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春芳
【摘要】誦讀是中國傳統(tǒng)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賦予了它更新、更多的內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散思維的基點出發(fā),重新審視誦讀教學,讓語文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語文教學;誦讀;重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來,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學生朗讀能力太差。在一個班里,能把一篇課文流暢地讀完的同學寥寥無幾。究其原因,是我們的一些語文老師只顧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卻忽略了對學生誦讀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上失去了瑯瑯的誦讀聲。我認為,這是語文教學中的缺陷。語文教學要改革,但語文教學中首先必須重視誦讀。
一、誦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魅力所在
12-14歲的初中生恰逢生理、心理劇烈動蕩變化的特殊時期。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和情操的形成都到了關鍵時期。初中生思維發(fā)展的主要特點是抽象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直接支持。他們的認識、注意、理解、記憶、想象、情感等發(fā)展還需要我們教師的培養(yǎng)與指導。在學習過程中,還要借助誦讀來培養(yǎng)他們各方面的語文能力,因為:
(一)誦讀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誦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它可以增強語音、語義和語法的感受能力,增強對語言規(guī)范的敏感和鑒別能力。另外,誦讀還會提高學生說普通話的能力。
(二)誦讀能培養(yǎng)學生美麗的思想道德情操。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過作家塑造的豐富的藝術形象來展示的。學生在誦讀課文時,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作者的語言就好像成了自己的語言。與此同時,學生頭腦中會連續(xù)再現(xiàn)文章中的抒情載體——藝術形象。這樣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從而產生強烈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誦讀能讓學生更直接享受審美樂趣。好的音樂總給人余音裊裊、繞梁三日的美感,好的詩文亦是如此。學生通過恰當?shù)睦首x,從語調的高低、節(jié)奏的緩急、語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精美之處,從而更好地欣賞作品的美妙。
二、誦讀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的現(xiàn)狀
每個初中語文老師幾乎都懂誦讀的重要性,可在實際教學中,誦讀卻遭受許多老師的冷遇,教師不愿開口讀已成為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在當前語文學習中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形成有三個原因:
(一)師生均不能正確地對待誦讀。受傳統(tǒng)誦讀影響,學生錯誤地將誦讀與死記、死學等同起來,以誦讀為恥,而忽略其可取之處。
(二)許多教師因年齡、性格、愛好等原因,他們誦讀能力欠佳,其中極少數(shù)教師連普通話也說不好。不會朗讀,不愿朗讀,于是干脆就不讀,在課堂需要的情況下,誦讀成為課堂上的“點綴品”、“花樣”,并未發(fā)揮其重要作用。所以教師要放下架子,補學誦讀這一課。堅持訓練,掌握這一技巧也不是什么難事。
(三)考試不考就不讀不背。這是一個很實際很現(xiàn)實的問題,考試這根指揮棒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是教師教學功利性的直接表現(xiàn),能背誦、默寫、運用幾句古詩詞是背誦朗讀的直接作用,它應該有更廣、更深的作用。
三、新課標下努力建構誦讀教學體系
(一)明確誦讀的地位和作用,激發(fā)誦讀興趣。要讓學生認識到誦讀的重要性,作為教師自己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自己先應該喜歡誦讀,然后考慮如何指導學生誦讀。一般來說,我教學新課時,都先給學生泛讀一篇課文,用和諧自然、悅耳動聽的聲音將文章的情調與情思初步傳遞給學生,學生很快就對文章產生了好感。有了情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真正把自己置身在文章中。學生與文章的作者原來是相距遙遠的,教師瑯瑯上口地誦讀,在無形中把兩者的距離給拉近了,對兩者的溝通,誦讀無疑起到了一個橋梁作用。
(二)正確把握誦讀層次,提高誦讀能力。朗讀訓練和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朗讀可以分為四個層次:讀準字詞、讀準節(jié)奏、讀出情感、讀出理解。伴隨著學生個體的發(fā)展,這幾個層次的水平是逐層提高的。
1. 讀準字詞。這是朗讀的最基本要求,告訴學生這一環(huán)節(jié)在預習工作時就要做得充分,在朗讀時發(fā)現(xiàn)有哪些生字,就應該利用工具書,標上拼音,掃清障礙:千萬不要遇到生字就一跳而過,這樣就終止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也無法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2. 讀準節(jié)奏。朗讀時根據(jù)內容的需要,讀出各種語氣的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剛開始朗讀時,發(fā)現(xiàn)學生很喜歡唱讀,或者不注點停頓,恨不得一口氣把這篇課文讀完。所以,先讓學生朗讀具有表現(xiàn)力的詩歌開始,學著讀出詩歌的韻味。因為注意朗讀的輕重緩急,聽起來也就覺得舒服,學生意識到了這一點后,在朗讀課文時,就會注意節(jié)奏了。
3. 讀出情感;課文內容包羅萬象,朗讀時就要讀出其中的人生百味。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要讀出其中的纏綿。能正確讀出文字間的感情,離理解課文的主題就不遠了。
(三)靈活運用誦讀的方法
誦讀的分類比較復雜,從不同的角度分,它的種類就不同,每一種的特點及運用方法也各有特色,每一種類的教學目的也不同。從對文章的把握上分,有機械地讀、理解地讀、審美地讀。機械讀,指讀準字音,不讀破句,讀得通順,能領會字、詞、句、段的表面含義。它的目的在于練口齒,因其目的的局限性,中學生應少用它。理解地讀,指停頓、重音、語氣,讀得流暢,速度得當,讀的過程中能明白字、詞、句、段的表面含義和特殊含義,抓住段與段、句與句之間的內部聯(lián)系,體會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它適用于預習。教師講解前讓學生理解地讀,可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所在,講課時便可有的放矢,目前大部分學生的誦讀停留在這兩個層次上。審美地讀,指讀的抑揚頓挫、聲情并茂、鏗鏘悅耳,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能體會作者微妙的感情,它適用于講解時分析,講解后的鞏固,學生課外閱讀時的鑒賞。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老師分析得口干舌燥,學生忙于記筆記,哪里還來得及思考,體會,學生聽得興味索然,如此教學實際上是把學生引入歧途。換一種方法讀一讀,讀出抑揚頓挫,讀得聲情并茂,讀得鏗鏘悅耳,再稍加點撥,學生自然心領神會,印象自然深刻,也少了“筆記大戰(zhàn)”的困擾。目前處于這一層次的學生寥寥無幾,教師要引導學生向這一層次發(fā)展。
誦讀是中國傳統(tǒng)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賦予了它更新、更多的內涵。讓我們從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散思維的基點出發(fā),重新審視誦讀教學,讓語文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