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甜甜
【摘要】在當前新課改逐步深入的情況下,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雙主互動教學法,能夠同時調(diào)動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使師生在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之中共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在本文中,筆者對雙主互動式教學法的基本概念與意義進行了介紹,并結合自己的教學案例論述了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雙主互動式教學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雙主;互動教學法;課堂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所謂雙主互動式教學法,就是把培養(yǎng)和發(fā)揮人的主體性作為教學的價值方向,充分地調(diào)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營造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知識為載體,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共同進步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一、雙主互動式教學法的概念和意義
所謂“雙主”,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如果站在學生的角度上,那么學生就是學習的主體,教的客體;反之,若是站在教師的立場上,那么教師就是教的主體,學的客體。所謂“互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引導讓教學能夠互動起來,教與學有機地融為一體。采用這一種教學法,學生就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之下,主動地投入思考、探究當中,而不是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教師在講臺上聲嘶力竭地講,學生被動地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很好地進行溝通與交流,學生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積極地進行探索研究;而教師呢?主要是起到一個適時點撥的引導作用,而不是以知識代言人的身份出現(xiàn)。
所以說,雙主式教學法能夠讓學生通過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積極地進行自主思考,在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之下,學習新的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實施雙主式教學法,還可以向?qū)W生滲透語文學習的技巧,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雙主互動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科學設問,讓學生在“師生互動”中主動探究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式經(jīng)常采用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學《鼎湖山聽泉》這一篇課文時,筆者就采用了這種教學方法。筆者設計了若干問題,逐步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了解與掌握了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其具體授課過程如下:
首先,筆者要求學生通讀課文,思考自己提出的幾個問題:
問題一:我們原來也接觸過許多散文游記,大多數(shù)都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作順序,請你閱讀課文,思考一下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組織材料的?
學生通讀課文之后,筆者讓學生略作思考就請同學來回答這一問題,有的學生認為本文是按照地點轉移的順序來組織材料的,有的學生認為本文是按照時間先后的順序來組織材料的。緊接著筆者就追問:為什么?持按照地點轉移順序的學生就從課文中找到了“寒翠橋”、“半山腰的慶云寺”等不同的地點,還有的學生從文中找到了“已入山中”、“行至半山”等句子。而持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組織材料的學生則從文章中找到了“已近黃昏”、“晚飯后”、“入夜”等表示時間的句子。筆者對這部分學生都給予了表揚,同時又進一步進行追問:請持兩種觀點的同學進行一次辯論會,要求用最簡短的語言在證明自己觀點的同時駁倒對方。如果你不能駁倒對方的話,那么就請你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一下,他們的觀點是否也有道理?經(jīng)過討論與辯論,最后學生們自己得出了結論: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也就是說本文就是按照地點轉移和時間的先后順序來組織材料的。
問題二:請你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指出本文中作者的行走路線是怎樣的?時間順序又是怎樣的?學生們再次閱讀課文,分組討論后得出結論,作者的行走路線是:岸邊—寒翠橋—山中—補山亭—慶云寺;時間順序是:黃昏—晚飯后—夜間。
教師通過層層科學地設問,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這樣的雙主式互動教學效果遠遠比教師一味地講要好得多。不過,我們也應該明白,設問一定要有的放矢,絕不可以盲目提問,提問要有質(zhì)量、有深度,能夠調(diào)動起學生的探索興致;同時也不可以太難,導致學生望而生畏??傊O問一定符合針對性、啟發(fā)性、引導性原則,要在“潤物細無聲”的情況下引導學生主動地按照教學思路來學習。
(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在“生生互動”中主動探究
所謂“生生互動”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互相談論、互相交流、互相激勵、互相監(jiān)督、互相合作等形式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按照心理學理論,同學之間的互動對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仍然以《鼎湖山聽泉》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在最后總結全文的寫作思路時,就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們自己來進行總結。學生們在合作中,很快就得出了結論:聽泉聲(引人入勝)——看泉水(可愛活潑)——尋泉影(幽深神秘)——枕泉眠(如醉如癡)——悟泉音(感悟人生)。再如本文中出現(xiàn)了一副楹聯(lián):到此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筆者在教學中先是向?qū)W生簡單地介紹了有關楹聯(lián)的基本知識,然后提出問題:在本文中這副楹聯(lián)有什么作用?為了讓學生打開思路,筆者先是讓學生對這副楹聯(lián)進行理解,然后再聯(lián)系上下文來說一說自己的認識。這個問題筆者仍然采用分組討論合作法。學生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不理解“尋”的意思,在這里筆者就進行了恰當?shù)狞c撥:尋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八尺是一尋。接下來的討論就水到渠成了,學生們很快就理解了這副楹聯(lián)的含義:到了這里就遠遠地離開了塵世間的煩惱憂愁,來到這座山上看到的是只有萬里碧空。在這一個基礎上,學生們就可以體會到作者對世外桃源的向往了。
三、結語
總之,教學是一個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任何一方唱“獨角戲”都不能稱之為成功的課堂教學。一堂優(yōu)秀的語文課,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各自發(fā)揮自己的作用,互動思維應該在課堂中貫穿始終,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教,學生也才能更好地學。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雙主互動式教學法時,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科學地設計問題,讓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探究與合作,從而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效率更高。
參考文獻
[1]吳培河.基于師生互動的初中語文教學策略[J].語文學刊,2010(12) .
[2]徐亮.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和審美[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12) .
[3]謝金賢.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J].文理導航(上旬).2011(0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