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紐約時報和中國日報對金正恩上臺的兩篇相關報道為語料,利用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分類,及物性,情態(tài)動詞三種分析手段對其進行批評性對比分析,以揭示隱藏在語篇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并試圖提高讀者的批評語言意識。
關鍵詞:批評話語分析 意識形態(tài) 新聞報道
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簡稱CDA)是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新興分支。CDA其實是對語篇,尤其是大眾語篇和官方話語進行的一種社會分析,以提高讀者對語言的敏感度,增強其對語言的鑒賞和批評能力。
1.CDA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
韓禮德(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是CDA的主要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源泉。他認為,語言的本質與我們對它的需要和它所應完成的功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并提出,語言必須滿足使用者三個方面的需要,即表達主客觀世界的經(jīng)驗、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遣詞造句和組織語篇,也就是眾所周知的語言的三大“純理功能”(metafunction):“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際”(interpersonal)功能和“語篇”(textual)功能。
概念功能指語言對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的各種經(jīng)歷的表達。分類,即詞匯選擇,是概念功能的決定因素。及物性的作用在于把人們現(xiàn)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并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及物性系統(tǒng)包括六個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存在過程。人際功能指語言所具有的表達講話者態(tài)度、動機和對事物判斷等的功能。情態(tài)(Modality)系統(tǒng)作為人際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示講話者對自己講的命題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做的判斷。語篇功能指語言將任何一段口頭或書面的話語組成連貫統(tǒng)一的篇章的功能。其中,主位和述位的選擇可以突出強調語篇的某些部分。對此,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辛斌(2002)從三個方面論述并例證了上述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如何有助于達到分析語篇的目的。
CDA的研究方法于Roger Fowler(1979)的著作當中初露端倪, 隨后在最有影響力的CDA實踐家Norma Fair clough(1989 , 1992,1995,2001,2003)那里得到進一步發(fā)展。Van Dijk(1997)、Wodak (2001)等學者也分別從社會認知、歷史的緯度豐富了批評語篇分析的研究。Fowler(1979)指出,在對語篇進行批評性分析時要特別注意考察分類、及物性、情態(tài)、主述位選擇等蘊涵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接下來,本文作者將以同一時間關于同一事件的兩則不同新聞報導為例, 對比兩家新聞機構對同一事件的不同修辭構筑。所采用的語料分別是來自美國紐約時報(http://www.chinadaily.com.cn)和中國日報(http://www.nytimes.com)的關于朝鮮金正恩上臺執(zhí)政的新聞報道。
2.中美新聞報道實例對比分析
2.1 分類
語言絕非一種客觀的分類工具。人們用來描述外部世界的詞匯并非能恰當?shù)乇硎臼录旧恚驗闅w類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認知水平、觀念意識的影響。于是對同一事件不同的視角,不同措辭,預示著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
本文作者通過對兩篇報道所用詞匯所進行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都用“最高領袖”(supreme leader)、“年輕”(young)對金正恩加以描述,采用朝鮮官方用詞或者尊重客觀事實。然而,中國日報只用了“新領導”(new leadership)、“核心人物”(central figure)等中立性質的詞匯,而紐約時報卻用了“未經(jīng)考驗的”(untested)、“容易受到挑戰(zhàn)的”(vulnerable to challenges),暗含些許不予認可和質疑的成分,對金正恩領導能力拭目以待。據(jù)維基百科注解,“繼承人”指的是“當被繼承人死亡時,擁有繼承權之人。但是一般所使用繼承人也可能非指法律上之繼承人,而屬事實上承接被繼承人家業(yè)、財產、地位、權力、爵位或名望之人,此時的繼承人則是接班人的意思”,紐約時報用來形容金正恩,預指金正恩上臺只是職位接替,而不是公眾民主選舉的結果。另外,紐約時報不遺余力地選用了一系列朝鮮人民用來瞻仰金正恩的詞匯:“偉大的領袖”(great leader)、“敬愛的領袖”(dear leader)、“無與倫比的領袖”(peerless leader)、“21世紀的太陽”(the sun of the 21st century)、“民族之父”(the nations parent),并明確指出這些頭銜曾用來形容前任領導金正日和金日成??梢娂~約時報對朝鮮這種近乎個人推崇的慣例之消極評價態(tài)度。
