]138。
(二)無心插柳——世紀大道人行道實際發(fā)揮的社會交往功能
香榭麗舍大街雖然能夠吸引許多行人,但多為駐足或者小坐之類的淺層次交往。世紀大道吸引行人的能力不如香榭麗舍大街,但卻存在著許多長期性的群體性活動,形成了更穩(wěn)定和深層次的交往。原本被認為會阻礙人氣的大尺度設置,恰恰為周邊居民提供了極佳的活動場所,彌補了在發(fā)揮社會交往功能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
以東方路——浦東南路段總長約1.2公里的人行道空間為例。在傍晚至約22時這段時間內,有5個規(guī)模不一、形式不盡相同的活動群體(如廣場舞群體、太極拳群體等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群體)。這些群體長期以穩(wěn)定的狀態(tài)長期井然有序地運作,體現在:(1)固定的活動時間,每日19:30—21:30是人行道人氣佳的時段;(2)群體的成員穩(wěn)中有增。除了參與的成員較穩(wěn)定之外,這些群體都非常樂意接納有意向加入的新成員;(3)群體的組織結構穩(wěn)定。群體并不是零散個人的集合,而是具有一定的組織性的市民團體。其中一個代表性的群體“東方康樂排舞隊”為例,負責人統(tǒng)管日常事務,不可避免地與群體成員發(fā)生聯系;骨干成員自發(fā)地承擔起輔導新成員的任務。這樣,群體中的成員之間就形成了相互聯系的紐帶,使得成員一旦進入團體,就會緊密地成為群體一員,成員間交往的程度也較高。
世紀大道人行道呈現給我們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冰冷的物理空間,而是一個與附近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性公共空間。借助人行道公共空間而自發(fā)形成、發(fā)展起來,不僅僅發(fā)揮了滿足附近居民活動、健身的淺層需求的功能,它更是聯結人們日常交往、構筑參與者社會關系網絡的一個小社會。
(三)怎樣的人行道能夠實現良好社會交往
影響交往和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空間的物質環(huán)境。正如著名建筑師揚·蓋爾也一直強調空間規(guī)劃質量的好與否,會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發(fā)生的可能性。世紀大道人行道公共空間為何具有很強地吸引周圍居民在此形成相應的互動、活動和交往的能力,而被稱為市民的“公共客廳”呢?
第一,人行道寬。世紀大道是浦東最重要的幾條主干道之一,由于景觀設置的需要,其人行道被設計成了“人行道寬69m,車行道寬31m”[8]10的罕見的寬闊人行道的形態(tài)。對世紀大道而言,這種寬面的人行道設計,為其人流的及時通行提供了物理尺度上的基礎,在滿足基本的步行需求之余,還可以同時作為群體性活動的場所,且不顯得擁擠。
第二,景觀大道和綠化隔離帶。首先,世紀大道的規(guī)劃初衷將其設計成東方“香榭麗舍大街”的景觀大道,良好的環(huán)境必然會吸引人們前來散步、活動。其次,綠化帶兼具隔離帶作用。設計師蓋爾曾提出,太過平直型道路若處理不好,很容易給人造成單調乏味的印象,可能會導致無法形成長時間的駐足。但是,世紀大道人行道上的景觀小庭院,形成了隔斷人行道與車行道的天然“屏障”,增加了安全感,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第三,鋪設人行道的材料。就步行道的鋪裝角度而言,首先是要確保路面平整,方便行人的行走;其次是鋪裝的舒適和安全。世紀大道全線的人行道采用的鋪裝材料是光滑的大理石地磚,并且磚體之間的接縫拼裝質量較高,這種高質量的路面條件是吸引人聚集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六、結論
本文從三個城市軸線的典型案例入手,對有無人行道的城市軸線進行了橫向的比較;同時也對香榭麗舍大街人行道改造前后的社會交往狀況進行了縱向對比。筆者做出如下總結:
第一,人行道對于城市軸線而言是必備的,倘若“重車輕人”就會像巴西利亞軸線一樣缺乏人際交往。正如雅各布斯所言,如果只注重汽車,就會使城市處于散亂的狀態(tài)之中,也會造成“城市的單調、乏味、凋敝景象”[9]327,“讓步行者吃盡了苦頭”[9]309。
寬大的人行道為人們的步行、駐足或者活動提供了可能。如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的人行道寬度達到20米;世紀大道的雙側人行道寬度更是達到了69米,這些寬大的人行道不會給人造成擁擠的感知體會,為人的聚集提供了物質空間的條件。因此,有人行道的城市軸線的社會交往狀況明顯好于人行道缺失的城市軸線。
第二,存在人行道并不能必然保證城市軸線存在良好的社會交往,關鍵是對人行道空間進行適宜的規(guī)劃設計,人行道的空間設置將決定城市軸線的社會交往程度。首先,寬大的人行道空間不會給人造成擁擠的感知體會,為人的聚集提供了物質空間的條件;其次,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人行道的硬件條件也很重要(作為景觀大道的巴黎軸線和世紀大道就具有良好的社會交往)。其人行道路面材質平滑、風格一致,也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人行道與機動車道之間有隔離“屏障”,使步行者與機動車之間有緩沖地帶,使人產生駐足停留的意愿,為交往提供了條件。此外,便捷的交通也擴大了人行道的輻射范圍,聚集除了附近居民以外的人可以“慕名而來”,為交往帶來了人氣的保證。
總而言之,城市軸線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直線,其社會交往功能的發(fā)揮,會給城市帶來更好的活力,是不容被忽視的。如何對人行道空間進行設置和整體規(guī)劃尤為關鍵。在規(guī)劃過程中,考慮到空間可能對城市活力產生影響的因素,對大道的人行道的空間設置加以優(yōu)化,就可以使得大路也發(fā)揮其聯系人與人交往的功能,使城市更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董珂.談中西方首都城市軸線發(fā)展背景[J].城市規(guī)劃,2003,27(12).
[2]蕭峰.烏托邦式的——巴西利亞[J].科學大觀園,2006,(16).
[3]石曉風,魏薇.巴西利亞城市設計的人性化與形式美思考[J].華中建筑,2011,(4).
[4]孫靚.交通·景觀.人——比較上海世紀大道與巴黎香榭麗舍大街[J].華中建筑,2006,24(12).
[5]法國香榭麗舍大道歷史[EB/OL].http://www.07358.com/
temp/xxls/show_news.asp?id=26.
[6]陳雨.案例集萃[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08,(1).
[7]翁奕城.直面浦東世紀大道的交通問題[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4).
[8]陸細軍.浦東世紀大道城市設計之得失[J].規(guī)劃師,2005,(10).
[9][加]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金衡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