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奕祺
摘 要:愛國主義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我國有著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愛國主義并不是抽象的、恒定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時代內涵。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是與社會主義緊密相連的。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在當代中國引導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青年;社會主義;愛國主義
中圖分類號:G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3-0196-03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發(fā)展中形成了愛國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仡櫄v史我們會發(fā)現,每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總會有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力挽狂瀾,為了祖國的獨立、昌盛而苦苦求索。在今年抵制西方媒體對我國的歪曲報道、參加四川抗震救災等一系列事件中,這種愛國主義的傳統(tǒng)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又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發(fā)展。然而,這些事件也再次提醒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豐富和拓展愛國主義的內容和形式,引導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是我們今天不能回避的重要現實課題。
一、準確把握愛國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時代內涵
顧名思義,愛國主義是指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每個人都生活在具體的國家,都有自己的民族。人們長期在共同的地域生活,形成了共同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民族文化,產生了對自己祖國的忠誠和對民族的熱愛。本質上講,這種愛國主義的感情是人們相互聯(lián)系和交往過程中的一種社會產物。愛國主義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具體的社會經濟生活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僅僅具有吃飯、喝水、休息等自然屬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同動物從本質上區(qū)別開來的社會屬性。人總是生活在具體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之中,在其現實性上,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的經濟基礎不僅決定了愛國主義主體的本質,也決定了其所處的國家和社會的性質。因此,講愛國主義,不應該也不可能離開具體的社會經濟條件。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社會制度和歷史時期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愛國主義的具體內涵與“國家”密切相關,談到愛國主義,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國”的具體所指。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和國家制度,在每個具體的社會形態(tài)和國家制度下,愛國主義的具體內涵是不一樣的。在我國古代“家天下”的社會中,愛國主義是與忠君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就是盡忠于某姓王朝或某個皇帝。人類進入資產階級時代后,愛國主義就表現為忠實于資產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的民族國家,資產階級為了本階級的狹隘利益,甚至不惜對其他地區(qū)的人民采取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在我國近代歷史上,愛國主義則表現為仁人志士們?yōu)榱烁淖冏鎳e貧積弱的現狀而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不懈斗爭。1919年5月4日,青年學生為反對帝國主義瓜分祖國的行徑而舉行了轟轟烈烈的示威游行,高喊“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掀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
可見,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口號,也不是恒定不變的情感,而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與時俱進的,最終體現在為了實現祖國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上。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
第一,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要求牢固樹立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是內在統(tǒng)一的,愛國主義表現為通過努力學習和勤奮工作,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之中。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正確的歷史選擇,也是我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是廣大青年奮進前行的基石,也是愛國的真正動力和源泉。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愛國才能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中華民族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fā)展的向往和追求,是當代中華兒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
第二,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要求把對祖國的深厚感情轉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主動擔當起對祖國應有的責任和義務,為了實現祖國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近現代歷史已經多次為我們敲響警鐘,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落后就要挨打,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國家間的平等和民族間的尊重就無從談起。只有以強大的綜合國力作為堅強后盾,才談得上民族的尊嚴。因此,今天講愛國主義,就需要我們把對祖國和民族的感情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力量,為祖國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貢獻自己的一切。每個人的能力有差異,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也各不相同,但愛國主義絕不是只停留于人們大腦中的抽象情感,而是體現在每個社會成員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青年人平時就應該注意培養(yǎng)對祖國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國家法律、維護國家利益。
第三,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倡導理性愛國,避免墜入狹隘的民族主義。江澤民同志曾經明確指出:“要使我們的人民懂得,堅持對外開放,認真學習世界各民族的長處,積極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增強我們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國的發(fā)展,這本身就是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盵1]愛國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有激情才有愛國的動力,有理性才能把握愛國的正確方向。我們處于一個開放的世界,閉關鎖國只能作繭自縛。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趨頻繁。我們反對民族自卑情緒和崇洋媚外心態(tài),但也決不能盲目排斥一切外來的東西。夜郎自大的驕傲情緒不是愛國,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的激進行為更不是愛國。入世后,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我們更需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世界,積極向發(fā)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二、充分認識愛國主義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愛國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內在要求,是抵制西方和國內敵對勢力不良思想影響的根本需要,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2006年3月4日,胡錦濤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xié)十屆四次會議委員時提出了“八榮八恥”的重要論述,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具體要求,強調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進而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從而把以愛國主義為重要內容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納入到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新視域。
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愛國主義是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由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同時又對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其他方面產生巨大的反作用。愛國主義的反作用主要體現為通過提升社會主體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激發(fā)其愛國主義熱情轉化為愛國主義的行動,對社會歷史進程產生重要影響。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可以極大提高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反映著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強弱,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歷史經驗表明,愛國主義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資源,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不息、奮發(fā)向上的內在動力。愛國主義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一個國家要強大起來,僅僅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是遠遠不夠的,現代的國際競爭日益表現為包括文化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一直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紐帶和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動力。青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在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我們更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青年一代的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可以團結不同階層、不同信仰、不同利益的群眾,是社會各階層、各領域、各民族群眾的共同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充滿艱辛、充滿創(chuàng)造,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壯麗事業(yè),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進入新世紀,我們黨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茖W發(fā)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充分依靠人民群眾作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主體和基本力量。這就更加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充分發(fā)揮全體人民的聰明才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元化,愛國主義在凝聚社會不同階層、不同信仰、不同利益人群力量方面的作用就更加凸顯。