對于就職儀式,兩家報紙都用“宣言”、“正式儀式”表達。紐約時報特別指出這一儀式是“封閉的”朝鮮的“情緒轉折點”(an emotional turning point),是金正恩在日后可能性權力斗爭中鞏固職位的“重要的一部”(an important step)。不難發(fā)現(xiàn),紐約時報較之于中國日報對這一事件作了更多的較為主觀的政治性評論,立場較為明確。
2.2 及物性
語篇的概念功能是通過及物性的詞匯-語法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其作用是把經(jīng)驗世界分成一組易操作的過程。Fairclough(1992)說,選擇哪類過程來表達一個真正的過程會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識形態(tài)意義。
本文作者對兩篇報道進行了客觀統(tǒng)計,結果顯示:物質過程(中國日報23/44,紐約時報12/25)在六個及物性過程中占據(jù)比例最大。 這恰好印證了物質過程的含義:表示做某件事情的過程,發(fā)生,創(chuàng)造和變化。當動作者為金正恩時,中國日報稱“…h(huán)ead bowed and somber in a dark overcoat, stood on a balcony…”,主要是對其神情著裝的客觀描寫,表現(xiàn)金正恩對父親金日成逝世的哀悼之情;紐約時報則稱“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his fathers death, he was facing a huge crowd of North Koreans alone — without his father standing by him”,表明金正恩之前是處于父親的領導庇護之下,之后面對廣大民眾表現(xiàn)如何不得而知,有些許靜觀其成敗的意味。言語過程所占比例僅次于物質過程,其中紐約時報用“declare”, “report”, “said”, “told”客觀陳述事實;而中國則由于地緣關系,除客觀評價之外,還多處引用專家的話語或者表達政治期望,如,“Experts said the young leader needs a st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mo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Experts said the postponed talks will likely be held in January”顯示了中方對朝鮮穩(wěn)定和美朝和談問題的關切;“China said it was ready to work with the new leadership”傳達了中方對朝鮮新任領導人的友好認可態(tài)度。另外,在關系過程方面,中國日報兩處表示對朝鮮未來發(fā)展的關注,紐約時報六處多強調金正恩成為最高領導人這一現(xiàn)象,中美關注點之差異可見一斑。
2.3 情態(tài)動詞
情態(tài)動詞最能顯示作者對特定事件的立場和觀點。中國日報三處運用了情態(tài)動詞,其中“Countries should give incentives for the DPRK's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instead of provoking the new leadership”鮮明地擺出了中方立場:支持朝鮮穩(wěn)定發(fā)展而不是挑釁新任領導。另外兩處運用“will likely be”分別對金正恩之領導能力考驗與美朝會談日期進行了推測和預計。紐約時報兩處運用情態(tài)動詞,其一用“might”一詞對金正恩即將遇到的權力之爭進行了推斷,表明美方從根本上持有金正恩地位不夠穩(wěn)定的態(tài)度;其二用“most likely”對金正恩被授予官方最高頭銜的日期進行了頗為肯定的斷定,并申明那按照慣例僅僅是儀式而已,由此可窺見美方對朝鮮領導人職位繼承之不適應與不理解。
3.結語
語言絕不僅僅是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它還對社會發(fā)展和個人觀念產生不容忽視的干預和影響。尤其在公眾面前,語言無形地推動他人以特定方式觀察世界??梢?,批評話語分析起到了一種揭密的作用。本篇通過對兩則同一時間對同一事件的新聞報道進行語篇分類、及物性系統(tǒng)、情態(tài)動詞三方面的分析, 作者發(fā)現(xiàn):盡管報紙試圖追求客觀,但是中國日報隱含對朝鮮新領導的積極態(tài)度,并本著中方睦鄰友好原則關切朝鮮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紐約時報則主要站在西方立場,表現(xiàn)出了對金正日領導能力的質疑和對朝鮮制度的不理解。因此,沒有一篇新聞報道是完全中立的,讀者在解讀新聞語篇時要提高對語言所折射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敏感度,多一些批判性思考。
參考文獻:
[1]Hong Zhang.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s Focusing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 Analysis.[D]. Qingdao: Chinese Ocean University.
[2]Xue Che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Political News.[D].Qingdao.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2011.
[3]李艷芳. 從批評性語篇分析透視兩則新聞報道. [J].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 2008,7月第四期.
[4]辛斌. 批評性語篇分析方法論. [J]. 外國語. 2002,第六期.
[5]葉起昌. 批評話語分析與批評實在論. [J]. 《外國語言文學》 (季刊). 2004, 第一期.
作者簡介:桑艷青,女,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