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效果。一、尋找知識與情感的共同點對語"/>
張佳敏
在目前小學教師隊伍中,只教一門課的教師是非常少見的,大多數都身兼數職,有的甚至教三四門課。這些課程固然沒有什么固定的搭配,然而品德這門課程卻大多由語文教師擔任,這似乎成了大家的共識。究其原因,應該是語文課與品德課有許多共性,如語文教學中的三維目標之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就和品德課的教學目標相吻合,都是在規(guī)范孩子的道德行為,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一名語文兼品德教師,我就以中年級課程內容為例,談一談如何將這兩門學科有機整合,互相呼應,達到1+1>2的效果。
一、尋找知識與情感的共同點
對語文和品德課文進行文本分析,很容易就能發(fā)現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以三年級上冊語文和品德課本為例:
由題目就可輕易看出相似之處,三年級上冊的品德課文幾乎每一課都能在同冊的語文課本中找到價值觀取向類似的課文,我們再以《花鐘》和《向“誰”學》為例,具體比較課文的各個部分內容:
教學目標和具體內容中都有相似的部分,區(qū)別在于品德的教學目標較為單一;語文的則更多樣化,表格中所列舉的只是其中一個部分。在課文內容上,語文描述了一個完整而真實的生活情境故事,通過解讀文本獲得感悟,啟發(fā)學生明白道理;品德課文則是由一個個零碎的片段情景組成,由大量的生活實例引起學生思考,而且鼓勵學生發(fā)現更多類似場景,并發(fā)現它們的共同點。語文更注重書面知識感知,而品德則把重點放在實踐上。我們在進行資源整合時需要對這些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合理的調整。
二、設計互相呼應的環(huán)節(jié)、活動
我們以四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為例具體談談如何具體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首先,我們先細化兩個學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由表格看出,語文課文目標較單一、細致,而品德課文涉及方面較廣。前者的描述美則美矣,但對沒有見過這樣美景的學生很難引起共鳴;后者面非常廣,學生可以從整體把握卻無法由細節(jié)具體描述家鄉(xiāng)。細化了兩個學科各自的特點和不足之后,我們就能夠有意識地設計相對應的環(huán)節(jié)。
1.用品德拓展語文的“面”
語文課文中提到的景點可能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即使有視頻和圖片資料也很難在短短一兩節(jié)課時間中讓學生有強烈的認同感。因此在學習完課本知識后,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可以利用他們熟悉的地方拓展延伸。比如在教授第一課古詩詞之前我布置預習作業(yè):
有哪些古詩詞是描寫你的家鄉(xiāng)嗎?找一找讀一讀,這些詩詞是描寫哪處景色呢?
這樣的題目對學生難度不大,且能夠引起共鳴,由此過渡到詩人的情感上就比較容易,理解也更深刻。
作文教學也能運用到品德內容,第一單元作文要求寫校園或其他地方美景,品德課本P13和P21分別舉了“白帝城”和“北京胡同”兩個例子,我把它們和課程小標題結合起來列提綱:
例:寫一寫你的學?;蚣亦l(xiāng)的美景
然后我再讓學生像品德書中的小朋友一樣“走一走,查一查,問一問”,把自己要寫的內容逐一補充完整,一篇結構嚴謹、內容豐富的作文就出爐了。如果學生之前沒有學過列提綱,那么如此幫助學生歸納、總結,他們能夠抓住主線,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想到哪寫到哪,主次不分。如果學過,我們只要幫他們完善即可。最重要的是,不僅作文能夠寫好,對品德課文的印象也會更深刻,在以后的學習中會下意識地應用這些學過的手法,在生活中看到類似的場景也能夠有感而發(fā),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2.以語文細化品德的“點”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第二課《家鄉(xiāng)的美景家鄉(xiāng)的人》要求學生畫一畫、寫一寫家鄉(xiāng)的景色(P11),我原來的教學設計是這樣:
(1)了解家鄉(xiāng)的美景。
①生:介紹自己家鄉(xiāng)的美景,讓大家感受你家鄉(xiāng)的美;
②欣賞視頻,進一步感受家鄉(xiāng)的美;
③能夠不看圖片流利地介紹家鄉(xiāng)美景。
在教授這節(jié)課的時候發(fā)現一些問題,學生只能籠統(tǒng)地講出一些景點的名字,無法把它們介紹得優(yōu)美生動,即使看過了圖片視頻資料也說不出。其實這時候可以把語文課上的知識點很好地利用起來。比如《桂林山水》這一課最出名的就是它的排比句,換一個班級教課時我設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
(1)了解家鄉(xiāng)美景
①欣賞風光片,感受家鄉(xiāng)的美
師:剛才我們看過了關于我們家鄉(xiāng)的風光美景,誰能用自己的話把景色描述一下?
②生介紹家鄉(xiāng)的美景。(比較生澀,枯燥,無法讓其他同學提起興趣)
師:這位同學想要表達自己的感受,可惜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不用擔心,大家都學過《桂林山水》這一課,一定記得這樣的句子。(屏幕出示)
“我看見過_________________,游覽過_________________,玩賞過_________________,卻從未見過_________________ ?!?/p>
“_____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 真_________________ 啊!_________________得像_________________ ……”
師:現在請同學們討論討論,總結一下這些美景哪些特點最讓你心動,用屏幕上的句式描寫出來。
生熱烈討論,之后紛紛舉手發(fā)言,有不同意見的大家互相補充,比喻不恰當的我?guī)退麄冃薷?。學生積極性很高,印象也很深刻。
③熟記家鄉(xiāng)美景。
《桂林山水》的句式學生比較容易上手,其實我們也可以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游覽的地點順序介紹美景,學習《七月的天山》選擇一個最具特色的季節(jié)來敘述……
不同學期的課文一樣能夠進行細化,比如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和品德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兩組課文都是關于愛和互幫互助,很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回憶,語文課上教師稍加引導即可:“上學期我們的課文中出現了許多關心愛護他人的好孩子,有人幫助同學走出了自卑;有人為了救朋友愿意獻出生命;有人感悟到了父母的愛……大家還記得他們是誰嗎?”“在你周圍,有沒有哪些朋友也給過你這樣的感動?你有沒有給過他人同樣的關心呢?”“讓我們對彼此說聲謝謝!”……
我們在進行資源整合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兩點:1.切不能將語文課上成品德教育課?!肮ぞ咝耘c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道德情感教育只是語文教學目標之一,語文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授學生“字、詞、句、篇”等語文知識和“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2.設計環(huán)節(jié)要合情合理,不能“為設計而設計”。若是生搬硬套,只會弄巧成拙。
避免以上兩點,語文和品德才能真正做到1+1>2,同時教授這兩科的老師才不會覺得有負擔,犯了重主科輕副科的錯誤;學生也學得更輕松,達到雙贏目的。
(責任編輯: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