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琴
[摘要]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如何利用該事物的優(yōu)點并使它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一些新的教學理念的運用更是如此。
[關鍵詞]探究學習 合作討論 個性化閱讀 魅力四射的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a)-0193-01
近幾年來,“探究學習”、“合作討論”、“個性化閱讀”等新課程教學理念逐漸深入課堂,大受師生的追捧和熱衷。但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現(xiàn)象:有的老師只是拿它們裝點門面,只在一些公開課或者示范課的時候拿出來一用;有的老師則喜歡整個課堂隨意使用甚至濫用它們,當然對它們退避三舍的老師也是大有人在的。
作為一名中學一線的教師,我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如何利用該事物并使它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教學理念的運用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根據(jù)語文課堂教學的自身特點,把握好新課程理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度”呢?根據(jù)這幾年的教學工作經(jīng)驗,我試著舉例簡單談談以下幾點。
首先,語文課: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工具性先行。
新課程改革提出,語文教學的三維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只有先把語文課定性是一堂“語文”的課,先解決好一些“語文”問題,我們才能再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落實,這樣的語文課才會有意義。
可惜在一些新課程理念的沖擊下,很多教師普遍對新的教學方法茫然無所適從。于是,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一些課堂現(xiàn)象:比如,一位教師在上《明天不封陽臺》一課時,僅僅努力于探究“作者為什么不封陽臺”這個問題,由此和學生探討對當前社會現(xiàn)狀和環(huán)保的看法。這些問題就偏離了語文課堂的實際。又如另一位老師上《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課時,忽略了說明文閱讀的知識點,反而做了精美的幻燈片,向?qū)W生展示“恒星”、“星云”等的圖片。介紹這些天文知識,脫離了語文閱讀的基礎知識認知,讓人感覺是在上一堂天文知識課,而并非是一堂語文課。
其實,當一位語文教師脫離了“語文”課,而改上“環(huán)保”課、“地理”課、甚至“思品”課時,我們也大致能夠明白,教師花了大量時間去深究的思想內(nèi)容,去落實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只能成為無根的浮萍。所以,我覺得,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關鍵在于要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而統(tǒng)一的正確途徑就是從學習語文形式入手來研讀文本,相繼滲透人文教育。要知道,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不僅容易吸引學生,而且同樣也便利于教師實施其“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第二,教學內(nèi)容不可魚目混珠,教學形式切忌盲目跟風。
有這樣一個案例——
(課前準備,調(diào)準座位,每六個學生圍坐在一起,一共分成七組。)
師:我們今天來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學習課文,今天我們學習的文章是《三峽》。
(多媒體出示課題,三峽的風景圖片。)
師:請大家欣賞這些圖片,并談談自己的感受,與小組同學分享交流。
(學生小組略作討論。)
師:這篇課文,有些詞語比較難懂,有些容易讀錯,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交流討論下,這些詞語應該怎么讀,怎么解釋。嘗試在小組里交流文章的翻譯。
(多媒體出示相關的詞語,小組略作討論。)
師:同學們剛才討論的很好。下面我們來整體感知一下課文。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體會一下三峽四季之美表現(xiàn)在哪里,找出一些詞語和句子。把你的發(fā)現(xiàn)在小組里交流下。
(學生自由度,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總結。)
師:下面我們來品味下語言。我們繼續(xù)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找一找你覺得最優(yōu)美的句子。讀一讀,體會一下,并在小組中說一說它美在哪里?
(同學們繼續(xù)在小組里展開學習。課堂內(nèi)基本同步到讀書聲。每個小組基本只有一個人在說,其他同學在聽。)
乍一看,這是一堂熱鬧的語文課,但其實學生真正學到的東西幾乎為零。這堂課就是采用了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于外行來看,小組討論就是“合作學習”,于是課堂上動輒小組討論,就連詞語的正音翻譯,多媒體圖片的欣賞感受也不放過。短短四十五分鐘,討論的次數(shù)多達五六次,且教者將“魚目”亦當成“珍珠”,于是一節(jié)課也就在毫無探究意義“問題探討”中過去了。沒有學生讀書思考的時間,沒有老師講解引領的技巧,只有“討論”,其實學生壓根沒有進入“合作學習”的狀態(tài)。
凡此種種,舉不勝舉。要把握新課程理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度”,就必須分清“魚目”和“珍珠”,必須堅守自己的準則和尺度,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問題設置難以有序,有針對性的輔助學生剖析課文。教者應該站在負責者的角度,適時有度的給予學生點撥、幫助、引導,使課堂變得有序合理并且有價值。
第三,學生要張揚個性,但應當是有“度”的個性。
閱讀教學的實質(zhì)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作品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過程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在新課程理念中,非常注重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化與創(chuàng)造性閱讀。
在教學實踐中,這種開放式的民主教學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了高漲,學生的獨特個性也得到了張揚,這帶給了課堂特別的精彩。但與此同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學生暢談豐富的感受和體驗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曲解文本或是脫離文本的見解,所謂的個性化超過了一個“度”。
愚以為,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學生大膽地說,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jù)地說,任意地說,編造地說,不負責地說……這些與《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的“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不是產(chǎn)生矛盾了嗎?更重要的是,我們教師還應該認識到,對學生放開手腳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因此廢棄,“度”應該始終掌握在我們教師的手里,而且一定要牢牢掌握好。
當然,新課程的理念并不止這些,課堂也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它更多的關注課堂上生成的新情景、新問題、新內(nèi)容。根據(jù)語文課堂教學的自身特點,關注語文課堂的基礎知識,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個性化的表現(xiàn)活動,而只有老師掌握好了語文教學中“度”,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才會是魅力四射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