愛國主義可以有效抵制西方反華勢力和國內敵對勢力的“西化”、“分化”圖謀,是維護民族尊嚴和祖國統(tǒng)一的寶貴資源。每當民族尊嚴受到踐踏、國家利益遭到損害,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總會被激發(fā)出來,并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2008年可謂我國的多事之秋,南方罕見的冰雪災害、“5·12”汶川特大地震等,這一系列事件一次次地激發(fā)了廣大青年的愛國熱情。正如胡錦濤同志在“抗震救災先進基層組織和優(yōu)秀共產黨員代表座談會”上所指出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撐,是我國各民族世世代代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的牢固精神紐帶,是我們不斷開辟新征程、開創(chuàng)新未來的不竭精神動力?!盵3]愛國主義是我們抵制西方反華勢力“西化”圖謀和國內敵對勢力分裂祖國行徑的有力武器,是國家、民族在危難時刻轉危為安的寶貴資源。
三、積極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
我們正處在一個大發(fā)展、大變革的時代,空前復雜的境遇不可避免地會引起青年的行為習慣、心理狀態(tài)、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態(tài)度的重大變化,從而既給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新時期加強青年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有:
其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促使我國社會結構深刻調整、社會利益深刻變化,導致廣大青年的思想觀念發(fā)生很大轉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和社會各階層利益的多元化必然會對青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此外,我國社會在改革發(fā)展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如社會貧富差距拉大、腐敗問題嚴重等等,導致青年在接受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其二,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以及西方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和平演變策略,導致部分青年的共產主義信念發(fā)生動搖。20世紀90年代初,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迅速變色,蘇聯(lián)社會主義大廈在一夜之間坍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從此走向低潮,這直接導致部分青年對共產主義的信念發(fā)生動搖。在這一背景下,西方反華勢力高呼“社會主義已經壽終正寢”,并加緊對我國青年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滲透,青年一代中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危機,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喪失信心。其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導致部分青年國家主權觀念淡漠。經濟全球化是資產階級時代來臨之后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曾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苯洕蚧y免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世界似乎在日益“趨同”。加之西方國家大肆鼓吹全球化觀念,提出“人權高于主權”、“資本無國界”等弱化國家觀念的論調,部分青年深受其害,民族虛無主義抬頭。
因此,我們必須根據新的社會實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對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胡錦濤同志曾與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要不斷深化對我國歷史和國情的認識、對改革開放30年偉大進程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進一步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盵4]這是對我們在新時期如何積極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的精辟概括。
第一,在新時期積極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是在當代中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題中應有之意。要把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統(tǒng)一起來,引導廣大青年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廣大青年,引導他們樹立以愛國主義為重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第二,在新時期積極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必須使青年深化對我國歷史和國情的認識。首先,要進一步加強對青年的傳統(tǒng)歷史和文化教育,使其認識到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文明,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增強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既要反對夜郎自大的唯我獨尊,也要反對民族自卑、崇洋媚外等民族虛無主義的表現。其次,要讓廣大青年深刻認識近代中國從屈辱中崛起的輝煌歷史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既要從橫向上尋找我國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也要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f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成就,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最后,要用開放的心態(tài)面向世界,避免墜入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強調培養(yǎng)廣大青年的民族精神,但絕不是盲目排斥一切外來的東西。
第三,在新時期積極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必須使青年認清當代世界的主題和發(fā)展趨勢。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fā)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同時,“世界仍然很不安寧。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沖突和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全球經濟失衡加劇?!盵2]因此,我們在看到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同時,也必須看到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fā)展,而不同國家的文化也勢必帶有深深的民族烙印。我們必須緊抓機遇,擴大開放,利用當前總體穩(wěn)定的國際局勢大力發(fā)展,同時也必須堅決反對敵對勢力打著全球化的幌子販賣其所謂“人權高于主權”、“趨同論”、“地球人”、“普適價值”、“資本無國界”等弱化國家觀念的論調。國家主權是國家獨立和尊嚴的象征。只有全面、準確把握當今世界的主題和發(fā)展趨勢,才能認清這些論調的真面目。
第四,在新時期積極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必須不斷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方法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加強對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要注意層次性:其一,認知層次。加強對青年的國情教育和歷史教育可以用“灌輸”的方法,通過課堂教育等使廣大青年對我們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以及近代的屈辱、現代的成就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其二,認同和情感層次。與認知層次不同,培養(yǎng)青年對祖國的認同和情感不能依靠單純的說教和強塞硬灌。青年生活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培養(yǎng)青年對祖國的認同和情感,要讓其在自身生活中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信心。其三,參與層次。使廣大青年把愛國主義的熱情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聯(lián)系起來,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僅停留于課堂上的知識傳授,應該注重培養(yǎng)青年一代的主人翁意識、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此外,還應該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當代青年思維活躍、信息源多、視野開闊,這也為我們拓寬愛國主義教育渠道提出了新的要求。
總之,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離不開社會主義的語境,在方式方法上也應該更加注重與時俱進、突出時代特色。我們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fā)揚愛國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充分發(fā)掘愛國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時代內涵,積極引導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82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胡錦濤.在抗震救災先進基層組織和優(yōu)秀共產黨員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Z].2008-06-30.
[4]胡錦濤.在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Z].200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