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明
摘 要: 本文從“審題”、“提問”、“點撥”三個方面提出了巧用課堂常規(guī)細節(jié),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 數學課堂教學 常規(guī)細節(jié) 數學思維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到學校里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因此,他的主要智慧的努力就不應當用到記憶上,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去?!睌祵W是思維的體操,這門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至關重要,因此數學課堂教學的靈魂就是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下面筆者就“巧用數學課堂常規(guī)教學細節(jié),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巧借“審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思維的門戶是觀察。數學觀察力強的人,往往思維能力也比較強,往往善于發(fā)現(xiàn)圖形的特點、數量關系的特征和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進行正確恰當的判斷、合乎邏輯的推理和準確迅速的運算,進而較好地解決具體問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具體的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而審清題目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前提條件。審題是一個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碰到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常常發(fā)現(xiàn)學生審不清題目或者由于不會審題導致做錯題目,事實上這就是學生觀察力不強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審題方法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第一種是用圈注法。就是在具體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把題目中的重要信息有意識地圈出,引發(fā)學生對這些信息的關注和思考,從而為正確解決問題做好充分準備。如果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無法獲得這些該注意的信息,學生可能就會失去正確解決問題的先天條件。第二種方法是圖畫法。在審題過程中,有些學生確實無法直接通過閱讀理解題意,此時可以用圖畫法幫助學生審題,變抽象為形象,這也是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一種途徑。
例如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學中,有這樣一道題目:一參觀團有62人入住某賓館,某賓館二樓比一樓客房多3間,若全住一樓,每間住5人,就有人沒處住,若每間住6人,就有房間沒人住。倘若他們全住二樓,每間住4人,就有人沒處住,每間住5人,就余兩間沒人住,且有一間住不滿,求一樓有多少間客房?在引導學生審題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運用“圈注法”標出關鍵信息,并從關鍵信息中進行提煉歸納,得出如下信息:
(1)從“求一樓有多少間客房?”這個信息中,學生可設房間數量為x;
(2)從“某賓館二樓比一樓客房多3間”關鍵信息中獲得:如設一樓有x間客房,則二樓就有x+3間;
(3)從“若全住一樓,每間住5人,就有人沒處住;若每間住6人,就有房間沒人住?!边@一信息中可以獲得這樣的結論:
①5x<626x>62
(4)從“倘若他們全住二樓,每間住4人,就有人沒處住,每間住5人,就余兩間沒人住,且有一間住不滿?!边@一信息中可以得到下面的結論:
4(x+3)<625(x+3)-10>62
在這道題目的審題過程中,學生需要觀察題目中提供的所有信息,否則很有可能因審題不清而做錯題目。
二、巧借“提問”,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學貴有疑。思維從疑問開始,學生有了問題才會主動探索,只有主動探索了才會有所創(chuàng)造?!疤釂枴笔钦n堂教學中的一個常規(guī)細節(jié),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幾道有思維價值、能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同時提供與之相匹配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思考、自學、自探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能力。例如在復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相關知識中,運用提問法,可以引領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思考:
提問1:什么是不等式?
提問2:不等式有哪些性質?學生在老師的追問下,學生會進一步思考,得出下列結論:
(1)如果a>b,那么a+c>b+c,a-c>b-c。不等式的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或同一個整式,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2)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不等式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正數,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3)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提問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什么是不等式的解?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什么叫做解不等式? 提問4: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驟是怎樣的?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什么叫不等式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步驟是怎樣的? 從以上問題以看出,教師一步步地精心設問,逐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在教師提問啟發(fā)下開展了積極的智慧活動,不僅學到了知識,理清了解題思路,而且提高了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巧借“點撥”,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認知活動中,常常會出現(xiàn)思維障礙而無法排除,這時,如果教師能充分運用引導、點撥這一教學手段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達到自主參與、自覺發(fā)現(xiàn)、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識的目的,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的“點撥”,一是要做到“準”,要在學生思維的堵塞處、拐彎處予以指導和梳理;二是要做到“巧”,在學有困難學生茫然不知所措時,在中等生“跳起來摘果子”力度不夠時,在優(yōu)等生渴求能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其聰明才智時予以點撥,使其茅塞頓開。正如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樣的“點撥”會讓學生產生滿足感。 例如,在初中數學“關于不等式”一節(jié)中有這樣的一個問題:現(xiàn)有兩根木條a和b,a長10cm,b長3cm,如果再找一根木條c,用這三根木條釘成一個三角形木板,那么對木條c的長度有什么要求?在探究過程中,教師的點撥能夠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在解題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審題思考,大部分學生直接運用了三角形邊的數量關系“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中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列出了不等式10+3>x和10-3 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進一步點撥:同學們都知道“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中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如果能夠把這一概念轉化為“三角形的一邊應小于另外兩邊之和,且大于另外兩邊之差”,更簡單一些說,三角形的第三邊不能太長,最長也要小于已知兩邊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于已知兩邊之差。這樣的話,同學們再想想,有什么發(fā)現(xiàn)?在老師的點撥下,學生又列出不等式x<10+3和x>10-3,思維更靈活。 若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思維還是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則教師需要進一步點撥:根據經驗,在三條線段中只要看較短的兩條線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長邊,就可以判斷這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同學們可以依據“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看看能否列出更多的不等式?于是又有一些學生列出了x+3>10,10+3>x,x+10>3。再如,還可以點撥學生利用“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差小于第三邊”也可以列出更多的不等式:10-3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笨梢姲l(fā)展學生思維對其一生的重要性。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發(fā)揮好課堂教學中這些常規(guī)細節(jié)的功能,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